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勝
摘 ? ?要: 本文就全納教育的研究現狀、內涵、目標、內容和有待解決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總結,揭示了全納教育的基本觀點及發展現狀。通過對全納教育研究現狀的分析和探討,總結出一條可行的實施措施。
關鍵詞: 全納教育 ? ?研究現狀 ? ?內涵 ? ?目標 ? ?措施
一、研究現狀
全納教育以社會心理學、智力理論、認知心理學等為基礎,它研究和利用課堂教學中的人際關系,把師生、生生、師師合作作為基本形式和動力,基本教學方式是進行小組活動,根本目標是提高所有學生的學業成績,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技能,最終達成個人適應、社會適應和職業適應,滿足所有有教育需求的學生,使其得到全面發展。但縱觀國內外學者關于全納教育的研究,國內研究還處于萌芽狀態,剛剛起步,處于不斷摸索、實踐和成熟階段。為了達到全納性學習目的,構建和諧的多元學習文化,無論是對于有特殊需求的學生還是對于普通學生的學習,與他人進行合作都是非常關鍵的。全納性教育模式一般運用合作學習的方法。改革和創新教育理念,推行全納性合作學習正是適應了當代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體現了教育的公平和民主,真正使每個學生都能平等接受教育,滿足有不同學生的教育需求。
培養積極向上、具有創新、探究精神的人才是教育者的使命,各國都在教育改革與創新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很大成就,如英國、美國等,他們的教育改革值得我國借鑒。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我國進行了教育改革。
二、全納教育的內涵
全納教育首次提出是在1994年西班牙薩拉曼卡世界特殊教育大會上,關于全納教育的內涵仍眾說紛紜,以下就國內外學者關于全納教育的內涵作進一步分析和探討:
“全納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持續的教育過程全納教育接納所有學生,反對歧視排斥促進積極參與注重集體合作滿足不同需求。”[1]
“全納教育是指在普通學校適合兒童年齡特征的教育環境里教育所有的兒童。它更關心的是特殊兒童的權利而非學校校長、教師、及心理學工作者的專業判斷與建議。”[2]
從以上國內外學者們對于全納教育內涵的界定可以看出,全納教育主要提倡和鼓勵所有學生公平地在普通學校里接受教育,學校接納所有兒童,反對排斥與歧視,促進所有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并滿足所有兒童的不同學習需求。整體來說,對于全納教育的界定還是過于宏觀,這就導致在具體實施過程當中可操作性不是很強。因此,這一理念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美好的、理想化的教育理念和期望,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當中,應當結合各個地區特定的、具體的情況和文化背景,制定較為有效的、可行的政策,保證讓大多數學生都能平等地、公平地接受教育,得到全面、健康地發展。
三、研究目標
通過調研、收集和對所掌握的資料進行合理分析,如問卷調查、座談、課堂觀察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及教師教學過程中的情況及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提出一些積極有效的、切合實際的合理化建議和改革措施,使教師和學生認識到全納性學習這一方法的意義和重要性。運用全納教育理論、現代認知理論、現代教育評價理論、學習差異理論,研究英語教學方法多樣性的有關問題,探索全納性課堂教學新的教學方法,總結推廣研究成果,研究在全納性課堂中如何恰當、合理、有效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良好的、全納的氛圍中互相協作、共同提高,從而增強教學實效性,使課堂上所有有特殊需要的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發展,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模式。
四、研究內容
全納教育主要是基于合作的操作性活動試圖將學習和教學內容以一種直接與學生經驗相聯系的方式呈現,將外在的學習和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內在的學習經驗,從而提高知識的遷移性,培養學生基于現實學習生活而面向未來成人生活必需的技能。通過實際活動,學生建立與真實世界的聯系,可以給予學生在實際情境中使用知識的實踐機會,加深學生對實用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提高學生在社區中的獨立性,也可以為教師提供觀察學生實際技能獲得水平的效標。適應新時代教學改革和學習的全納性學習是建立在合作的可操作性活動的基礎之上的,試圖將學習和教學內容以一種直接與學生的經驗相聯系的方式呈現,將外在的學習和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內在的學習經驗,從而提高知識的遷移性,促使學生掌握基于現實學習生活而面向未來成人生活所必需的技能。
五、解決的問題
全納教育研究主要針對當前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教育需求,不能讓每個學生都公平接受教育的這一事實,著重面向學生推行一種新型的學習模式:全納性學習。傳統專業英語教學模式主要針對的是學生的應試能力,往往忽視學生本身的學習和創新能力。學生完全機械地學習,沒有真正體驗到自主、輕松、愉悅地學習的趣味性和知識性。在全納性學習中,合作是學習的基本存在形式,活動是學習的基本優化形式。學習者多樣的合作與多樣活動融合創造了體現學習生命存在整體關聯的合作活動學習。全納性學習完全解決了這一問題,完全使學生在和諧、互助的氛圍中自我提高,學生彼此互幫互助,共同進步,這正是全納性合作學習模式的真諦和主旨。
參考文獻:
[1]黃志成.全納教育——國際教育新思潮.中國民族教育,2004(3):42.
[2]柳樹森.全納教育導論.上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
資助項目:陜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專項科研項目13JK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