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營造城市河涌兩岸的園林景觀,對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綠化美化城市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通過分析小東江河道現狀和特點,從完善生態環境、營造宜人景觀、打造人文場所等角度,探討了把小東江兩岸打造成城市綠色走廊、最具活力的城市綠脈的景觀設計構想,對提升茂名市的城市品位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茂名小東江;景觀環境; 規劃;改造措施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4)03-0018-03
收稿日期:2014-04-25
修回日期:2014-05-15
Abstract:City waterfront landscape plays a significant part in protecting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autify city and 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 Through analysis of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Xiao Dongjiang River,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in some aspects such as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creating a pleasant landscape andhumane places .The XiaoDongjiang River is designed to be the most dynamic greenway in the city.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will help to promote city grade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Maoming XiaoDongJiang River; Landscape environment; Planning; Transformation countermeasures
河流是城市的珍貴資源,是城市風貌的特色要素,也是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構成部分。岸堤是城市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過渡,是城市中最特殊的地段,可以營造出不同于其它地段的特色景觀,極大地豐富了城市的景觀內容。因此,很多城市管理者都開始意識到河流對城市環境與形象的重要性,更加注重河岸景觀的塑造[1]。近年來,不少城市對內部河道進行了整治,如深圳市的福田河、上海的蘇州河、天津的海河等河岸景觀再造,都取得很好的生態及景觀效果,大大提升了城市形象。
小東江是唯一橫貫茂名市區的天然河流,分隔河西片石油化學工業區與河東片商貿生活區,是一道起防塵、防污作用的天然屏障。作為市區寶貴的公共休閑資源,小東江兩岸一直以來是茂名市市民喜愛的活動場地,亦是茂名市對外展現形象的窗口。目前,小東江兩岸自然生態資源開發利用不足,休閑綠地景觀單調、沒有亮點,休閑活動空間欠缺,各項功能設施不完善,未能充分發揮生態、防護、景觀、休閑、文化等功能。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精神及根據《廣東省促進粵東西北地區地級市城區擴容提質五年行動計劃》的要求,促進茂名市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持續提升群眾幸福感,營造宜人景觀,完善生態環境,打造人文場所,需要多方面、多層次、高標準地把小東江兩岸(市區段)打造成理想的生態景觀環境、綠色走廊、最具活力的城市綠脈,從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茂名市的城市品位,建設宜居茂名、美麗茂名。
1 現狀分析
1.1 區位及周邊
小東江是鑒江最大的二級支流,是袂花江的最大一級支流。發源于高州官莊嶺下,縱貫茂名市區及茂南區六個鎮,到吳川瓦窯村匯入袂花江;流經茂名市中心,穿越市區部分長3 400 m,把市區分隔成河西和河東區。把市區分隔成河西和河東區,小東江距市政府最近距離僅1.9 km,東側為茂名市中心,沿岸多為居住用地、商業廣場及體育館等大型公共建筑群落;西側以工業區和居住區為主,并集中了少量耕種區,為茂名的老城區(圖1)。
1.2 服務人群
小東江一直以來深受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的污染,為了提高市區的環境質量,早在1996年市政府就對小東江進行全面的治理,整治后小東江市區段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江面潔凈寬闊,市區段兩岸的綠化帶各寬約18 m,堤內二級綠化平臺亦已建成,現已成為市民閑步、休憩的好去處。
人們在小東江兩岸的主要活動包括自行車、散步、垂釣等。小東江不僅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場所,也向來訪游客展示了茂名城市新風貌。從周邊環境來看,東岸人流量較西岸大,是城市住宅及商業的聚集區,商業及生活氛圍更濃厚。西岸為工業園區,服務人群較少。
1.3 河道概況
小東江市區段(高山橋至官渡橋)總長約2.5 km,內河道寬約170 m,枯水位和豐水位有一定的高差,枯水期有大量的灘涂裸露。官渡橋西北側河道內約有26.67 hm2河床地,目前主要由附近村民耕種,近期開設了兩家農莊經營。駁岸為硬質防洪駁岸,欄桿多用水泥,綠道線路已基本成型,但未全部鋪設。城市公建配套較少,部分地段缺少公共廁所。西岸堤壩與市政道路存在較大高差。
1.4 現狀總結
1.4.1生態現狀 河道總體生態環境較好,但硬質垂直駁岸僅能滿足防洪需求,不美觀且無生態功能。水生植物景觀缺乏,水生環境中生物群落不足,未形成生態鏈。
1.4.2景觀現狀 兩岸植被綠化較好,但缺少層次感和豐富度,整體景觀比較單一,沒有景觀亮點。綠道線路已基本成型,但未全部鋪設,沿岸綠道網絡系統不完善,缺少與公園組團及橋頭綠地之間的銜接。
1.4.3人文現狀 茂名擁有深厚的人文底蘊,但目前景觀尚未融進本土文化,展示濃郁的生活氣息及文化氛圍。
1.4.4市民參與現狀 作為公共的休閑資源,小東江兩岸一直以來都是市民喜愛的活動場地,但場地目前存在包括安全隱患、可參與活動項目不足、缺少各種休閑活動場地及配套設施等問題,未能滿足市民戶外休閑的空間需求。沒有景觀吸引力,市民游覽興趣不大。
2 景觀改造的指導思想及目標
2.1 指導思想
小東江兩岸生態休閑景觀帶建設以“水”為主題,營造集防洪、生態、景觀、文化、休閑、健身、商業于一體的城市生態空間,達到“水之韻、橋之魂、順天地、親人和”的景觀意境;尊重自然,營造人與自然共生、景觀帶動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以自然為基礎的和諧狀態;注重茂名市地域文化的挖掘與傳承,全盤考慮濱水區域的休閑娛樂、文化教育,堅持區域整體發展觀。
2.2 改造目標
以“環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態,綠地布置上追求大綠化,藝術構思上追求大景觀”為規劃理念[2],營造集防洪、生態、景觀、文化、休閑、健身、商業于一體的生態綠色廊道、城市濱水休閑空間、天然的防污屏障,達到“碧水、藍天、綠地、美城、和諧”的整體景觀效果,對茂名市生態環境起到凈化和美化作用,達到最大的生態效益及社會效益。改造后的小東江兩岸將成為城市的會客廳及綠肺,現代城市形象得以充分體現。
3 景觀設計的構思和措施
3.1 生態優先,營造小東江休閑生態景觀廊道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黨“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作為典型的石油化學工業城市,茂名市更應該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尊重自然,生態優先,努力把小東江建造成防止工業污染的一道堅固的屏障。植物配置上,以兩岸現有綠化(包括兩岸二級平臺的河灘綠地)為基底,以生態學為指導,豐富植物品種、層次,建立植物生態群落,使綠量達到最大限度,發揮最大的生態作用。特別是永久橋至竹園橋段東岸,原設計以棕櫚科植物及草坪種植為主,并適當增加闊葉樹種,營造“江岸密林”的生態效果;對現有江心島進行生態升級,豐富植物景觀,營造自給自足的生物群落,形成鳥類棲息地,使之成為小東江新的景觀亮點;將竹園橋至官渡橋段濱河路東側的建筑物拆除,全面改造該河堤段的景觀,并納入江濱公園范圍,擴大江濱公園面積。加強新湖公園、江濱公園、橋頭綠地與小東江河岸的景觀連接,建立“一軸、一島、兩岸、三園”的生態結構體系,激活生態濱河廊道,展現生態與自然的活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3.2 建設生態濕地公園,打造城市綠肺
濕地系統具有強大的生態凈化作用,是地球上一類獨特的、多功能的生態系統,在生態平衡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有著“地球之腎”的美名。小東江一直以來遭受著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的污染,素有“污水河”之稱,迫切需要濕地生態系統進行水體的凈化。官渡橋西北河床灘涂具有較好的天然濕地條件,對這處約26.67 hm2的河床淺灘地農田進行“退耕還濕”,建造濕地公園。合理利用原來豐富的植物資源,通過河道整治、引進生態濕地的設計凈化處理系統,凈化河流水質,為生物提供棲息場所,營造生態濕地景觀,還給市民一片原生態樂土,打造城市綠肺,傳遞生態理念,起到科普與啟智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人們保護小東江的意識。建成后的濕地公園,作為小東江生態綠廊最大的景觀節點,在凈化和美化河道的同時將填補茂名市濕地景觀的空白,還將提高市區的人均公園綠地面積。
3.3 以人為本,增加休閑活動空間
在提升兩岸景觀的同時要以人為本,關注市民的各項活動需求。小東江兩岸作為市區寶貴的濱水生態資源,本是人們休閑活動的好去處,但一直存在著參與性活動項目不足、配套服務設施不完善等問題。可對護岸進行軟質處理,結合濕生植物修飾裸土,或建造二級退臺,設置臨時休閑設施,在漲潮與退潮間,利用水位的變化,創造出豐富的景觀效果,在符合泄洪要求的同時增加親水活動空間,滿足游客親水需求。增加各種文化、健身活動場所及相應配套設施,豐富市民戶外活動項目,著力打造城市的最具活力水岸。
3.4 配套臨河商業設施,以景觀帶動經濟
小東江西岸濱河路花鳥蟲魚市場擺設雜亂無序,市場形象較差,應利用防洪堤與濱河北路路面的高差及已有商業氛圍,擴寬永久橋至官渡橋的堤面綠化帶,在下層建造整齊劃一的商鋪,作為花鳥蟲魚市場,堤面建造休閑景觀帶,營造優美舒適的購物環境,提高經濟效益。同時應考慮到改造后兩岸活動人群較多,臨河應適當配套商業服務設施,滿足市民需求,以景觀帶動經濟發展,提高休閑、旅游的層次,優化旅游景觀。
3.5 完善江堤綠道等基礎設施,提升區域整體形象
兩岸綠道線路已基本成型,但未全部鋪設,比較孤立,缺少與兩岸景觀節點的連結。應繼續完善綠道系統,引導連接公園及橋頭綠地節點并處理好入口空間,形成東西環線,使綠道與大環境融為一體;河岸及橋面的欄桿、路燈陳舊,缺乏觀賞性,應對河岸及橋面的欄桿進行改造裝飾,提亮橋面燈光,增加綠化緩沖帶,軟化橋體的遠景效果,豐富河道景觀;河道兩側的硬質堤壩把灘涂綠地與江岸綠地割裂開來,缺乏觀賞性并影響生態效果,應對硬質堤壩立面進行裝飾處理,增加趣味性和藝術性,或利用垂吊、攀緣或濕生植物對硬質堤壩進行遮擋軟化,以垂直綠化形式把灘涂綠地與河岸休閑綠地更好地協調連接起來,豐富堤壩的立面景觀效果。
3.6 傳承茂名地域文化,打造小東江文化區
茂名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但目前景觀未能有機融進本土文化。在景觀規劃中,應取文化之精髓,將茂名如 “果鄉、石油、海洋、人文”等特色文化元素應用于園林建筑、鋪裝、雕塑、小品、植物等景觀中,營造能使人們產生精神共鳴、茂名人產生強烈歸屬感與自豪感的小東江文化活動區,充分展示茂名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使人們在游憩中了解當地的傳統文化。
4 結語
以城市生態平衡為指導的園林綠化系統——城市生態園林是當今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共同目標[3]。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精雕細刻,建設上檔次、高品位的園林藝術精品,實行“精心設計、高質建造、精細管理”,打造富有觀賞性和藝術性園林景觀新亮點,營造美麗的小東江生態休閑景觀帶,筑起堅實的天然防污屏障,無疑是推進茂名市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 馮一民.我國城市河流堤岸景觀規劃模式初探[J].中國水利,2009(4):13-16.
[2] 楊劍雄,古文紀.加強聯系滲透,發揮規模效益——茂名市小東江園林休閑區規劃與建設[J].中國園林,2001(5):51-53.
[3] 朱振球.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營造優美人居環境——對創建具有亞熱帶風光和茂名特色園林綠化的思考[Z].茂名市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申報材料之五,2002.
作者簡介:
周益民(1971- ),女,仫佬族
園林工程師,從事園林景觀生態研究
E-mail:syyrj2000@126.com
更 正
本人在《廣東園林》2014年第2期上發表的文章——《廣州園林博覽會的歷史成就及可持續發展》中,第二段出現的“廣州市政園林局”應為“廣州市園林局”,特此更正。感謝熱心讀者幫忙指正。
作者:佘少麗
2014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