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程
摘 ? ?要: 生命的本質是什么,生命該如何存在,我們應如何追求理想的生命境界?人們也許可以從莊子的“達生”思想中尋找到答案。莊子的“達生”思想主張順應性命之情,以通達生命本體。本文以《莊子·達生》篇為基礎,從“以何為生”和“為何而生”兩個層面,具體闡述踐行“達生”思想的要義及“達生”思想對教育的啟示。踐行“達生”思想的要旨在于形神兼修,既要以技養形,又要不斷提升技藝水平,以道養神,努力達到自由創造的境界。與此相應,達生教育應做到率性而化,各盡其用;重內輕外,游心自由。
關鍵詞: 莊子 ? ?生命教育 ? ?達生教育
現代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的生活壓力巨大,終日奔波,身心交瘁,生命質量受到嚴峻挑戰,如何通達生命的本體,追求理想的生命境界,直接關系到人生的幸福與否。《莊子》中蘊藏豐富的生命哲學,其中莊子的“達生”思想尤其值得現代人借鑒和宣揚。本文將從教育角度著重探討“達生”思想的基本內涵和達生教育的意義與要求。
一、“達生”思想的基本內涵
所謂“達生”,主要指順應性命之情,以通達生命的本體。“達生”思想的基本立足點是個體生命本真自然地存在。《莊子·達生》篇認為“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1]。生命是有差異的存在,不同的個體各有本性和潛能,要想通達生命的實情,必然尊重個體的自然秉性,開發其天生潛能,促進個體合乎本性地發展。馮友蘭先生曾說:“順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順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惡的根源。天,指自然;人,指人為。”[2]一切人為的束縛、刻意的雕琢和虛偽的華飾都會扭曲傷害人的自然本性,使個體喪失存在的根本意義。正如《莊子·駢拇》所言:“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愁;鶴脛雖長,斷之則悲。”[3]野鴨的腿雖然短,續上一段則可憂;鶴的腿雖然長,截去一段則可悲。長的就讓它長,短的就讓它短,讓一切合乎自然之理,順應性命之情,這樣才能保持生命本真的存在價值。
二、踐行“達生”思想的要義
生命包括形體和精神兩個部分,要想踐行“達生”思想,保養生命,養形和養神都很重要,二者不可偏廢。《莊子·達生》篇說:“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則世奚足為哉!”[1]保養生命當然不能脫離形體,可是生命并不只是形體,完整的生命是“形全精復”[1],即形體健全、精神充足。由此可見,踐行“達生”思想的要義是形神兼修,既要養形養身,又要養神養心。養身意味著明白“以何為生”;養心意味著知道“為何而生”。
(一)以何為生:以技養形。
形體是個體生命存在的必要前提,如何維持形體的存在,以何為生?“養形必先之以物”,“雖不足為而不可不為者,其為不免矣”[1]。形體的保養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勞動是獲取物質的主要途徑。因此,踐行“達生”思想的第一步是以技養形,掌握一技之長,保證必要的物質基礎,滿足身體的基本需求。既然勞動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那么人們必須正視自己的職業,改變抱怨和敷衍的工作態度,充滿激情地投入工作,不斷提高勞動技能。
(二)為何而生:以道養神。
個體作為一種存在,不僅要關注自己“何以為生”,更要關注自己“為何而生”。形存的前提是精神安居于形體之中,“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1],缺少精神活動的生命是不完整的。踐行“達生”思想不僅要以技養形,更要不斷提升技藝水平,由技入道,做到以道養神。一些人可能認為,宰牛不是一件光彩的職業,會宰牛也算不上一種了不起的技能,但是庖丁卻不這么認為,他正視自己的職業是宰牛這項事實,將解牛這件事消融于心,忘卻感知覺,“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4],把解牛當做一種藝術創造活動,解牛的動作順著牛的生理構造,“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4],在解牛過程中,行神合一,由技入道,最終“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4],盡情享受著精神上的歡愉。
總之,要充分尊重和張揚生命的價值,踐行“達生”思想,僅僅以技養形是遠遠不夠的,還要以道養神,自由創造,不斷提升生命的境界,追求生命的精神性和藝術性,努力做到形神兼修,才能真正通達生命的本體。
三、達生教育的要求與意義
當代社會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豐富,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變得更加迫切,物欲使某些人逐漸異化成了物的奴隸,喪失了生命存在的本真意義。教育作為人類重要的社會活動,從最根本意義上說,是為人類生命尤其精神生命的發展服務的。因此,人們可以通過教育途徑回歸生命的本真。生命既是教育的邏輯起點,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5]。莊子的“達生”思想實際上就是一種生命哲學,其中蘊藏極其寶貴的教育思想,值得借鑒和宣揚。這種達生教育的思想將啟迪人們,如何通達生命的本體,如何將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每一位生命個體。
在功利主義主義思潮的影響下,當代教育很容易忽視教育過程中“生命個體”的感受和存在價值,脫離生命的本真。當前,中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偏離了生命的本真[6]。要想真正回歸生命的本源,應當把達生教育當做一種教育理念。我認為,既然“達生”思想強調順應性命、形神兼修,那么達生教育應達到以下兩個要求:
(一)率性而化,各盡其用。
“達生”思想重視生命本真的存在,強調一切順乎天性,崇尚自然真情,反對人為地扭曲損害生命的自然本性。從培養人的角度來看,教育要為張揚學生的個性服務,充分發掘他們的天生潛能,讓學生率性而化,各盡其用。正如斯普朗格認為的:“教育不僅要從外部規制成長者,還要解放出成長者內部的力量。”[7]這說明在人的培養和發展中,要順應教育對象的個性,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達到“自化”的目的。
具體而言,率性而化的達生教育,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把學生的學習欲望看做教學的真正動力。“兒童的天性起點非零,兒童具有歷史性、社會性和向上性,它集中表現為語言的、思維的、學習的、感悟的、情感、和自己調節和創造的高級本能。作為人之集約化和職能化的成長環境的學校教育,為了要發揮其功能的最大值,其任何行為均應是推動、保護、激揚學生的學,最大限度地依靠學生的學”[8]。生命的動力源于生命本身,學生學的需求才是學校教學活動的真正原動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從學生本身的需要出發尋找教學的興趣點。另一方面面對學生的不良行為,要依據學生的個性加以適當地引導和疏通,而不是反復說教或強制學生改正。以衛靈公太子的故事為例:衛靈公太子生性殘酷,如果一味任其自然而不加引導,則將危及整個社會和教育者自身的安全。面對這個困境,蘧伯玉提出“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的教育方法[9]。即教育者要依據太子的個性,避免對立,不露痕跡地引導他走上正路。可見,對學生的適當引導需要以尊重學生的個性為前提。時下教學活動中,部分教育者以外界需求為教學出發點,重點關注符號化了的考試分數,很少顧及學習者真正的學習需求。面對學生的不良行為,一些教師選擇不斷進行苦口婆心的道德說教,結果不但影響師生關系,而且收效甚微。這些教育弊端的確值得人們進一步深思。
(二)重內輕外,游心自由。
生命作為一種存在,不僅力求活著,而且力求有意義地活著。“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10]。人格獨立、精神自由的生命才是完整的。達生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提升人的生命境界,不僅關注個體生命“何以為生”的形體需求,更關注個體生命“為何而生”的精神追求,爭取使每一個人游心在自由崇高的精神家園中。
從“為何而生”這個角度來看,達生教育主張重內輕外,游心自由。換而言之,就是教育者要引導個體體驗生命、理解生命,明確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幫助個體擺脫功利主義和世俗主義的禁錮,提高精神修養,爭取讓個體的生命價值得到升華。《莊子·達生》中“庖丁解牛合于道”、“老叟承蜩凝于神”、“梓慶削木已忘我”、“津人操舟心無礙”、“蹈水之人技天成”等故事充分說明了人們完全可以采取審美觀照的態度對生命,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與萬物融洽無間的過程中得到升華。
四、結語
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直接關系個體的幸福、價值和意義。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訓練技能,更重要的是幫助受教育者通達生命的本體,保存生命的完整性,提升生命的精神境界。在先秦哲學思想中,莊子的“達生”思想有其獨特性,如果把莊子的達生教育思想應用到如今教育改革中,那么我相信學生將更自由和全面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M].北京:中華書局,1983:500.
[2]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3]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M].北京:中華書局,1983:257.
[4]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3:106-107.
[5]雷靜,謝光勇.近十年來我國生命教育研究綜述[J].教育探索,2005(5):92.
[6]吳曉婕.教育本真的探尋與復位——基于生命教育的視角[J].繼續教育研究,2013(4):124.
[7]楊啟亮.道家教育的現代詮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218.
[8]郭思樂.從主要依靠教到主要依靠學:基礎教育的根本改革[J].教育研究,2005(12).
[9]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3:142.
[10]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M].北京:中華書局,198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