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全順
摘 要:隨著時代逐漸發展,人們對周圍的生存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發展是當今社會的一大熱門話題,在多個領域都有應用。河道治理如何關系百姓生存環境質量的好壞,河道治理是一項有著悠久歷史的工程,對時代進步,河道治理工程也從曾經單一的水利工程演變為環境工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如今更是環境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文章闡述了當前河道治理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進行生態化的河道工程治理,以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生活要求和環境要求。
關鍵詞:河道治理;生態治理;方法
河道是城市各項基礎設施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城市發展的基礎,關系城市經濟發展以及百姓生活。隨著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水環境的建設也成為提升城市品位、發展經濟的重要舉措。河道治理作為一項民生工程已經經過多年的努力,實現了從功能上和景觀上的雙重改變,但隨著經濟發展逐漸加快,當前河道治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生態發展成為當前發展的主流模式,在河道治理中也有應用。生態河道治理指的是在河道陸域的控制線內,滿足河道的基礎功能。
1 當前河道治理存在的問題
1.1 河道淤積比較嚴重
河道淤積常常會對百姓的生命財產帶來很大的威脅,也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由于認為和自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當前河道淤積現象還比較嚴重。從而容易形成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淤積等問題。
1.2 河道護岸結構比較單一
河道的自然特征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常常被渠道化,以前的河道護岸工程主要是考慮到、河道沖刷、水土保持等方面內容,因此,一般護岸結構的結構形式有漿砌石護岸、干砌塊石護岸、混凝土護岸、預制混凝土塊體護岸、鋼筋格子籠護岸、竹籠護岸、打木樁護岸、格賓網護岸等,這些護岸結構形式還比較單一,對各種植物、微生物的生長也不理,不符合現代化的生態要求,同時,水流的生態功能、景觀功能都比較欠缺。
1.3 河網水面面積逐漸減少
當前,由于修路、修建房屋、農民侵占河灘地等多種活動的影響,一些城市的河網被任意占用,許多建筑物和垃圾逐漸流入河道,造成水面面積減少,河道變窄,也減少了河網的容量,對河道正常功能的發揮帶來很大影響。
當前許多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都追求河岸的硬化覆蓋,片面強調防洪功能,河道形態比較單一化,從而淡化了河道的生態功能發揮,對流動的生態鏈造成破壞,導致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此外,水質污染嚴重、防洪能力不足等,都是當前河道工程治理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2 如何進行生態河道治理
2.1 生態河道治理的原則
為了不斷實現河道的生態治理,恢復河道生態系統功能,要遵循幾個方面的原則。第一,綜合性原則,即在進行生態河道治理工程時,要首先保證河道的基本功能,例如,防洪、引水等,在此基礎上再考慮其他生態功能的完善。第二,保證協調性。在進行生態修復時,要注意河道與周邊環境發展的特點,注重整體風貌的協調發展。第三,要以自然修復為主。第四,要保證河道的修復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步進行,盡可能地對河道的生態治理工程進行統一的統籌安排,以實現經濟化治理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
2.2 生態河道治理措施
生態河道治理概念的提出已有很長時間,起初,一些發達國家結合當地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提出建設生態河道的理念,經過一系列的修復和整改,水環境有很大的改觀,河道治理取得很大進步。因此,我國進行生態河道治理十分必要,也要結合不同地區的不同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進行。進行生態河道治理,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個。
2.2.1 恢復河道的生態功能
生態河道治理的目的就是為了在保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礎之上,恢復河道的生態系統,為各種生態活動提供適宜的環境。因此,在進行河道治理時,應該本著為人們的居住以及各種生物的活動提供良好的環境為目標,對傳統的河道治理過程中所采用的混凝土河床、護岸等進行改造,已恢復河道的生態功能。恢復河道本來面目,一般是對河道中的漿砌石護岸的上半部分進行拆除,換做土料筑堤,自然草皮護坡,還可以采用生態混凝土草坪護坡。對河道中的混凝土護岸進行部分拆除,有利于河道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形形色色的水路,構造出多種形態的適宜生物生存的水環境。同時,河道斷面寬窄不一,深淺不一的變化往往能增加河道的蓄水能力,發揮調節功能,有利于防汛等。同時也有利于增強河道的自我凈化能力,改善河水的質量。
2.2.2 河道設計要多樣化
在進行河道規劃時,要采用多種設計方式相結合,比如適合魚類生存的魚巢塊體護岸,適合蛙類生存的兩棲塊體護岸等。護岸的設計要考慮到河流的特點以及生態情況,尤其是為了保護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環境,在進行河道治理時要選取合適的材料,并且根據河道內生物的情況進行設計,以保證滿足人類以及各種水生物對水環境的需求。
2.2.3 加強岸坡的防護
在進行河道治理過程中,岸坡的防護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要盡可能地保持岸坡原來的形態,盡量保存岸坡原生的植被。自然植被對岸坡的保護能力往往大于人為方式,尤其要盡量少用人為的干砌石、漿砌石或混凝土護坡等形式,對于已經出現問題的岸坡,可以多種栽植物進行保護,達到防沖固坡的目的。
2.2.4 綠化河道,還原河面環境
以前的河道治理大多采用在小河溝上蓋水泥板,填平各種池塘、洼地等。這樣可以擴大對空間的利用程度,但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危害,減少了水面面積。如今的河道治理,結合了生態特征,主要采用開敞河道的做法來進行河道治理,以便為人們的生存以及各種水生物的生存提供良好的環境。例如在非汛期,河道要提供休閑娛樂的功能,在汛期,要產生防汛功能等。因此,為了使河道的發展適應人們的生活,要不斷對河岸的環境進行美化、使得河流能與周圍環境相映襯,形成數量多、空間廣、連續性強、物種豐富的生態環境。另外,還原河面環境是河道治理的重要方面,河流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河流水源是一個關鍵因素,然而當前的自然水循環情況并不良好,對河道治理也有一定影響。因此,可以把花壇、路面、雨水管道等基礎設施設計成為透水性的構造,以促進雨水滲透的暢通,也有助于改善河道的水環境。再如,在大型建筑、學校、公園等建設中,也可以不斷推廣雨水滲透技術,這樣可以不斷促進自然水循環系統的暢通,有助于改善生態環境。
此外,還要不斷加強河道垃圾、淤泥等環境的清理。對于污染淤泥比較多的河道,要不斷加強對河道環境的清理,防止人們往河道內排入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廢棄物,保證河道水質的清潔與干凈,同時要及時疏通河道,以實現河流的通暢。
3 結束語
河道治理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項目,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河道作為必不可少的生活設施,河道的通暢以及生態的發展是人們的需求。河道治理的傳統方式與生態發展的理念不相符合,當前諸多治理河道的方法也不利于環境的發展,因此,在治理河道過程中,要結合生態學理念,不僅加強對植被的保護和恢復,更要對河道環境進行清理,還原河道水系統質量。河道治理是一項可持續發展的工程,需要從長遠、全方位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以保證生態河道治理和諧、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裴永杰.河道生態治理方法初探[J].河北水利,2011(6).
[2]夏永成,駱勇軍.河道生態建設技術初步研究[J].浙江水利科技,2012(3).
[3]江軍.城市河道綜合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山西建筑,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