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亮
(國網浙江臨安市供電公司,浙江臨安 311300)
基于關鍵節點的農配網工程管理
龍亮
(國網浙江臨安市供電公司,浙江臨安 311300)
通過建立一整套農配網工程管理體系,把農配網工程建設全過程管理分為八個關鍵節點,每個關鍵節點分為若干步驟,把每個步驟的管理責任通過電子信息化審批流程落實到人,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促進農網工程管理朝著規范化、透明化的方向發展。
農網工程 關鍵節點 管理 信息化
在當前我國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的背景下,各縣級供電企業農配網升級改造建設規模快速擴大。農配網改造工程本身存在著數量多、單體規模小、現場復雜等特點,涉及人員、物資、資金數量極為龐大。各縣級供電企業由于歷史原因,工程管理普遍比較粗放,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縣級供電企業現有生產組織結構比較重視35kV及以上的電網建設,配置了相對充足的人員力量,設計、監理等工程服務力量比較強大;而10kV及以下農村配電網建設往往點多、面廣、單體規模下、實施周期短、現場條件復雜,對工程管理及服務人員配置要求往往更高,但是卻無相應力量配置,各級工程管理人員不堪重負,工程投資進度往往失去控制,配電網建設相對滯后,超滿載、低電壓現象突出。
由于歷史原因,較多供電企業農配網工程設計、施工單位均是供電企業的“三產”企業,各相關單位往往職責不清、相關個人工作責任心不強,工程造價控制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網升級改造建設的力度及資金投入效益,個別關鍵環節的管理不足更是為企業廉政建設留下了隱患。 工程主管部門對工程整體開展情況實時掌握能力差,對工程進度、質量、安全、造價等控制手段不足。
由于工程管理流程、職責不清晰,工程管理諸多控制環節流于形式,甚至干脆缺失;工程質量工程建設相關資料收集歸檔困難;工程招投標管理、物資管理、合同管理不規范等。
農網工程管理全過程一般可分為立項、設計(包括審批)、備料、施工、竣工驗收(含中間驗收)、廢舊物資回收、工程結算、財務決算八個關鍵節點。每個關鍵節點又根據根據工作流程分解為多個步驟,由多個部門分工協作。通過明確每個步驟的工作要求、每個步驟負責人員的職責,從而構建一個體系齊全、流程規范、職責分工明確的協作體來負責農網工程管理,避免工作互相推諉、效率低下、質量不可控、責任心低下等一系列問題,實現專業管理部門對整個農網工程全局每個環節的可控、在控、能控。
然而,任何事情總是有兩面的。一般來說,工程過程管理越細致、越規范,則每個關鍵節點需要的審核步驟越多,相應的工作流程越長,自然會帶來工作效率下降的問題,嚴重的甚至會造成農網建設進度滯后,影響地區經濟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了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通過將上述八個關鍵節點梳理成含有若干個步驟的電子信息化流程,能顯著地提高工作效率。
國網臨安市供電公司農配網工程管理全過程八個關鍵節點的控制情況如下。
(1)立項。立項是工程合理性、必要性與優先級再確認的一個過程,是一切工程項目的源頭。首先由運行單位、客戶服務中心等需求部門提出需求,與規劃部門既有規劃進行銜接,確認項目的初步的建設方案,隨后通過工程合理性與必要性審查,列入項目儲備庫并評定優先等級。然后根據年度資金計劃,項目主管部門在項目儲備庫中選擇優先等級最高的項目組成年度工程計劃,即完成了立項過程。(2)設計。項目主辦單位按照服務招標結果,與設計單位簽署工程設計合同。由設計單位根據合同要求完成工程初步設計。設計完成后,由項目主辦單位報各級主管部門審查;審查通過后,組織備料施工。(3)備料。項目主辦單位根據初步設計,提出甲供物資采購申請,由物資管理部門負責實施。(4)施工。項目主辦單位根據按照服務招標結果與施工單位簽署施工委托合同。施工單位根據合同完成工程施工。
(5)竣工驗收(中間驗收)。工程竣工后,項目主辦單位根據施工圖設計,在現場完成核對施工單位提交的竣工報告,必要時組織中間驗收。現場驗收完成后,由項目主辦單位將竣工報告及驗收意見報各級主管部門審核。(6)廢舊物資回收。竣工驗收通過以后,項目主辦單位核實(以施工圖設計為準)需回收的廢舊物資種類及數量,報各級主管部門審批。審批完成后,由項目主辦單位通知施工單位按照要求上繳廢舊物資,直至廢舊倉庫確認全部完成回收。(7)結算。施工單位根據完成審批的項目竣工報告編制結算書。項目主辦單位將結算書報各級主管部門審批(含工程審計),審批完成后作為財務付款依據。(8)財務決算。由財務部門在工程結算完成后,按照要求編制工程財務決算報告、歸檔。
(1)管理效率飛躍式提升。原來需要兩個月才能完成一個項目的全部審批流程,現在一般20天就可以完成,工作效率提高了200%。年度農網投資從8000多萬增長到22000多萬元的情況下,管理人員勞動強度還有所下降。(2)管理能力明顯提高。工程管理人員得以從日常事務性工作中脫身,用更多的精力從事工程基礎管理工作,工程質量與安全管理基礎更扎實,工作要求響應速度明顯提速。(3)工作責任心明顯增強。電子信息化流程使得整個管理過程隨時可以重現,實現無限期追溯,有效地減少了不負責任的行為,提高了工程投資效益與工程質量,減少了廉政風險。(4)工程管理的規范性顯著改善。管理部門可以實時跟蹤了解每個工程項目的節點進度實施情況,對整個年度計劃做到可控、在控、能控。過程管理信息既豐富又規范,有力地促進了工程檔案管理。(5)農村電網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一年之內消除了19條超滿載10kV線路,75處低較大范圍電壓現象,配電網“卡脖子”現象基本消失,長時間超滿載、低電壓現場已經基本消除。
農配網改造工程造福于千家萬戶,尤其是廣大農村,是利國利民的大事。在人力資源不足的條件下,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成果,通過流程梳理再造,建立起一個流程清晰、職責明確、全程在控、事后評價追溯的農配網工程管理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可顯著提高農配網工程建設投資效益,節約工程投資成本,提高工程質量,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造福廣大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