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布沙漠,非洲西南角一片世界上最為炎熱、最為干旱的地方,卻不可思議地綿延著一片狹長的綠洲。更加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綠洲貧瘠的草地上,散布著數以千計的圓形沙土圈。圈內寸草不生,而圈周圍的草卻長勢茂盛。當地人說這是精靈為他們畫出的圖騰,神秘主義者說這是外星人造訪地球留下的的痕跡,而我們——一支由地理、生物、化學界的精英組成的科考隊,正乘飛機深入這里一探究竟。
飛行途中
剛過早上7點,我們看到,舷窗外,巨大的赤紅色新月形沙丘連綿起伏,望不到盡頭。
大約飛行了1個小時之后,忽然,保羅輕呼一聲,隨即迫不及待地舉起了望遠鏡。作為研究“麥田怪圈”的專家,他似乎比任何人都期待第一個從空中這個角度觀察到同樣神秘的“精靈怪圈”。
哇!沙丘不知什么時候已經隱退成為地勢較緩和的沙土地,而在我們前方,一片廣闊的、由低矮沙丘聚成的狹長低凹地帶上,出現了斑駁的綠色。
深入腹地
隨著飛機飛行高度下降,我這個近視人士逐漸看清了“精靈怪圈”的真容。
那是一個個并不相連,散布在干旱的黃綠色矮草中間,由沙土構成的圓斑,一直延伸至遠方。從空中俯瞰,裸露的圓形地表與草叢界限分明,顯得格外顯眼,就像這片草地得了“癩頭瘡”。
飛機終于降落在這片神秘山谷,我們心中的問號閘門一扇扇打開。首先我得到了保羅的最先反饋信息:
這里和“麥田怪圈”的情形完全不同。首先,從航拍照片的分析來看,“精靈怪圈”的數量、大小都與麥田怪圈大相徑庭。麥田怪圈往往是單個或幾個一組較為復雜的圓環(huán)型幾何圖案,而且,一般是在較短的時間內(可能是一夜之間)由倒伏的麥茬組成動輒上百米的巨大圖案。最為神秘的是圈中作物“平順倒塌”的方式,以及植物莖節(jié)點的燒焦痕跡并不是人力壓平所能做到。這些特點,精靈怪圈一個都不符合。
緊接著,佐拉的分析研究結果也出來了:精靈怪圈周邊的氣體采樣并無異常,應該不存在致使草地斑塊化的有毒氣體。
發(fā)現蛛絲馬跡
當保羅和佐拉進行他們的研究時,我也正通過我的專業(yè)角度,觀察研究著一個個“精靈怪圈”的內內外外。
我發(fā)現,雖然此地降雨量稀少,但是圍繞在怪圈周圍的這一圈草卻比更外層的草長勢茂盛,可是,圈內為什么不長草呢?而圈外的地下水靠什么來儲備呢?當我用鏟子在幾處沙圈內都挖到了同一種小動物時,我的思路豁然開朗——作為環(huán)境生物學研究者,我想我已經能夠勾畫出答案的輪廓了:
我發(fā)現的小動物是沙漠里特有的一種白蟻。這種白蟻能把長達幾十米的巢穴建在深深的地下,一方面躲避陽光和酷熱的侵襲,另一方面,以綠洲下方為家,它們就能不斷吃到最新鮮的草根,就像羊群頭頂著一塊肥美的牧場。
可是,白蟻們是“環(huán)保意識”極強的族群,它們懂得綠洲是它們賴以生存的飯碗,怎樣發(fā)展和保護綠洲,必須“想點法子”。
于是,當納米布沙漠飄渺的霧氣或者某次降雨落到地面時,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圓圈內寸草不生的地方,因為土壤能夠快速地吸收水分,同時削弱因植物蒸騰作用導致的水分流失。而“儲備”到的這部分水,便成了滋養(yǎng)圈外草地,使綠洲不斷拓展的生命源泉。吸收的雨水均勻地擴散到周邊的沙土中,這也就解釋了為何草圈都呈現圓形了。
這些以草根為食的小白蟻們會一直啃食圈內新冒出的草根,防止新植被破壞它們的生態(tài)系統工程。
“哇!多么完美的一個生態(tài)系統工程!”當保羅、佐拉聽著我的完美分析時,不禁發(fā)出了這樣的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