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文英
摘 ? ?要: 教育需要愛,有了愛,才有教育的先機。本文從“關(guān)愛、寬容、尊重、理解與溝通等方面闡述師愛在教育中的作用。
關(guān)鍵詞: 師愛 ? ?教育成功 ? ?學習教育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在新理念的驅(qū)動下,教學活動、師生關(guān)系都在發(fā)生變化。如何立足于關(guān)心學生的身心,欣賞學生的成長,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愿望,呈現(xiàn)全新的課程理念,從而達到新課程改革的目的,獲得新課程教育的成功?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感慨頗多,體會頗深。
教育是人和人心靈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觸,學校教育不僅是文化知識教育,還是人格教育、情感教育。學校教育活動中最強烈、最深刻、最豐富的情感莫過于教師對學生的愛,這種愛不同于一般的愛,她高于母愛,大于友愛,勝于情愛。這是一種無私的、高尚的、偉大的愛,這“愛”叫“師愛”,它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橋梁,是實施教育的前提,是教育成功的鑰匙。
一、關(guān)愛是成功的前提
初中生受年齡及心理發(fā)育規(guī)律的影響,常常表現(xiàn)出復雜而易變的精神世界,教師首先應該愛學生,有了愛的教師,他的智慧才能像春雨,無私地滋潤幼苗和花朵;才能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微妙的變化,用愛心傾聽學生的心聲,澆灌他們的心田。熱愛一個學生就等于塑造一個學生,而厭棄一個學生無異于毀壞一個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愛,尤其那些家庭有變故的學生,容易形成特殊性格,這就需要教師真誠相待、熱情鼓勵、耐心幫助,用師愛的溫情融化他們“心中的堅冰”,讓他們在愉快的情感體驗中接受教育。我班有個學生,父親坐牢,母親離家出走,從此變得沉默寡言,成績越來越差,但我發(fā)現(xiàn)他喜歡繪畫,《歷史》課上他就在書上人物像的旁邊臨摹,畫得十分像。我送給他畫紙,課后和他討論繪畫,把他的畫貼在教室里,得到同學們的賞識和肯定,我以此鼓勵他繼續(xù)好好畫,爭取下次參加比賽。從此他變得開朗,學習興趣濃厚。上課安心多了,學習大有長進。真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教師要學會賞識學生,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少一點求全責備,多一些贊美,讓愛心如陽光一樣照耀在每一位學生身上,使學生倍感親切和溫暖,產(chǎn)生心靈上的和諧共振。相信:春天播下師愛的種子,秋天必定能結(jié)出學生成才的碩果。
二、寬容是成功的條件
中學生處于青少年階段,有一定的自主意識,渴望成為成人,同時希望得到教師的尊重。但長期以來,某些學生一直處于“強制性”的教育活動中,對教師產(chǎn)生恐懼感,課堂上表現(xiàn)得壓抑、保守而膽怯,處處掩飾自己的真情實感。怎樣讓這部分學生的心重新鮮活起來,思維的火花重新跳躍起來?教師不妨對學生寬容些,寬容是一種博大無私的愛。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是一種人格完善的過程。老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會他們怎樣做人。學生是鮮活而又有豐富內(nèi)涵的個體,學生犯了錯,教師要懷有寬容的心,該批評的就善意批評,該規(guī)勸的就好言相勸,該諒解的就誠心諒解,以寬容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罢埬阍囋嚳?!”,“你一定行!”,“你真棒!”,“加把勁!”,“沒關(guān)系,下次再努力!”,多么溫柔的話語,多么親切的語調(diào),多給學生一點鼓勵,多給學生一絲微笑,多給學生一份寬容,學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興趣得到激發(fā),思維得到暢游,教學變得親切而自然、生動又活潑,課堂成了“異想天開”的樂園,成了“靈感創(chuàng)意”的王國;教學成了一門藝術(shù),學習成了一種樂趣,教育的目的就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地達到了。
三、尊重是成功的基礎(chǔ)
講臺不是上下尊卑的界線,學生有人格,渴望得到老師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贊許。老師若能放開架子,走進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尊重他們的建議和意見,理解他們的思想,就能拉近師生距離,使學生明白、理解和接受老師的教育思想,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從先生的話中我們領(lǐng)悟到,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實踐證明,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一條原則是尊重學生。自尊心人人皆有,渴望得到尊重是人的內(nèi)在要求。尊重學生,不僅是教師應具備的職業(yè)道德,而且是保證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前提。教師對學生有管理教育的權(quán)利,但在人格上其與學生是平等的。當我們“無視”自己的尊嚴,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誠的感情,并隨時注意維護學生的尊嚴,尊重學生的人格時,學生才會把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我們,教師的尊嚴豐碑在學生的心中樹立。
四、理解與溝通是成功的途徑
人們常說“理解萬歲”。理解是寬容的體現(xiàn),是情感的貼近,是心與心的碰撞。教師對學生的心理變化及言行舉止要細致觀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接觸到學生情感的點子上。這個接觸點就是突破口,它往往是教師傳播愛的門路,是教育獲得成功的途徑。上《歷史與社會》中《師生之間》一課,我請同學比喻“老師”,同學們有的說像“蠟燭”;有的說像“園丁”……當有一個同學說老師像“媽媽”時,沒料到遭到許多同學的反對,這出乎我的意料,追問原因,原來一些同學曾經(jīng)在小學里多次被老師罵過,學生的一席話深深地觸動了我:學生心中的教師是什么樣的?他們喜歡什么樣的老師?我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說說我心中的老師?!睂W生的發(fā)言更積極,通過交流與溝通,我意識到,以往一些教師的教育方式嚴重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性,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摧殘了學生的自信心。通過這件事,我認識到:關(guān)注學生的一言一行,傾聽學生的心聲,在平等和諧中了解學生,獲得與學生的共同語言,這是溝通和傳遞師生情感的良好渠道,是教育獲得成功的重要途徑。
五、面向全體是關(guān)鍵
心理學認為,人有各種需要,包括生理、安全、歸屬關(guān)系與愛、自尊、自我實現(xiàn)等需要,學生同樣有多種多樣的需要。他們渴望被人關(guān)注,被人愛,被人尊重,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愿望更強烈。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教師的眼光過多關(guān)注的是那些優(yōu)等生和后進生,關(guān)注那些上課發(fā)言積極的學生,對那些遵守課堂紀律但又不太發(fā)言的學生則很少關(guān)注。有個學生叫夏丹丹,平時上課發(fā)言積極,聲音響亮,概括能力強,我特別喜歡她,上課經(jīng)常叫她回答。但是后來我發(fā)現(xiàn)夏丹丹同學好幾堂課沒有舉手,叫她起來回答問題聲音也不像以前響亮,她這是怎么了?課后經(jīng)過了解才知:原來是由于我平時上課經(jīng)常叫她回答問題,忽視了其他同學,引起了一些同學對她的嫉妒和對我的不滿,說她愛出風頭,說我不公平。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學生渴望被人關(guān)注,渴望得到老師平等的關(guān)心和愛護,這一點恰恰是我們在平時教學中所疏忽的,疏忽傷害的不只是一個學生,而是全體學生。每個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都是善良的,無論他們是成績好的還是差的,是聽話的還是倔強的,是富有的還是窮苦的,是漂亮的還是丑陋的,我們都要一視同仁,要愛得公正,愛得讓學生信服,不使他們與同學、老師之間產(chǎn)生隔閡與對立,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教師最關(guān)心的是他(她),而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育與引導,達到轉(zhuǎn)化、成長的目的。
教育需要愛,也要培養(yǎng)愛。沒有愛的教育是滅亡了的教育;不能培養(yǎng)愛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愛是教育的生命線,是教育的潤滑劑、催化劑和黏合劑。教師的愛是通向?qū)W生心靈的道路,是創(chuàng)設(shè)優(yōu)化的教育環(huán)境和心理環(huán)境的瑰寶,是打開學生心靈之門的鑰匙。面對新課程標準之下學生心態(tài)的開放,個體性的展現(xiàn),個性的張揚,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老師們,讓我們毫無保留地施展自己的愛,讓師愛成為教育獲得成功的一把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