上海有家筆墨博物館,坐落于福州路上,不到100平方米的展廳,展現了我國傳統書寫繪畫工具毛筆和墨的發展軌跡,頗富文化蘊涵,可謂小而精。內中有與張大千、王個簃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共同發起組織蜜蜂畫社的現代畫家鄭午昌的一幅自題對聯,書法飄逸瀟灑,給人以深深的美感,而內容則能給老年人生以有益的啟迪,上聯是“煎茶煮飯掃地洗衣自已有力自己做”,下聯為“學佛讀書養花繪畫終日如癡終日醉”。此聯既反映了老畫家內心的淡泊寧靜,同時也表現了他如癡如醉地在忙自己喜歡做的事。
時下有些人進入老年后,失去了生活的熱情,提不起勁來,無聊地打發時光,做那種 “等吃等睡等死”的“三等”公民,這是對老年人生的誤讀。實際上,人生的各個階段有著各自的精彩,老年人退休后,更可以灑脫不羈,自由自在地生活,像鄭午昌那樣,任意“學佛讀書養花繪畫”,或做其它自己喜歡做的事。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不放棄“學”和“做”,方能永葆生之樂趣。老年人不能心如枯井,應當仍然有自己的心怡之事在忙。
有些老人談養生,有句話我多次讀到,這就是“難得人生老更忙”。開國上將呂正操,活到106歲,晚年仍很忙碌,他在一首七絕中寫道:“最喜夕陽無限好,人生難得老來忙。”94歲逝世的醫學大家吳階平退出領導崗位后,仍然為救死扶傷治病救人整日奔忙,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老百姓,一視同仁,他經常說:“人生難得老更忙”。圖書館學專家來新夏離崗后仍然不停地忙,他八十壽辰時,年逾九十的書法大家啟功為他寫了一首祝壽詩,首句也是“難得人生老更忙”?!半y得人生老更忙”這句話到底是誰先說出來的,已沒有必要加以查核,也許是“英雄所見略同”,表明這是長壽老人的共同體驗?!袄细Α保f明身體不錯,心態更不錯,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活力,這必然有助于延年益壽。
據此,老年人養生,不宜過于閑懶,需要“沒事找事”,“閑里找忙”,多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和自己有興趣的事。只要身體無大病,都可以像鄭午昌那樣,“煎茶煮飯掃地洗衣自己有力自己做”。家務勞動既會帶來生活樂趣,也是一種有益身體健康的運動。同時,依據自身愛好,任意“學佛讀書養花繪畫”,或者寫文唱歌跳舞旅游,去忙自已喜歡的事。雖然不一定要達到“癡如醉”的程度,但這種自由忙,卻是一種生活情趣,一種精神寄托,讓老年生活有滋有味,永別那種“三等”公民的消沉枯寂。
因此,我說,老年貴在自由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