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攀慧
(河北承德市雙灤區法律援助中心,河北承德 067000)
我國農村法律援助面臨的問題與決策
徐攀慧
(河北承德市雙灤區法律援助中心,河北承德 067000)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擁有龐大的農業人口。但是由于農村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受封建思想的荼毒較深,使得法制建設工作在農村中舉步維艱。作為法制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法律援助工作也很難在農村開展工作,所以,我們務必增強農村的法制建設力度,推動農村的法律援助工作,重視農村法律援助工作中面臨的問題,通過科學的手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農村 法治建設 法律援助
(1)從事法律援助的工作人員少,不愿意到基層工作是現代大學生的普遍心理,導致了基層人才缺失,缺少律師、公證員等法律援助工作者,使得條件艱苦的農民不能及時的獲得有效的法律援助。
(2)農民自身的文化素質不高,缺乏法律意識,不懂得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很多村干部自身的文化素質也不高,只知道法律這個名詞,卻不知道用法律來解決問題,更加不會用法律來管理村民。對于當地政府做的政法宣傳漠不關心,認為法制建設不是自己的事。
(3)法律援助事宜發展的不平衡,在東部沿海等經濟較發達的區域,農村經濟條件較好,基礎設施較為完善,法律援助工作能夠很好地開展下去。而在中西部地區,經濟較為落后,法律援助工作的推進較為困難,甚至于有些村子還沒有開展過法律援助工作。經濟發展情況對法律援助工作的進展存在很大的影響。
(4)律師有履行法律援助的義務,但是有部分法律工作者因為收入較低而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義務。在接受政府關于下鄉的工作安排時,沒有認真地宣傳法律知識,只是發放關于法律方面的書籍,不理會農民是否能夠看得懂。面對有困難的農民時,沒能做到主動詢問,給予幫助。
(5)法律援助經費不足,面對困難家庭的法律援助,一般所需要的費用都是法律援助者自掏腰包。這就在無形中降低了法律援助者的工作積極性。同時也導致了法律援助的不到位,態度差等問題。
法律最終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的,雖然要求證據,卻也關注人性,所以說,法律援助制度只有在現實生活中才能發揮其作用,實現其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對于農民的法律援助,需要建立一個各司法機關相互聯系、相互銜接,職責明確,效率高的法律援助體系,并配之以相應的執行措施,切實把制度執行下去,把好處帶給民眾,促進農村法律援助工作的進一步創新發展。
(1)急民所需,健全法治。在農村開展法律援助的宗旨是一切服務農民,一切依靠農民,并以維護農民的利益為前提,真正解決群眾混亂的法律問題,使人們不再“有病亂投醫”,而是能有效根治。要做到上述幾點,必須要深入農村,切實了解農民遇到的法律問題以及農村的相關法律機制,保證法律援助機制的援助性,讓法律真正為了農民發揮作用。
(2)開展普法活動,提高農民法律意識。農村法律援助的核心是農民,農民法律意識直接影響到法律援助工作,因此,我們必須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開展有效的法律工作。為提高農民法律意識,國家及政府必須派相關人員下鄉開展普法工作,利用公共媒介等傳播手段對農民進行宣傳和教育工作,打破傳統教條的思想,開創法律新境界。
(3)目前,我國大約有500000個法律專業的學生,本科生約200000人,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應考慮下到基層獲取有益的經驗,為基層農民提供法律援助。目前,我國有些地區還設立了大學生村官制度,由法學畢業生擔任調解員,有針對性的將法律帶到農村,給農民提供法律援助,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4)建立法律援助專項基金,在我國的中西部地區,經濟較為落后,農村的法律援助工作就必須建立專項的基金。國家要給予困難農戶財政支持,完善農村法律援助工作人員待遇,從而提高基層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在宣傳教育工作上專項基金也能給予一定的幫助,使得普法工作更加廣泛,深入人心。相關部門要定期核實法律援助資金的落實情況,防治法律援助資金被挪于他用。
(5)制定相關的法律,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法律援助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網絡系統,完善法律援助工人工資,留住人才,建立有效的法律援助小組。
(6)大力發展擁有必備專業知識的工作者,作為法律援助的志愿者,下鄉提供服務,將法律援助工作作為學生社會實踐的必要內容。
突飛猛進的當代社會對法律的要求愈來愈高,尤其是對農村法律援助服務,更是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要解決農村中存在的法律問題,只有不斷的增強法律援助服務,切實維護農民利益。通過農村法律援助這一新形式,不斷加強人們的法律意識,完善我國的農村法律援助機制,為法律的完善奠定了基礎。農村法律意識的提高,將會加快我國構建法治社會的進程,更會為我國創造和諧社會營造一個有利的大環境,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1]梁高峰.積極推動和發展農村法律援助的路徑選擇[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2]陳碧嫻.農村基層組織法律援助的現狀及推進措施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