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玉
摘 ? ?要: 基于田野調查,本文運用實驗語音學方法探索隸屬中原官話南魯片的禹州方言的單字聲調,在前人研究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禹州單字調實際調值、男女、新老派單字調發音上的差異和規律。實驗樣本分析數據顯示:禹州方言中存在兩到三個降調,主要在調層和斜度上形成對立,相互區別;男女在聲調上略有差異,但不構成對立;新老派聲調正在形成系統化差異。
關鍵詞: 單字聲調 ? ?禹州方言 ? ?新老派
一、引言
禹州市位于潁河上游、河南省中部,隸屬于許昌縣,語言歸屬上,禹州方言屬中原官話的南魯片。目前有關禹州方言的研究尚不多見,許昌技術學院人文系馮穎的《許昌方言語音研究》[1]以許昌市區語音為代表對許昌語音進行了詳盡的描述。根據馮穎的《許昌方言語音研究》[1]及《禹州志》[2]的記載:許昌話有四個聲調(輕聲除外):陰平24、陽平42、上聲55、去聲31。馮穎還具體闡述了許昌方言聲調與中古聲調、普通話的對應規律,并得出了“許昌方言新派老派在聲調方面基本沒什么差別”的結論。禹州方言是許昌方言的一個分支,馮穎的研究成果基本能代表禹州方言的實際情況,現在馮穎關于許昌語音聲調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對禹州單字調實際調值、男女、新老派單字調發音上的差異和規律進行探討。
二、實驗與統計分析步驟
(一)實驗合作人
A發音人:男,農民,50歲,僅會禹州方言,能聽懂普通話,高中學歷。
B發音人,女,農民,50歲,僅會禹州話,能聽懂普通話,初中學歷。
C發音人,女,本科,25歲,大學之前一直使用禹州話,會說普通話。
D發音人,男,本科,23歲,大學之前一直使用禹州話,會說普通話。
(二)實驗材料
表1 禹州方言單字調發音表
表1的實驗材料是根據方言調查字表和本方言點的單音節材料設計的。在設計實驗字表時,主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盡量使各個調類的聲母一致,以避免不同聲母由于發音方法和發音部位不同而引起聲調的變化。
2.韻母全部選用單韻母,因為復韻母中標聲調的字母會受到前后字母發音的影響。
3.該字表所有字的聲母都是清塞音。因為塞音的發音在語圖上表現出沖直條,切音、標注時易辨認。
原則上,每個調類選擇12個樣本,每字讀一遍,即每個調類有12個樣本。
(三)錄音工具和過程
錄音設備為一臺安裝了Adobe Audition 1.5錄音軟件的惠普電腦,采用的單聲道數字語音信號的采樣頻率為32000,解析度為16位,單聲道。實驗結束后,所得結果轉成wav文件存入電腦磁盤,以供進一步分析之用。
為了使發音盡量自然,僅讓發音人在錄完音后本人聽錄音辨別是否正確,而不做其他正音操作。
(四)基頻數據提取
本文遵從學界的一般做法,選取主要元音及其過渡段作為聲調負載段獲取聲調數據。數據提取點設定為聲調負載段從首至尾的10個采樣點的時間值和基頻值。運用公式1中的T值公式計算出各測量點的T值,并繪制成傳統的五度標記法調形圖。
T=5■ ? ?公式1
其中,F■、F■分別為提取點頻率最小值和最大值,F為測量點頻率。
由于發音的個體個別有拖音習慣,正常情況下,一個字發音的波形在主要元音發音結束后振幅會越來越小,若波形圖振幅在主要元音發音結束后再次增大,頻譜圖基頻無規律,在聽感上主要元音發音結束后該字發音已結束,因此標注時主要元音發音結束后的波形不用標注。
三、實驗結果
根據上述步驟得出聲調的五度標記法調形如圖1~圖4。其中OM:老派男性(A發音人),OW:老派女性(B發音人),YW:新派女性(C發音人),YM:新派男性(D發音人)。數字1、2、3、4分別表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一)陰平
圖1 新老派男女陰平比較
由圖1可以看出:在禹州方言中,老派陰平先升后降,男性的調值可標記為11,女性可標記為33;新派陰平先小幅下降后升,男女性的調值均可標記為45。老派陰平男性調值明顯比女性低(下文會具體分析),新派陰平聲調曲線雖然不同,但變化幅度基本一樣,且總體比老派的調值高。
(二) 陽平
圖2-1 新老派男女陽平比較
圖2-2 ?拖音與否對陽平調的影響
由圖2-1可以看出:在禹州方言中,無論是新派還是老派,男女性聲調曲線均以5度為起點,然后開始下降,老派女性降至1度,新派女性、新老派男性均降至2度。其中新派男性的聲調在降至1度后又升至2度,呈現曲折調,經反復實踐取證,這種情況同樣發生在新派女性的聲調中。以新派女性為例,圖2-1為標注時包括拖音部分,圖2-2則不包括,拖音指發音結束后因習慣而拖長的音節或從口腔中釋放的多余氣體,不對字音產生區別作用,因此新派男女性陽平聲調均仍為降調。
綜上所述,在禹州話中,陽平聲調為降調。男女性的聲調曲線均從5度開始下降,總體來說老派陽平聲調曲線中,女性聲調曲線下降的幅度稍大,可標記為51,男性下降的幅度稍小,可標記為52。新派禹州方言中無太大差異,均可標記為52。
(三) 上聲
圖3 新老派男女上聲比較
由圖3可以看出:在禹州方言中,老派男性上聲呈緩降走勢,調值為32,下降幅度為1度;老派女性上聲是一個微微的凸拱形,調值可標為44;新派男性上聲是一個微微的凹拱形,調值可標為545;新派女性上聲也是一下微微的下凹形,調值可標為44;總體而言,禹州老派方言女性上聲曲線呈微微凸拱形,男性為一個降調,新派上聲曲線呈微微下凹形。
(四) 去聲
圖4 ?新老派男女去聲比較
由圖4可以看出,禹州話中去聲聲調總體是降調,新派方言聲調曲線的降幅比老派的大,老派從4度開始下降,新派從5度開始下降,最終都降至1度。
由以上四個聲調情況的分析可知,在陰平和上聲中,老派女性聲調曲線高于男性,陽平和去聲中,老派女性聲調曲線位于男性下方。這和新派的情況剛好相反,且呈現出系統性差異。走勢上,除陰平老派呈現升降調,上聲老派男性呈現降調外,其他聲調和許昌聲調研究的結論基本一致,但新派和老派已經呈現出規律性差別。
四、討論
(一)禹州方言中新老派聲調格局中的降調
劉俐李教授認為音區特征和曲拱特征是聲調的兩個基本屬性,漢語聲調曲拱特征之一是降拱和平拱占優勢……而重復頻度最高的是降拱[3],降拱即指我們這里所說的降調。
研究材料及此次調查均顯示,禹州方言聲調格局中至少存在兩個標準降調,但并不影響本地人的聽辨,因為兩個降調之間存在明顯的區別特征,交際中人們可以很容易地感知出來。下面通過新老派男女性發音人的降調圖(圖5、圖6),簡要分析禹州方言中存在的兩種降調及其區別特征。
圖5 ?新老派男性降調
圖6 ?新老派女性降調
石鋒認為構成聲調的三要素有調型、調層和調長。其中調長在禹州方言兩個降調中不構成彼此間相區分的區別性特征。由圖5和圖6可以看出,調型上,陽平和去聲都為斜調中的降調調型;調層有高、中、低三級相區別。新老派男性聲調陽平調值可標為52,去聲可標為51,調層上的差別比較明顯且有規律;老派女性聲調陽平調值可標為51,去聲可標為41,新派女性陽平調值可票為52,去聲可標為51,調層上的差別明顯但無規律。除此之外,石鋒還提出:“斜調中起作用的主要是斜度……變化方向相同的斜調,區別在于斜度和調層。”[4]斜度方面,除老派女性外,其他三組聲調曲線去聲都比它對應的陽平斜度大。
由此可得出結論:禹州方言中的兩個降調,陽平和去聲主要在調層和斜度上形成對立,相互區別。
(二)老派禹州話聲調格局中的陰平、上聲變異
從第三部分實驗結果可以明顯看出來,老派禹州話中陰平、上聲男女聲調曲線差別較大,但對實驗材料反復驗聽均未有不妥,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現把老派男女陰平、上聲聲調曲線單獨分別加以比較。
圖7 ?老派男女陰平
圖8 ?老派男女上聲
從圖7可以看出,老派女性陰平聲調比男性聲調高,調型形狀也不同,男性尾部降調比女性更明顯,而女性以升調為主,但調型的走向卻有相似之處,均為升降調,且變化幅度都在1度以內。
從圖8可以看出,老派女性上聲聲調同樣比男性聲調高,女性聲調調型為平調,男性聲調開始為平調,后半段出現降調。
現對這兩種調值出現的差異從幾個可能的角度加以考慮:
第一,老派方言中四個聲調中除兩個標準降調外,男性聲調的陰平和上聲在聲調曲線圖的后半部分出現降調走勢,女性聲調陰平也出現降調走勢。這個降尾有可能不是語言學目標,而是發音時自然的生理現象附帶出來的。劉俐李教授在聲調曲拱特征探因時說道:音高降勢是發音機理導致的音高屬性,降勢音高是語言的最小作用力原理和發聲動力衰減趨勢相互協和的產物[5]。
第二,在老派禹州方言中,陰平和上聲具有不穩定性,語音實現多種多樣,無論哪種實現方法,在本地人聽來都不具有區別作用。
第三,這種差異是偶然性特征,是由此次調查中老派男性發音人自身的發音特點造成的。
(三)新老派禹州話聲調格局變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新老派禹州方言間存在一定差別,大致可歸結如下:
1.老派禹州方言中除女性上聲外,均有降調趨勢。新派中沒有降調趨勢,甚至有升調趨勢,由于降勢音高是語言的最小作用原理和發聲動力衰減趨勢相互協和的產物[3],據此可推知,發展成熟的老派禹州方言的使用群體在省力原則的支配下語音中出現了降尾現象,而新派禹州方言使用者在普通話及河南其他方言的影響下,陰平、上聲中無降尾趨勢。
2.老派禹州方言的陰平、上聲均呈凸拱,新派的呈凹拱。
3.新派男性調值普遍比老派男性調值高,這可能和發音人本身的音高有關。
五、結語
禹州方言是許昌方言的一個分支,本實驗結果與馮穎的研究結果稍有差異,但只是同一調型上不同變體的反映。禹州老派方言中存在兩到三個降調,有的降調是不同調型的反映,有的降調只出現了一個降尾,后者不存在聲調調型上的對立。由于方言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及普通話的影響,新老派禹州方言之間產生了系統性差異。
參考文獻:
[1]馮穎.許昌方言語音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禹州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3]劉俐李.漢語聲調的曲拱特征和降勢音高.中國語言,2005(03).
[4]石鋒.實驗音系學探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四) 去聲
圖4 ?新老派男女去聲比較
由圖4可以看出,禹州話中去聲聲調總體是降調,新派方言聲調曲線的降幅比老派的大,老派從4度開始下降,新派從5度開始下降,最終都降至1度。
由以上四個聲調情況的分析可知,在陰平和上聲中,老派女性聲調曲線高于男性,陽平和去聲中,老派女性聲調曲線位于男性下方。這和新派的情況剛好相反,且呈現出系統性差異。走勢上,除陰平老派呈現升降調,上聲老派男性呈現降調外,其他聲調和許昌聲調研究的結論基本一致,但新派和老派已經呈現出規律性差別。
四、討論
(一)禹州方言中新老派聲調格局中的降調
劉俐李教授認為音區特征和曲拱特征是聲調的兩個基本屬性,漢語聲調曲拱特征之一是降拱和平拱占優勢……而重復頻度最高的是降拱[3],降拱即指我們這里所說的降調。
研究材料及此次調查均顯示,禹州方言聲調格局中至少存在兩個標準降調,但并不影響本地人的聽辨,因為兩個降調之間存在明顯的區別特征,交際中人們可以很容易地感知出來。下面通過新老派男女性發音人的降調圖(圖5、圖6),簡要分析禹州方言中存在的兩種降調及其區別特征。
圖5 ?新老派男性降調
圖6 ?新老派女性降調
石鋒認為構成聲調的三要素有調型、調層和調長。其中調長在禹州方言兩個降調中不構成彼此間相區分的區別性特征。由圖5和圖6可以看出,調型上,陽平和去聲都為斜調中的降調調型;調層有高、中、低三級相區別。新老派男性聲調陽平調值可標為52,去聲可標為51,調層上的差別比較明顯且有規律;老派女性聲調陽平調值可標為51,去聲可標為41,新派女性陽平調值可票為52,去聲可標為51,調層上的差別明顯但無規律。除此之外,石鋒還提出:“斜調中起作用的主要是斜度……變化方向相同的斜調,區別在于斜度和調層。”[4]斜度方面,除老派女性外,其他三組聲調曲線去聲都比它對應的陽平斜度大。
由此可得出結論:禹州方言中的兩個降調,陽平和去聲主要在調層和斜度上形成對立,相互區別。
(二)老派禹州話聲調格局中的陰平、上聲變異
從第三部分實驗結果可以明顯看出來,老派禹州話中陰平、上聲男女聲調曲線差別較大,但對實驗材料反復驗聽均未有不妥,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現把老派男女陰平、上聲聲調曲線單獨分別加以比較。
圖7 ?老派男女陰平
圖8 ?老派男女上聲
從圖7可以看出,老派女性陰平聲調比男性聲調高,調型形狀也不同,男性尾部降調比女性更明顯,而女性以升調為主,但調型的走向卻有相似之處,均為升降調,且變化幅度都在1度以內。
從圖8可以看出,老派女性上聲聲調同樣比男性聲調高,女性聲調調型為平調,男性聲調開始為平調,后半段出現降調。
現對這兩種調值出現的差異從幾個可能的角度加以考慮:
第一,老派方言中四個聲調中除兩個標準降調外,男性聲調的陰平和上聲在聲調曲線圖的后半部分出現降調走勢,女性聲調陰平也出現降調走勢。這個降尾有可能不是語言學目標,而是發音時自然的生理現象附帶出來的。劉俐李教授在聲調曲拱特征探因時說道:音高降勢是發音機理導致的音高屬性,降勢音高是語言的最小作用力原理和發聲動力衰減趨勢相互協和的產物[5]。
第二,在老派禹州方言中,陰平和上聲具有不穩定性,語音實現多種多樣,無論哪種實現方法,在本地人聽來都不具有區別作用。
第三,這種差異是偶然性特征,是由此次調查中老派男性發音人自身的發音特點造成的。
(三)新老派禹州話聲調格局變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新老派禹州方言間存在一定差別,大致可歸結如下:
1.老派禹州方言中除女性上聲外,均有降調趨勢。新派中沒有降調趨勢,甚至有升調趨勢,由于降勢音高是語言的最小作用原理和發聲動力衰減趨勢相互協和的產物[3],據此可推知,發展成熟的老派禹州方言的使用群體在省力原則的支配下語音中出現了降尾現象,而新派禹州方言使用者在普通話及河南其他方言的影響下,陰平、上聲中無降尾趨勢。
2.老派禹州方言的陰平、上聲均呈凸拱,新派的呈凹拱。
3.新派男性調值普遍比老派男性調值高,這可能和發音人本身的音高有關。
五、結語
禹州方言是許昌方言的一個分支,本實驗結果與馮穎的研究結果稍有差異,但只是同一調型上不同變體的反映。禹州老派方言中存在兩到三個降調,有的降調是不同調型的反映,有的降調只出現了一個降尾,后者不存在聲調調型上的對立。由于方言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及普通話的影響,新老派禹州方言之間產生了系統性差異。
參考文獻:
[1]馮穎.許昌方言語音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禹州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3]劉俐李.漢語聲調的曲拱特征和降勢音高.中國語言,2005(03).
[4]石鋒.實驗音系學探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四) 去聲
圖4 ?新老派男女去聲比較
由圖4可以看出,禹州話中去聲聲調總體是降調,新派方言聲調曲線的降幅比老派的大,老派從4度開始下降,新派從5度開始下降,最終都降至1度。
由以上四個聲調情況的分析可知,在陰平和上聲中,老派女性聲調曲線高于男性,陽平和去聲中,老派女性聲調曲線位于男性下方。這和新派的情況剛好相反,且呈現出系統性差異。走勢上,除陰平老派呈現升降調,上聲老派男性呈現降調外,其他聲調和許昌聲調研究的結論基本一致,但新派和老派已經呈現出規律性差別。
四、討論
(一)禹州方言中新老派聲調格局中的降調
劉俐李教授認為音區特征和曲拱特征是聲調的兩個基本屬性,漢語聲調曲拱特征之一是降拱和平拱占優勢……而重復頻度最高的是降拱[3],降拱即指我們這里所說的降調。
研究材料及此次調查均顯示,禹州方言聲調格局中至少存在兩個標準降調,但并不影響本地人的聽辨,因為兩個降調之間存在明顯的區別特征,交際中人們可以很容易地感知出來。下面通過新老派男女性發音人的降調圖(圖5、圖6),簡要分析禹州方言中存在的兩種降調及其區別特征。
圖5 ?新老派男性降調
圖6 ?新老派女性降調
石鋒認為構成聲調的三要素有調型、調層和調長。其中調長在禹州方言兩個降調中不構成彼此間相區分的區別性特征。由圖5和圖6可以看出,調型上,陽平和去聲都為斜調中的降調調型;調層有高、中、低三級相區別。新老派男性聲調陽平調值可標為52,去聲可標為51,調層上的差別比較明顯且有規律;老派女性聲調陽平調值可標為51,去聲可標為41,新派女性陽平調值可票為52,去聲可標為51,調層上的差別明顯但無規律。除此之外,石鋒還提出:“斜調中起作用的主要是斜度……變化方向相同的斜調,區別在于斜度和調層。”[4]斜度方面,除老派女性外,其他三組聲調曲線去聲都比它對應的陽平斜度大。
由此可得出結論:禹州方言中的兩個降調,陽平和去聲主要在調層和斜度上形成對立,相互區別。
(二)老派禹州話聲調格局中的陰平、上聲變異
從第三部分實驗結果可以明顯看出來,老派禹州話中陰平、上聲男女聲調曲線差別較大,但對實驗材料反復驗聽均未有不妥,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現把老派男女陰平、上聲聲調曲線單獨分別加以比較。
圖7 ?老派男女陰平
圖8 ?老派男女上聲
從圖7可以看出,老派女性陰平聲調比男性聲調高,調型形狀也不同,男性尾部降調比女性更明顯,而女性以升調為主,但調型的走向卻有相似之處,均為升降調,且變化幅度都在1度以內。
從圖8可以看出,老派女性上聲聲調同樣比男性聲調高,女性聲調調型為平調,男性聲調開始為平調,后半段出現降調。
現對這兩種調值出現的差異從幾個可能的角度加以考慮:
第一,老派方言中四個聲調中除兩個標準降調外,男性聲調的陰平和上聲在聲調曲線圖的后半部分出現降調走勢,女性聲調陰平也出現降調走勢。這個降尾有可能不是語言學目標,而是發音時自然的生理現象附帶出來的。劉俐李教授在聲調曲拱特征探因時說道:音高降勢是發音機理導致的音高屬性,降勢音高是語言的最小作用力原理和發聲動力衰減趨勢相互協和的產物[5]。
第二,在老派禹州方言中,陰平和上聲具有不穩定性,語音實現多種多樣,無論哪種實現方法,在本地人聽來都不具有區別作用。
第三,這種差異是偶然性特征,是由此次調查中老派男性發音人自身的發音特點造成的。
(三)新老派禹州話聲調格局變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新老派禹州方言間存在一定差別,大致可歸結如下:
1.老派禹州方言中除女性上聲外,均有降調趨勢。新派中沒有降調趨勢,甚至有升調趨勢,由于降勢音高是語言的最小作用原理和發聲動力衰減趨勢相互協和的產物[3],據此可推知,發展成熟的老派禹州方言的使用群體在省力原則的支配下語音中出現了降尾現象,而新派禹州方言使用者在普通話及河南其他方言的影響下,陰平、上聲中無降尾趨勢。
2.老派禹州方言的陰平、上聲均呈凸拱,新派的呈凹拱。
3.新派男性調值普遍比老派男性調值高,這可能和發音人本身的音高有關。
五、結語
禹州方言是許昌方言的一個分支,本實驗結果與馮穎的研究結果稍有差異,但只是同一調型上不同變體的反映。禹州老派方言中存在兩到三個降調,有的降調是不同調型的反映,有的降調只出現了一個降尾,后者不存在聲調調型上的對立。由于方言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及普通話的影響,新老派禹州方言之間產生了系統性差異。
參考文獻:
[1]馮穎.許昌方言語音研究.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禹州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3]劉俐李.漢語聲調的曲拱特征和降勢音高.中國語言,2005(03).
[4]石鋒.實驗音系學探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