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植物是水景中有生命的元素,在水景營造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文章總結了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和岸邊濕生植物等的特性和水景景觀功能、水景植物配置模式,探討了湖泊水景、河流水景、公園水景、居住區和庭院水景等不同類型水景景觀營造中植物的種類選擇和配置方法。
關鍵詞:園林景觀;水體;水生植物;植物配置
中圖分類號:S6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4)03-0008-06
收稿日期:2013-11-21
修回日期:2014-02-10
Abstract:Plant is a living element in the waterscape and occupy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onstructing of waterscap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plant habits and function for waterscape of emergent plants, submerged plants, floating plants, drifting plants and shore wetland plants,and classified the models of plant combination in the constructing of waterscape. Plant selection and layout, design ideas were suggested for waterscape construction of natural lakes, rivers, urban parks, residential areas and courtyard.
Key words :Landscape; Waters; Aquatic plant; Plant configuration
水景景觀是指以水體為主,與建筑、植物等元素共同構成的景觀形式。 在世界園林發展過程中,從原始粗樸的皇家苑囿到功能完善的現代公園,水景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承擔著藝術、生態、游憩等多種功能。良好的水景設計、配置和營造,可以極大地豐富景觀效果,增強動感和生命力。植物是水景的造景要素之一,不僅可以增強景觀的色、形等觀賞性,同時具有凈化水質,為水生物提供棲息地和營養物質,修復保護環境等多種功能[1,2]。本文探討不同水景景觀所適宜的植物種類,以及遵循美學原理、工程原理的配置手法,以期為營造特色鮮明、功能優良的水景景觀提供借鑒和參考。
1 水景植物的類型與群落結構
1.1水景植物的類型及景觀功能
水景植物按生態習性、適生的環境及景觀效果可分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和岸邊濕生植物五大類型[2]。不同水景植物的特性、景觀功能和在水體中分布的區域不同,見表1。水景景觀由不同類型植物組合構成,不同類型的植物可以營造出不同的景觀效果,也承擔著不同的生態功能。在水景營造時應根據不同的地域、氣候、景觀需要選擇不同類型植物。
1.2水景植物的群落空間結構
植物群落的空間結構可分為水平結構與垂直結構。對于水生植物景觀而言,水平結構指水面植物從水體過渡到岸邊的結構。由于水生植物的生活類型多樣,所以在水平結構上形成了多種景觀群落組合形式,大致可分為單一模式和復合模式兩大類。單一模式即水生植物景觀由某一類型的水生植物組成,如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或岸邊濕生植物。復合模式即由兩種或者兩種以上類型水生植物組成的景觀,如: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岸邊濕生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岸邊濕生植物、挺水植物+岸邊濕生植物,或者是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岸邊濕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岸邊濕生植物。垂直結構主要是針對岸邊植物或岸際植物景觀而言,大體上可分為:喬、灌、草+水生植物,灌、草+水生植物,喬、草+水生植物,草坡,灌木直接臨水形式。在水景景觀中所構建的植物群落中,單一模式可應用于各類水景,而大中型水景更多情況下采用復合模式,以構建完整、豐富的植物空間結構。
2 水景景觀類型
按照所處的空間環境不同,水景景觀可分為自然水景景觀和城市水景景觀。自然水景景觀是在天然湖泊、河流的基礎上進行少量人工修飾或保持水體原始景觀風貌的景觀類型,承擔著生態涵養等重要功能。自然水景景觀按照水體形態可分為湖泊水景與河流水景。湖泊水景多以天然水體為基礎,水體深度從湖岸向湖心逐漸變大,通常水域面積大,視野開闊,煙波浩渺,使人心曠神怡;水體平面成自然式,通過湖面寬窄的不同、岸線的蜿蜒變化、島嶼羅列分布和湖岸水陸交錯帶地帶性植物分布,形成不同的水域空間景觀。河流水景景觀以帶狀空間形態為主,兩岸山體、樹木構成的垂直空間感突出,水體平面或蜿蜒曲折或筆直,水體深度、水位、流速隨季節性變化,河兩岸常有地帶性特色植物分布。一些自然湖泊、河流隨著歷史的發展,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園林建筑、植物作為歷史典故、神話傳說的載體,使人文要素與自然要素有機結合起來,共同營造出豐富多樣的水景景觀。
城市水景景觀是以城市各種空間環境為背景,以游憩、觀賞為主要功能,兼顧小環境的生態調節作用,具有良好的視覺效果及符合普遍的美學標準的人工或仿自然式水景景觀。按照城市空間環境的不同,城市水景景觀可分為公園水景、居住區水景、庭院水景、街頭水景、微環境容器水景等。依景觀需要,水景設計選擇形態不同的水體,或在較小的空間中形成平靜、幽深、凝重的靜水,或在硬質化的景觀中形成明快、活潑、多姿、形聲兼備的動感水景,以緩沖、軟化建筑和鋪裝等硬質景觀,增加環境的生機。
3 不同類型水景中植物景觀的營造
3.1 湖泊水景
自然湖泊水景以植物群落景觀為主,不僅要考慮景觀的營造效果,還要充分發揮植物的生態功能,強調植物群落在涵養水源、保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作用。在這個類型水景中,植物種類規劃應根據空間尺度及功能分區而定,在承擔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中,植物的選擇應以地帶性鄉土植物為主,如洞庭湖湖區的蘆葦、蓮、野菱Trapa incisa、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等[3]。在以游憩功能為主的區域,植物選擇可強調其觀賞價值,如菖蒲、水竹芋Thalia dealbata、美人蕉等。自然湖泊水景因空間尺度較大,植物配置宜注重整體、連續的效果,以量取勝,給人一種寬廣、壯觀的視覺感受,如配置荷花群落、睡蓮群落、蘆葦群落或幾種水生植物混生群落組合。植物配置手法以片植、群植為主,如北方的寧夏沙湖,通過采用叢狀、蔟狀、片狀等不同手法種植蘆葦,營造出形態各異、層次豐富的蘆葦蕩自然群落景觀(圖1)。而華南的南沙濕地景區中的湖面則是以品種豐富的荷花為主,營造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植物景觀。游憩區水景植物須將不同形態和色彩的水生植物進行配置,使之協調共生,營造出自然美麗的景觀效果,如蘇州太湖中線狀種植的大片蘆葦及睡蓮,形成“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復合群落景觀,猶如蜿蜒的綠帶,與碧藍的湖水交融在一起(圖2)。水面植物的空間區域應充分考慮植物湖水深度及植物的生態特性,水體深度小于2 m時,水景植物可根據造景的需要分布在湖心或湖邊,而水體較深時,植物應盡量配置在水陸交錯地帶的淺水區域。
湖岸植物景觀的植物配置要與湖岸地形、近景山體的高低、水系走向協調。如依據地形的起伏,順應地勢的走向,就高栽植高大的喬木,就低栽植低矮的小喬木,強化林冠線起伏的動態效果,應既能使水陸融成一體,又有利于營造開闊的湖面景觀,遠山、近樹等倒映其中,成為一幅水中畫。為了配合水系走向并體現水體的縱深感,湖岸樹木從近到遠應由高到低,加強透視效果,亦或通過樹木對湖岸走向的遮擋,形成若隱若現的視覺效果。湖岸植物配置時要充分利用植物的季相變化特點,配置不同的植物,做到四季有景可觀,如岸邊種植色葉樹種三角楓Acer maximowiczii、雞爪槭Acer palmatum、落羽杉等,展現秋季色葉景觀。
3.2 河流水景
河流植物景觀主要指沿岸配置植物,形成以帶狀為主的景觀,結合地形、道路、岸線形態等條件進行配置,使濱水區水生草本植物群落與堤岸木本植物相互呼應。植物種類的選擇根據功能而定,如河流水景的植物需兼具景觀和防洪等生態功能。河道中水是流動的,且承擔較強的排洪功能,水景植物應布置于岸邊淺水區域,以留出水流通道。河流淺水區域可以種植蘆葦、千屈菜、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澤瀉等挺水植物,既對水面起到裝飾效果, 又使水面到堤岸自然過渡,再用水觀賞性好的組團點綴其中,使景觀產生變化,如黃菖蒲、石菖蒲、水竹芋組團;黃菖蒲、花葉蘆竹Arundo donax、蒲葦Cortaderia selloana組團;水蔥 Scirpus validus、黃菖蒲、梭魚草Pontederia cordata組團等。水深且流速不快的河道,可采用人工浮島或種植浮水植物的方式營造植物景觀,與河道邊緣植物互相配置,形成高低錯落、疏密有致、具有豐富層次的水景植物景觀。常見的浮島植物如美人蕉、旱傘草Cyperus alternifolius、鳶尾 Iris tectorum、千屈菜、再力花、梭魚草、花葉蘆竹、菖蒲Anemone altaica 、燈心草等。
河流兩岸的植物配置要求高低錯落、疏密有致、體現節奏與韻律,切忌所有的植物都處于同一水平面上[4]。可選擇一些耐水濕的樹種,如水杉、池杉、垂柳、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水楊梅Adina pilulifera、雪柳Fontanesia fortunei、水馬桑Weigela japonica、簸箕柳 Salix suchowensis等,喬木的下層適當配置一些灌木,如長毛杜鵑Rhododendron trichanthum、雞爪槭等可柔化河道邊緣生硬的駁岸,露美遮丑;河道駁岸可以使用藤本植物,如簕杜鵑Bougainvillea glabra、云南黃素馨Jasminum mesnyi、金鐘花Forsythia viridissima、繡線菊Spiraea salicifolia、棣棠Kerria japonica等造景,以達到良好的遮蔽和綠化效果。此外,考慮護坡的需要,河道駁岸還可采用植物配置與土木工程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實現植物景觀觀賞和護坡護岸的雙重功能。
3.3 公園水景
城市公園水景主要以池、塘、湖為主,面積大小不一,如綜合性公園的水體面積較大,而居住區公園、社區公園面積較小,基本屬中小型水體,且多為自然式。面積較大的公園水景以觀賞為主,兼顧一定的生態功能,而面積較小的水景則更強調景觀美學價值。在植物選擇上,以觀賞性較好的水景植物為主,如鳶尾、再力花、荷花、睡蓮、王蓮、唐菖蒲、美人蕉等。在空間處理上,水面植物不能過于擁擠,以免影響水岸景觀的倒影和水體本身的美學效果,尤其是小水面,植物占水體面積的比例不宜過大,尤忌全池滿栽[1]。小水面植物景觀營造主要考慮近觀賞效果,植物則注重單株的姿態、色彩、高度,如黃菖蒲、濕生鳶尾等以小片叢植于池邊,有花有色,疏落有致,倒影入水,自然野趣。水面較大時,植物景觀遠近結合,遠景注重整體形態、色彩、韻律效果,多種水生植物片植、群植相結合,并結合植物質感、形態、顏色進行搭配,如圖3,不同高度、形態的荷花、王蓮、睡蓮有機組合,形成疏密有致的統一景觀。同時,水面植物配置應與水緣、岸邊的景觀相呼應,如果岸邊有亭、臺、樓,閣及豐富的植物群落,水面布置的水生植物應盡可能少,留出空曠的水面展示建筑、天空、樹木美麗的倒影。水緣、岸邊有優美的植物景觀,可在水面布置少量浮葉植物以豐富水景,如岸邊叢植美人蕉、芭蕉Musa basjoo,水緣叢植黃菖蒲,小片種植千屈菜,水面可點綴睡蓮、大薸Pistia stratiotes。
3.4 居住區與庭院水景
居住區中宅旁綠地和組團綠地等的水景,常與住宅建筑、道路、綠地、廣場等相結合,水體面積小,深度淺,形式簡潔,如一池清水點綴少許石景,合理配置橫臥水面和直立水邊的少許植物,便能形成精致的水景景觀。植物景觀營造應考慮與建筑的整體輪廓和布局相協調,使植物與建筑、水體有機結合。而植物種類的選擇可參照公園水景中的原則,以觀賞性植物為主。如栽上幾株荷花或睡蓮,配上一些適宜于淺灘、沼澤地生長的千屈菜、風車草Cyperus alternifolius、黃菖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水畔再種植一些耐水濕的垂柳、軟葉刺葵Phoenix roebelenii、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等灌木或喬木,形成錯落有致、交相輝映的水景。同時要注意布局有疏有密,利用植物引導人的視線,形成豐富的水畔空間并借此改善住宅建筑底層空間。
庭院型水景中的植物配置要點不在植物多而在于配置精巧,常結合山石、房屋、亭廊等,運用不同種類的植物并突出植物冠形、色彩、葉形特點進行營造。古典庭院水景中的植物配置要求細膩入微,精巧體現在其遵循畫理詩情,做到虛實相生、疏密相間,忌過密過疏[5]。庭園水景中水面植物多選用觀花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蓮、鳶尾等,水草等沉水植物常置于清澈見底的小水池中,與水流一起波動,更加生動活潑。古典庭院水景園十分注重岸邊植物的配置,庭園中的地面可以覆被細草、小竹、藤蔓、蘚苔類等植物。水岸花木重姿態,種上虬勁的古樹松柏、芳香的蘭桂、晶瑩的芭蕉、高大的銀杏Ginkgo biloba和白皮松Pinus bungeana等,線條或柔和或稚拙, 體現出中國傳統詩文繪畫的含蓄之美。水面較小的古典聚集式庭院,水景周邊環繞著亭臺樓閣,水景植物宜作為點綴,且偏向某一方位,這樣既能打破水面的單調,又能使周邊景色較好地映入水面。如圖4,網師園水體較小且以聚為主,在偏于水面一角點綴睡蓮,留出完整的水面倒影。現在庭院水景園一般水域面積較小,多為小型或微型水景,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征,體現出園主的喜好,其水生植物配置手法往往較為細膩,適合細細品味,故其植物配置強調藝術構圖,注重細處的搭配與情趣,營造出精致細膩的景觀。水生植物種類以觀形、觀葉、賞花為主,適宜近距離觀賞。水生植物應以一兩種開花或觀葉植物作為主景,綠色小灌木為背景,增加私密感。同時以喜濕的低矮濕生植物軟化水體輪廓,增加觀賞趣味性,如蕨類植物喜潮濕環境,常配置于岸邊或溪流水中的景石上;龜背竹點綴于假山,顯得生機勃勃。
3.5 街頭與容器水景
城市街頭水景形式包括景池、噴泉、小型溢流、靜水、溪流等。這類水景規模較小,配置植物宜少而精,注重單株植物的觀賞價值,以盆栽種植形式為主。城市街頭水景溪流、水池,其寬度、深度一般較小,植物造景時可在硬質溪底上鋪設卵石或少量種植土,選擇植株較低矮的水生植物與之協調,例如用菖蒲、石菖蒲、海壽花等3~5株一叢點植于水中塊石旁,清新秀氣[6]。如圖5,淺水在青石板的溪底潺潺流淌,置石配上傘草,富有生機。小型噴泉水景中自然式的涌泉、膜狀噴泉、壁泉可配置適當的水生植物,以增添自然的氣息;水面中可點植睡蓮,荷花等,數量宜少而精,配以浮水和低矮的挺水植物,需要注意的是種植點不宜靠近落水,以免影響植物生長及觀賞效果。水景雕塑中,植物配置應靈活布置,宜小巧而精致。
容器水景是一種小型的水景形式,常用來點綴庭院、陽臺、窗臺,其利用各種容器如盆、槽、缽、盤等栽種各種水生植物,在微小的空間中營造出較開闊且深遠的意境[7]。容器水景中植物的選擇和配置,既要營造景觀效果,又要考慮各種植物的生態習性,并起到為水體供氧、保持水體澄清的作用。大部分濕生、水生的草本植物都可以應用容器水景,諸如睡蓮、黃罌粟Papaver canescens、荷花、菖蒲、落新婦Astilbe chinensis、水香薷Elsholtzia kachinensis、水珍珠菜Pogostemon auricularius、水芹Oenanthe javanica、鳳眼藍等。容器水景的植物先種植在小花盆中,再放入大容器中,可依植物的需要調整種植深度,并可以依據構建理想景觀的需要移動調整容器位置。
4 結語
水景類型多樣,植物是水景景觀的重要元素,在水景景觀營造時,應綜合不同水景特點、水體深度條件、空間尺度等情況進行考慮,選擇適宜的植物種類,采用不同的配置組合模式營造出各具特色和觀賞性的景觀。同時,在水景植物景觀營造時還應注重植物對水體的凈化作用,優化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比例,合理搭配多種植物,有利于增強水生植物群落的生態穩定,既營造出美麗水景植物景觀,又充分發揮出植物的生態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國華.水生植物及其在園林中的應用[J].現在農業,2008(3):76-77.
[2]周厚高.水體植物景觀[M]. 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6.
[3]簡永興,王建波,何國慶,等.洞庭湖區三個湖泊水生植物多樣性的比較研究[J].水生生物學報,2002,2(2):160-167.
[4]李鵬飛,張延龍,田志平.西安水景植物景觀營造現狀及分析[J].福建林業科技,2007(2):225-229.
[5]徐德嘉,古典園林植物景觀配置[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
[6]吳彩蕓,夏宜平.杭州園林水景的水生植物調查及其配置應用[J].中國園林, 2006(1): 83-88.
[7]陳甜甜,夏宜平.容器水景-庭院理水的奇葩[J].廣東園林,2007(3):39-41.
作者簡介:
王代容,女
研究員,高級園林工程師,主要從事花卉與園林植物、城鄉規劃設計、水資源與環境生態修復技術等研究工作
E-mail:wdr2002929@126.com
簡訊:
中國風景園林傳承與創新之路暨孟兆禎院士
學術思想論壇在深圳隆重舉辦
6月7-8日,由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北京林業大學、中國園林博物館、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和廣東園林學會主辦,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和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承辦的“中國風景園林傳承與創新之路暨孟兆禎院士學術思想論壇”在深圳隆重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風景園林行業的領導、專家、學者、一線設計師以及高校師生共100余人匯聚一堂,圍繞“中國園林傳承與創新之路”和“孟兆禎院士學術思想與研究對中國風景園林行業發展的意義”等議題展開高端學術研討。
在論壇開始前,參會代表實地考察了孟兆禎院士理論開創的實踐基地——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和孟院士主持設計的深圳作品——深圳市老干部活動中心“紅云圃”、 東湖公園匙羹山景區和仙湖植物園。7日下午,論壇正式開始,深圳市副市長劉慶生,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理事長、原建設部總規劃師陳曉麗,北京林業大學校長宋維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建司副司長李如生,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博士生導師孟兆禎教授為論壇致辭。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主任楊銳代為宣讀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系吳良鏞教授發來的書面賀詞。
論壇包括7日下午和8日上午兩場,分別由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院長李雄和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設規劃設計院院長何昉主持。在論壇上,顧孟潮、金柏苓、周在春、李煒民、王向榮、田學根、胡運驊、唐振緇、吳肇釗、朱育帆、李金路、高翅、劉濱誼、成寧玉、馬曉偉、劉曉明、夏成鋼、姚亦鋒、張文英、何昉等領導專家分別發表學術演講。最后,由孟院士對此論壇進行總結性發言,通過實地考察與學術交流相結合的形式,參會者均對孟兆禎園林學術思想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認識。
此外,本次學術活動還安排參會代表考察深圳灣綠道及二線關綠道,并舉辦了“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20周年成就展”,旨在讓參會嘉賓實地體會深圳特區風景園林30多年來的領先成就和見證北林苑的成績與努力。
(《廣東園林》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