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麗杰
(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山東濟南 250200)
淺談新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變遷
史麗杰
(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山東濟南 250200)
培養目標是指各級各類學校對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所提出的具體標準和要求,它是人才培養的總方向、總原則,是組織教學的基本依據。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發生了多次變化。為什么會發生變化?發生變化的啟示有哪一些?
高等職業教育 培養目標 社會發展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高等教育類型,從法律意義上說始于1904年清末《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癸卯學制”)中規定的中學后“高等實業學堂”,民國時期先后改稱為“專門學校”和“專科學校”,新中國成立之后的高等專科教育也是與之一脈相承,其主流趨勢都是向培養實務型人才的方向引導的。所謂培養目標是指各級各類學校對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所提出的具體標準和要求,它是人才培養的總方向、總原則,是組織教學進行課程改革設計的基本依據。“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定位與確立,決定著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是否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為此,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要健康、持續、快速的向前發展,即需要國家宏觀層面的調控、引導和支持,也需要各高職院校端正辦學方向,明確培養目標,從而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1]
新中國成立初期,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和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開始,中國迫切需要各級各類人才,尤其需要一大批有技能的人才。為此,中國從蘇聯引進中等專業學校教育和技工學校教育的模式,新中國的職業教育逐步發展起來。同時,為了盡快培養出較高層次的技術人才,國家積極發展普通專科教育,參照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壓縮式的簡化改造,提出了各高等專科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獲得工程師初步訓練”的“高等應用性專門人才”,適應了當時處于精英教育階段的高等教育“多快好省”地產出人才的時代需要。但是,由于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強調課堂上的理論傳授,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學生的實際能力的培養。1966年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全面停滯。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開始了對發展高職的學術討論。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是:以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同時積極發展高職,逐步建立一個從初級到高級、行業配套、結構合理,又能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體系。“這一《決定》使得職業教育包括高職的地位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全社會對它的傳統認識也有了較大的改變。同時進一步推動了高職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為后來高職的大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2]為順應改革開放的歷史潮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也在發生著變化。比較典型的表述有:
1987年,國務院批轉《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改革和發展成人教育的決定》中指出“……結合需要,舉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為企業、事業單位培養生產、經營管理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
1991年1月6日國家教委發出《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專科教育工作的意見》,《意見》提出:“普通高等專科教育是在普通高中教育基礎上進行的專業教育,培養能夠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適應基層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生產工作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諸方面都得到發展的高等應用性專門人才。”
1999年底,教育部第一次全國高職高專教學工作會議召開,對高職高專教育的培養目標作出如下界定,“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這之后人們都認同技術應用性人才是高職人才的目標定位。
2000年1月17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提出:“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正式將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統一確定為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化趨勢的加快,現代企業都在向跨國公司發展,大量的跨國公司進入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得我們需要大量的企業生產第一線的技術人才,這為我國職業教育帶來發展的機遇,同時,也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規格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著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制定。
同時,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逐步向大眾化推進速度的加快,高等職業教育受到了國家和社會前所未有的重視。為適應新世紀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從培養“較高級的應用性的專業技術人員”變為“高素質技能專門人才”。 比較典型的表述有:
2002年8月24日《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培養一大批生產、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人才。”增加了對人才“高素質”的要求,并將培養目標定位于“勞動者和實用人才”。
2003年底黨中央召開的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把培養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納入全黨人才工作的范疇,把培養技能人才作為實施人才強國的重要內容,并下發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中發[2003]16號)。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強調要“大力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
周濟部長在2004年6月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首次對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院校提出了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指出,“中等職業學校的任務是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的勞動者,高等職業學校的任務是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必須明確高職培養的人才就是應用型白領、高級藍領,或者叫‘銀領’人才,是高技能專門人才”。
2005年10月28日,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 要“實施國家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加快生產、服務一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特別是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緊缺的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的培養”。
2006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為高職院校統一了認識,指明了辦學方向,也成為示范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
對不同時期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不同表述進行歸納,可以看出,雖然表述不同,但有以下幾點共同要素:
(1)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的人才必須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具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基礎思想政治知識。
(2)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的人才類型是實用型、應用性,與普通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是有差異的;
(3)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的人才層次是高級專門人才,比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的人才的素質要高(如比技術員高一層次的高級技術員),即現在提出的所謂高技能人才;
(4)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的人才工作場合和崗位是基層第一線。
從以上各個歷史時期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表述上來看,總體呈現出發展性的特點。但筆者認為,仍存在有爭議的地方,如:高技能人才的提法是否過高。高技能人才是指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三者具有技能方面的層次性,從高到低。根據我國高級工等級評定方法,中級工工作2年后,才有資格參加高級工的考核。從我國高職的現實來看,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招收的主要是普通高中畢業生。也就是說,目前我國的高職畢業生根本不具備高級工的考核資格,更不用說技師和高級技師了。那么認定他們為高技能人才似乎有失偏頗。而且,就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情況來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無論從設備還是師資來講都是不現實的。筆者認為,高職的培養目標應定位在“技術型人才”,非“高技能的技能型人才”比較合理。
[1]李藺田.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89.
[2]劉松林,馬慶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發展歷程與動因[J].江蘇高教,2009(1).
[3]莊嵐,張力躍.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變革對中職教育發展的影響[J].職教論壇,2012(31).
[4]宋連喜,綦穎.基于國家文件視角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0(8).
[5]綦穎.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再認識[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
[6]趙新華.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變遷研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19.
[7]匡瑛.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與變革之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知網優秀博士論文全文數據庫,200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