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更年期”,都是退休惹的禍
婆婆的更年期,是從退休后開始的。
退休之后,她開始叫囂兩件事:一是跟我老公和小姑子斷絕關系;二是要跟父親離婚,老死不在一處。
“登報!咱們脫離關系……”婆婆憤怒地把小姑子遞來的茶杯往桌上一摔:“茶不是涼就是燙,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我趕緊躲進廚房,沖著做菜的老公小聲說:“媽又發飆了。”
婆婆退休前是國家單位的中層領導,老人家德高望重,管理著幾十號人。無奈,婆婆就是接受不了退休后“人走茶涼”的事實。她常常有事沒事回單位轉悠,昔日的下屬對她都換了一副面孔。婆婆難免因此受刺激,回到家就發飆。
“發飆”是我家“全民皆兵”的訊號。只要婆婆情緒不對,我們夫妻和小姑一家在微信上就會彼此告知。在接女兒的時候,我會切切囑咐她:“今天領導又發飆了。回家小心著點。”
對我這個媳婦,婆婆還稍微客氣一點。對公公和兒女,婆婆毫無顧忌。常常是雞毛蒜皮的事情就上綱上線。
“看不起我是吧?你不回我電話,不就是因為我退休了么?……”
公公是脾氣特好的男人,也會頂不住婆婆的“后更年期”。她偶爾憋不住會跟婆婆頂幾句,婆婆又將此歸咎為自己的退休:“你以前從來都不會這樣,看我退休了,你藏了半輩子的本相就露出來了!”
“帶刺孔雀”,三十六計統統破產
退休后的婆婆變成了一個帶刺的孔雀。她常用匪夷所思的方式來吸引眼球,一旦事情不如她愿,就奮不顧身地刺痛身邊的人。為了幫助她老人家適應退休生活,我們想出了三十六計:比如給婆婆報名參加社會工作、老年大學和旅游團……
每次活動,婆婆都以得罪人而告終。
社區組織的垃圾分類,婆婆看不慣社區領導的“面子工程”,講理無果之后,她打電話招來了記者。此事搞得社區的老年活動再也不敢讓婆婆參加了,她還在小區里得了個“刺棍大媽”的稱呼。
老年大學學鋼琴,婆婆去了兩次就不干了。老師無意中說莫扎特是英國人,婆婆就抬杠,搬出詞典證明老師說錯了。
老師火了:“老同志,你來學鋼琴是陶冶情操,會彈曲子才是目標,莫扎特是哪國人有那么重要?”婆婆拉來同學們叫板,挑戰老師權威。最終,老年大學的管理者將她客客氣氣地“請”出了校門。
旅游更是高潮迭起,婆婆跟導游斗智斗勇,聯絡大家舉報旅行社的“強行購物行為”。她還領導了一次集體“絕食”抗議食物放太多辣椒。她調查到導游的回扣情況和黑商人的作假方法,向相關部門做了舉報。回家之后,婆婆寫了一篇調查報告,屢屢投稿未果,婆婆又生了好幾天氣。
求教高人,讀懂婆婆的情緒密碼
身為建造師的我,工作常常要下工地,累死累活地回到家還要處理婆婆暴怒的情緒、安慰公公受傷的心靈。再加上老公的埋怨,我活得實在是累。
看著家里雞飛狗跳,我終于意識到自己的無力。到這種時候,家丑也得外揚,我開始到處尋人指點。
我將婆婆的狀況與一位同事分享,這位同事的父親也曾擔任要職,退休后沒少給他們找茬兒。
同事幽默地說:“我爸發病那會兒,曾經在我開會時一口氣打了7個電話給我。最后一個電話打到領導的手機上,當領導和同事用異樣的眼光聽著我爸在電話那頭的咆哮的時候,我才意識到:我家需要一個緩沖帶來應對他的情緒。當我找到癥結,就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了……”
當我吐槽“婆婆的不可理喻”時,同事告訴我——老人的反常情緒是因為內在需求沒得到滿足,唯有“愛、接納和理解”才能將他們帶回到正常的退休生活。
“你婆婆并不是特例,下次她再鬧,你就讓你老公去抱住她,直到她安靜下來……”
從同事那里“取得真經”之后,我們背著婆婆開了家庭會議——除了囑咐大家“不要跟婆婆一般見識,不要受其情緒影響”之外,我們還認真分析了婆婆的各項心理需要。大家的共識是:實現自我價值,是婆婆的第一需要。
我們悄悄找到婆婆單位的工會主席:“能不能給她掛一個義工職務,讓老人家有點事情做?”
工會主席是過來人,她說:“很多老同志都有過類似情況。我覺得解決之道除了轉移她的注意力,還要心靈的溝通。老人家一定是心里太苦悶了,才用極端的方式尋求關注。”
情緒緩沖帶,幫婆婆重新歸愛巢
“掛職”之后,婆婆的狀況好了很多。當我尋找“更上一層樓”的途徑時,同事繼續給我支招:
“你婆婆再老,也是女人。只要是女人,最大的需求一定是愛。過去,可能她習慣于用事業的成功來尋求肯定和關心,現在,你們要加倍地給她愛。特別在她鬧情緒的時候,擁抱和愛就像緩沖帶一樣,能夠化矛盾為和平。”
有一天,婆婆回家就大叫“活著沒意思”。我問了才知道,她老人家提議給離退休的老同志增加福利,被拒絕了。按理說,國家已經漲了工資,單位做的一點都不過分,然而婆婆卻一直抱不平:“退休金漲得過物價么?咱們家衣食無憂,有些老工人的兒女還啃老呢,一家人窩在20平米的小房子里……”
公公憋不住了:“您就不能睜只眼閉只眼么?退休了,人就是要服老啊。”
婆婆拍案而起:“你不是讓我變老,是讓我變傻啊!哪天我得了老年癡呆癥,你就開心了……”
看著家里的氣氛劍拔弩張,我想起了同事教我的“降魔大法”。
我授意老公沖上去一把抱住婆婆,對她說“我們理解”、“媽,你真不容易”、“我們好愛你”之類的話。
這招真管用,婆婆漸漸就沒氣了。我們一家人們用眼神互相交流了一下,大家都心領神會:女兒給她喂了一口哈密瓜、公公給她沏了一壺茶、老公也給她剝了些瓜子仁、我為她插好了“電腳盆”……大家都笑瞇瞇的,沒有被她的怒氣煽動起來,反而充滿了對她的理解和關愛。看到這一幕,婆婆嘆了口氣,泡腳睡覺了。
第二天,她就像沒事兒人一樣有說有笑。由此,我徹底被“緩沖帶”的理論折服了——原來老人和孩子一樣,鬧情緒的時候不代表她“真對這件事情較真”,她只是需要一個擁抱,幾分理解和一籮筐好話而已!
……
每當婆婆“發飆”起來,我們就盡量平靜。大家都不被她不良情緒影響,反而更關心愛護她。她便感到像是“重拳砸在棉花團上”一樣,發泄一會兒也就作罷了。
事實證明:婆婆再強勢,也逃不出家庭的溫柔鄉。在孫輩的擁抱中,在兒女推心置腹的交流中,在公公悉心的陪伴下,婆婆漸漸學會了折中和妥協,也逐漸適應了退休期。
婆婆自己找了份“臨終關懷”的義工工作。這份義工讓婆婆改變很多,在垂死的病人面前,她發現憤世嫉俗和振臂一呼都是無用的。真正的關愛有時候是幫人剪個指甲,捶捶后背。
感謝生活,讓婆婆終于悟出了一個樸素的真理:與其咒詛黑暗,不如點根蠟燭。
點評:我國正飛在速進入老齡社會,每年都有大量老人步入退休生活,相當一部分人出現過“退休不適期”。不少退休前后社會地位落差巨大的老人,在內在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便以“抑郁、狂躁、憤世嫉俗”等方式表達出來。
所以,家人應該未雨綢繆,為愛巢設立“緩沖帶”。所謂緩沖帶,就是幫助老人對激烈情緒進行“正向的疏導與過濾”,不再給家庭帶來大的負面影響。
首先要讀懂“老人內在的精神需求”,并且尋找合宜的滿足方法。比如:幫助老人拉近與“親友團”的關系;平時留意積累人脈,幫助老人找到“玩伴和學伴”;培養老人的興趣愛好,幫助其發現自身潛力等。同時,家人還要學會“處亂不驚”,不受不良情緒的影響。當老人“撒性子求關注”時,不妨將其當做“老小孩”,以靜致動,以愛為武器。
如果這些措施和理念,能夠在老人退休前幾年就逐漸進行滲透,那么老人就會比較容易適應退休生活,從而更好地享受天倫之樂。(責編/詩坤shikun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