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喜朋 黃美益
(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河池 547000)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桂西北地區傳播的特點探析
盧喜朋 黃美益
(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河池 547000)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桂西北的傳播有如下特點: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落后的經濟文化條件及薄弱的基礎設施使傳播極為困難,傳播效果不平衡;桂西北地區特有的紅色資源、紅色基因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桂西北人民強大的首創能力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桂西北的傳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桂西北地區 傳播特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指引了方向,繪畫了藍圖,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使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貧窮落后的中國正逐步變為繁榮富強的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從探索,摸著石頭過河的必然世界逐步走向初步掌握規律的自由世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當代中國的發展的深刻影響,必然要求我們分析它的傳播和影響。桂西北地區在廣西是一個相對特殊的地方,由于山地地理環境的影響,發展長期滯后,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緩慢,閉塞的環境形成獨特的亞文化,對于外來思想觀念有相當程度的排斥心理。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桂西北的傳播特點,對于更好地推進桂西北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桂西北地區自古以來自然條件惡劣,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交通條件、通信條件非常落后。桂西北地區還是多民族混居的地方,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化,在相對封閉環境中形成某種亞文化,對于外來思想觀念不輕易接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既是理論又是實踐,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不斷歸納總結出來的理論。在發達地區,自然條件良好的地區有“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優勢,在信息、政策方面有優勢,可以更先享受到、體會到改革帶來的好處,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認識和接受更深、更容易理解接受。而桂西北地區即使上級文件到了,要貫徹落實、要宣傳教育也要慢好幾拍。在八九十年代,桂西北地區沒有像樣的公路,各地被大山阻隔,交通往來極為困難,基本靠步行和畜力。即使今天仍然有農民利用馬等牲畜把種在山里的甘蔗、茶油果等農作物運到公路上,再利用汽車運到山外。在廣西各地中桂西北是交通最落后的一個地區,桂西北的河池市是廣西最后一個通高速路的地級市,2013年7月9日,六宜高速公路正式通車,該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結束了河池市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也實現了廣西全區14個地級市全部貫通高速公路。在郵電通信方面,河池市1986年郵電業務總量為459.98萬元;市話年末戶數為2689戶;農話年末戶數4010戶,全年郵電業務總收入為380.98萬元。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作為桂西北核心地區的河池市,郵電通信方面相對其他地方是十分落后的,作為河池市首府的金城江在1995年8月1日,才正式開播河池地區金城江電視臺[1]。落后的基礎設施導致信息傳播不流暢,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傳播推廣帶來極大的困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桂西北地區的傳播也是不平衡的。在一些中心城鎮,轉播的效果會好一些,而對于邊遠的地區傳播效果則要大打折扣。根據信息傳播理論,信息在傳播中會隨著遠離信息源而遞減,這本來是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但這問題在桂西北尤為突出,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信息接收時效問題和信息接收量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對信息認可、領會、認識的問題。在這兩個方面桂西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與邊遠地區的差異非常明顯。中心城鎮一般都有黨和政府的指導機關,黨的理論、方針、政策傳播貫徹比較到位,因為中心城鎮的政治、經濟、文化條件和基礎設施相對好,很容易體會到黨的理論、方針、政策帶來的變化和利益,而邊遠的地區缺少這一條件,感受不到這種變化和利益,對于黨和政府要灌輸和引導的東西不怎么重視。為此黨和政府不得不出臺一些專門措施從機關、事業單位抽調干部到農村充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指導員”,負責“宣傳方針政策、確保政令暢通;服務經濟發展,投入新農村建設”等任務[2]。
桂西北是全國著名的紅色根據地,是紅七軍的故鄉,當年的鄧小平、張云逸、韋拔群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塊熱土播下革命的種子,燃起革命的大火,無數桂西北優秀兒女為革命獻出了生命,也給桂西北人們留下了獨特的紅色基因和文化。革命年代,黨總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1930年5月15日,在鄧小平的主持下,右江蘇維埃政府制定頒布了《共耕條例》,用法規把“共耕”固定下來,鞏固土地革命成果[3]。使桂西北對于黨有獨特的親切感、信任感,這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傳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桂西北的人對于這一這段革命歷史倍感自豪,以紅色后代自居,對于家鄉的革命歷史、革命人物如數家珍,他們有這樣的觀念,先輩們搞革命都是走在前列,現在黨和國家號召改革開放也不能甘居人后。因為革命的傳統,桂西北的人關心政治,對于黨和國家的政策渴望了解,因為革命的遺跡,每年總有不少官方的、民間的人物前來參觀旅游或搞各種幫扶活動,新的信息不斷從外面帶到這個邊遠地區,使當地人比較直觀地感受到世界的變化,對促使他們接受新觀念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當地政府在推行政策,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時很好地利用了當地的紅色資源,弘揚“拔哥精神”,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和革命年代的“拔哥精神”很好地結合起來,喚起當地人的自豪感和積極性,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傳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是書齋里面的理論,是應社會需求和社會實踐而生的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關于村民自治的理論直接改變了當代中國農村的政治面貌,而桂西北人民在這方面發揮了首創精神,寫下了濃彩的一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河池宜州的合寨村,在全國首創性地進行了村民自治選舉,這一措施后來推廣到全國。有人把合寨村的村民自治與小崗村的村民承包并列為中國農民在推動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兩大創舉。合寨村首創的村民自治模式得到了國家的肯定和推廣,給桂西北人民很大的振奮和鼓勵,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更覺貼心,是屬于他們的理論,覺得更好理解、推廣。隨著改革的深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致富觀念深入人心,地理環境不優越的桂西北人發現僅憑一家一戶幾畝幾分田地很難發家致富,他們在闖蕩市場中自發成立了各種合作社。在農業為主的桂西北地區,農民占了絕大多數,他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理論水平更是談不上,但是現實需要總使他們自覺不自覺地踐行推廣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因為這是他們需要的。改變生活,改變生存環境,推動著桂西北人民進行著各種各樣的創造,政治、經濟、文化都在變化著,在黨和政府的引導下這種變化總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方向前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桂西北的傳播,結合了當地的特點,克服了各種困難,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桂西北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桂西北大地成為不可逆的歷史洪流,必將根本改變桂西北貧窮落后的面貌。
[1]廣西年鑒·河池卷—1996年.廣西地情網:http://www. gxdqw.com/gxnj/.
[2]東蘭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新農村建設在東蘭[M].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
[3]黃成授.廣西民族關系的歷史與現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廣西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桂西北地區的傳播過程及影響研究”(SK13YB178),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