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榮
(咸陽市實驗中學,陜西 咸陽 712000)
淺析歷史地圖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李志榮
(咸陽市實驗中學,陜西 咸陽 712000)
時間與空間概念是學習歷史不可缺少的兩大要素。歷史與地圖的有機結合,有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歷史概念,加深對歷史現象的理解,深化對歷史發展脈絡的把握,提高歷史學習與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歷史地圖 空間 課堂教學
構成歷史的兩大基本要素是:時間和空間。時間反映歷史的發展過程和脈絡,空間是人類歷史活動的舞臺與環境,時空的有機結合才能構成完整的歷史。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時間以外和空間以外的存在,同樣是非常荒唐的事情。”[1]梁啟超言:“讀史不明地理則空間概念不確定,譬諸筑屋而拔其礎也。”[2]有人把地圖看做是歷史的第二語言,并且是更經濟更容易理解的語言。由此可見,要完整地理解歷史,就要了解與歷史緊密關聯的地理。比起文字的表現、表達形式,歷史地圖在反映歷史事物所處空間狀態方面更具有簡明、直觀的特征。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歷史地圖,既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準確的空間概念,又可以更精練、直觀地再現當時歷史的各個側面,拓展歷史學習,從而使學生更準確全面地把握歷史發展的軌跡,有效地減輕學習負擔,提高歷史學習效率。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地圖,增強教學效果呢?
如中國古代史上與春秋戰國、秦統一相關的諸侯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秦漢時期的西南夷、百越,絲綢之路及與其相關的西域、樓蘭古國、蔥嶺,與唐代相關的安西四鎮、渤海都督府,與元朝相關的嶺北行省、遼陽行省、宣政院轄地,與鄭和下西洋相關的西洋、南洋,等等。中國近代史上與香港相關的香港島、九龍司、新界,列強強取豪奪的租界、租借地、“勢力范圍”,華北事變涉及的“華北五省”,土地革命時期的“蘇區”,抗戰時期的敵后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區等。世界史中涉及的重要地區及其范圍,如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歐洲、歐洲大陸、中歐、西歐與東歐,北美、中美洲、拉丁美洲、南美洲,中東、近東、遠東、中亞,等等。這些歷史地理概念只有借助歷史地圖才能講清楚,學生才能弄明白,區分清楚,才能為學好歷史掃清障礙。
歷史學習涉及大量的地理概念、地名,很多學生缺乏空間概念,對地理位置、地形、自然環境、經濟特征缺乏了解,從而影響學習效果。若適當運用地圖,使歷史知識形象化、直觀化,就會克服這一障礙。例如兩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天津條約》等,先后開辟十多個通商口岸。這些通商的地名如果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不僅枯燥無味,而且不易記牢。對此,我們可以借助《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記憶:第一次鴉片戰爭開辟的五個通商口岸由南向北依次是: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簡化記憶——廣廈福寧上(諧音光下不能上)。第二次鴉片戰爭開辟的十個通商口岸,其空間分布類似“木”字。首先把這十個地名分為三類:第一類:橫軸(一橫)——長江沿岸從東到西依次為鎮江、南京、九江、漢口;第二類:縱軸(一豎)——沿海岸線從北到南依次為營口、煙臺、汕頭;第三類:位于島嶼的有:瓊州(一撇)、臺灣、淡水(一捺)。這種方式不僅能幫助學生弄清它們的方位,記住它們的名字,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這兩幅地圖引導,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理解、概括其地理分布特點:海陸交通便利,對外貿易方便。相對內地,這些地區口岸開辟得早,與西方接觸得早,自然經濟解體就較早,且人口集中、勞動力充足。這就從自然、歷史和社會的角度幫助學生明晰了近代東部沿海地區及一些重要城市為什么會率先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產生之地,民主革命及政治運動發源地、思想文化傳播中心、民主仁人志士誕生地,乃至成為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的重要成因。
脫離實踐活動的教學模式培養出的學生往往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缺乏應變能力和創造力。借助歷史地圖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積極加以實踐,既能使學生易于學、樂于學,又能激發學生的靈感,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通過歷史地圖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幫助學生更深刻地認識歷史的發展趨勢。如教學中國近代史中的農村革命根據地與敵后抗日根據地有何異同時,除了用語言表述其區別外,還借助《1929—1932年農村革命根據地示意圖》和《敵后抗日根據地形勢示意圖》兩幅地圖,既使學生明白兩者在空間分布上的差異及原因,又讓學生充分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分布概況、特點、原因等較抽象的知識。如果在教學中隨時提醒學生把類似歷史知識進行對比,養成一種習慣,歷史思維能力肯定會顯著提高。
脫離實踐活動的教學模式培養出的學生往往是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缺乏應變能力和創造力。借助歷史地圖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積極加以實踐,既能使學生易于學,樂于學,又能激發學生的靈感,培養其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例如意大利既是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又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卻為什么沒有率先開辟新航路、發生資產階級革命并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呢?仔細分析《新航路的開辟》、《宗教改革后的新舊教并立》等圖,就可以發現地圖中隱性的歷史信息:新航路開辟后,意大利失去了商業和貿易中心的地位,不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16世紀意大利沒有發生宗教改革,未能突破天主教的精神獨裁;國家長期處于分裂割據的狀態,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將它放在15世紀前后的歷史背景中進行分析,可以得出意大利資本主義未能持續發展的原因:政治上封建割據;經濟上未能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思想方面未能突破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
如利用《秦朝疆域圖》、《西漢疆域形勢圖》、《唐朝疆域形勢圖》、《清時期疆域全圖》、《中華民國全圖》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等地圖中的疆域四至、統治區域、行政政區管理、政治權力中心、民族分布等相關信息,讓學生明晰我國今天的行政版圖是從古至今不斷演進變化的結果的歷史線索;明白中華民族大家庭建立和發展的過程,領悟中國悠久歷史文明是由多民族共同締造的;明晰西藏、臺灣、釣魚島等是中國自古及今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領土。這樣既能增強學生厚重的歷史感,又能認知祖國的內涵、領土的意義、民族團結的價值、尊重歷史的必要。這種直觀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是任何語言、文字表述都無法替代的。
如利用《分散的世界文明圖》、《古代希臘城邦》和《古代羅馬》三幅圖,讓學生從文明的角度分析大陸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異同,并解釋形成的原因。若拋開地圖,單憑語言來解釋,學生是無法勝任的。借助三幅地圖,學生便會從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得出認知:古希臘羅馬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地理資源環境,位于歐、亞、非三洲要沖,交通便利;屬于地中海式氣候,盛產椰子等,便于海上貿易、交流。其文明具有開放性、多元性、平等性,為西方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四大文明古國均位于大江、大河中下游廣闊的沖積平原上,土地肥沃,灌溉方便,宜農耕。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文明具有內向型、封閉性,缺乏個性,盛行等級、集權、專制等。
歷史地圖是加強學生空間概念的重要的直觀教具,對此,歷史教師要給予高度的重視,并在教學中加以系統的運用。課堂繪制歷史地圖,不要一氣呵成,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先畫出主要輪廓,然后根據講課的進程逐步添加內容。當然,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利用地圖進行教學,其作用還遠不止這些。只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努力學習、善于總結、敢于實踐、勇于創新、積極探索,就不難發現它的存在和價值。
總之,尺水可以興波,寸圖可以包納乾坤,三尺講臺可以盡撒智慧。對歷史地圖的有效使用,既體現了歷史學科的特色、方法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又有助于深化歷史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科綜合學習能力。
[1]韓生憲.淺論中學歷史教學中歷史地圖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18.
[2]崔姣姣.歷史地圖在課堂教學中的選擇與運用[J].華中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