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彭某與妻子潘某在某電器商場購買了一臺洗衣機。在使用過程中,彭某發現洗衣機噪音很大,遂與妻子一起到該商場交涉。
2.在商場投訴處與工作人員接洽的過程中,妻子潘某突然倒地。后送醫院搶救,但因救治無效而死亡。
3.潘某生前患有高血壓病癥。醫院證明,死因是高血壓及顱腦損傷導致腎功能衰竭,與當日情緒激動存在不能排除的因果關系。
4.彭某將商場訴至法院,要求該商場賠償損失。那么商場是否構成侵權行為呢?
說法:
本案涉及一般侵權行為中的過錯認定問題。按照侵權行為法的原理,在一般侵權行為中,行為人必須具備主觀過錯的要件,否則不構成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構成中的主觀過程要件分為故意和過失兩種基本形態。故意,是指行為人預見到自己的行為會發生損害后果,仍然希望或放任該損害后果發生的主觀心理狀態。過失,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結果,應當預見或能夠預見,由于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已經預見卻輕信能夠避免的心理狀態,包括疏忽和懈怠,都是行為人對應負的注意義務的違反。
在民法理論上,把注意程度分為三個等級:1.善良管理人的注意,就是與某一職業群體、某一專業領域的理性之人通常具有的知識經驗、技術水平相當的注意;2.與管理自己事務為同一程度之注意,其注意程度通常較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為低;3.普通人的注意或一般人所能注意之起點,其注意程度為最低。相應的過失程度亦分為三個等級:輕過失、一般過失、重大過失。“過失”是一個不確認的概念,司法實踐中,應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考慮相關因素綜合判斷。
本案中,被告商場的工作人員在和原告交涉的過程中,應有普通人的注意。以普通人的標準,工作人員無法注意到原告之妻潘某會因情緒激動而誘發高血壓導致死亡,故主觀上不存在過失,更不存在故意。因此該商場不構成侵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