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通+于立紅+張羽+張善良
摘 要:工作區位于佳木斯隆起帶南緣八面通隆起的穆棱凹陷和伊林凹陷,屬佳木斯—牡丹江金多金屬成礦帶的南東段。對工作區銅鉬礦點進行地質勘查,目的是在原有工作基礎上通過本次工作,大致控制現有礦化帶規模、產狀、確定找礦前景,大致查明礦體賦存規律,擴大原有礦體的規模,為今后的進一步勘查打下基礎。作為該礦床的主要工作者,對該礦床的初淺認識提出來,供同仁們在該區域找礦參考
關鍵詞:銅鉬 ?晉寧早期 ?燕山期地臺 ?黑龍江省 ?穆棱市
中圖分類號:P61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a)-0087-01
1 礦區地質概況
1.1 礦區地層
砍椽溝銅鉬礦區出露的地層較為單一,以中元古界的黑龍江群所屬的下亞群中的綠色片巖。
其主要特征如下。
鈉長陽起片巖:在礦區廣泛分布,走向30~50 °,分布在背斜軸部附近。
角閃鈉長片巖:在工作區主要出露在東南部,呈灰綠色,具有鱗片粒狀的變晶結構,片狀構造,巖石中的主要礦物成分為鈉長石、角閃石、石英以及少量磁鐵礦組成。
石英片巖:僅分布在中部北西側及南西側。灰白色,由石英及少量黑云母、鈉長石組成,鱗片細粒花崗變晶結構、片狀構造,呈小薄層夾在鈉長陽起片巖之間。
1.2 巖漿巖
巖漿巖在礦區廣泛分布,主要為花崗巖類,分述如下。
花崗閃長巖(rδ23⑵):是區域上柳—懸花崗巖帶的主要組成巖石,晉寧早期侵入到光復屯背斜的軸部,呈巖枝狀、巖基狀分布。
花崗斑巖(rπ52⑵):砍椽溝畜牧場后山大面積出露,呈不規則的脈狀。
角礫狀花崗斑巖(rπ52⑵b):出露在測區中部北西側,巖石具中等強度的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巖石裂隙面見有薄膜狀黃鐵礦,在淺表見有黃銅礦化,風化后形成孔雀石。通過觀察發現角礫狀花崗斑巖是屬于燕山期構造作用的產物,對本巖石的形成機制及其成因進行研究,對本區燕山期成礦作用應有所幫助。
石英脈(q):分布在測區南西側,靠近砍椽溝斷裂F1,其走向30 °,近直立。地表出露采坑長度近400 m,寬25~10 m。上部被斷層F2錯開,總體沿F1斷裂分布。認為砍椽溝區鉬礦的主成礦期應緊隨石英脈,在石英脈形成后沿石英脈兩側的構造薄弱環節及石英脈內的低壓擴容空間充填成礦。對石英脈的研究為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1.3 構造
礦區地層走向、地層與巖體接觸帶走向均呈北東35~45 °之間,因小褶皺發育及巖漿活動影響,地層傾向局部變化較大,屬光復屯背斜在砍椽溝區的延伸,花崗巖帶沿背斜軸侵入。
砍椽溝斷裂F1呈北西向在礦區中間通過,以該溝為中心拉五條剖面,通過激電聯剖和測深工作,確定砍椽溝斷裂為深大斷裂,隨后的鉆探工程成果使其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種種跡象表明該區的巖漿活動和礦化作用以砍椽溝斷裂為中心,向兩側展開。對砍椽溝斷裂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和評價,顯得尤為重要。
在砍椽溝斷裂(F1)的次級斷裂F3和F4中均發現了較好的礦化。F3斷裂兩側的巖石節理裂隙中,黃銅礦化和輝鉬礦化十分普遍,在F3斷裂與F1斷裂的交匯處產出含黃銅礦的角礫狀花崗斑巖或花崗斑巖質構造角礫巖;F4斷裂被含輝鉬礦的石英脈充填。
F2斷裂應為后期構造,該構造目前研究較詳細,在地表及深部進行了工程驗證,其形成于成礦之后,對礦體有一定的破壞作用。其走向145 °,傾向北東傾角70 °左右,為張扭性斷層,斷層里充填著局部含輝鉬礦角礫的構造角礫巖。
2 礦區圍巖蝕變
砍椽溝礦區圍巖蝕變特征分兩種情況:一種為與晉寧早期花崗閃長巖有關的以鉬為主的成礦作用所形成的圍巖蝕變,以硅化強為特征,另伴有輕微高嶺土化,蝕變較單一,體現出高溫巖漿特征;另一種為與燕山期構造巖漿活動所形成的花崗斑巖有關的以銅礦化為主成礦作用所形成的圍巖蝕變,蝕變種類多,表現出中低溫熱液蝕變的特點。局部上述兩種蝕變一起出現,是后期成礦作用疊加在前期成礦作用基礎上的結果。
3 礦化特征
地表槽探揭露不見礦體和礦化;深部工程(鉆探)見礦普遍,礦化和蝕變多受小型的節理裂隙控制,沒有發現較好的控礦構造。目前,所有種種跡象表明該區或者就是這樣分散的成礦方式;或者有成礦中心,有受主構造控制的較大型礦體,需進一步探索。
鉬礦石呈交代結構,稀疏浸染狀構造、光片中金屬礦物含量占總重量的15%左右,在礦石中見有其他金屬礦物為輝鉬礦、黃銅礦、磁黃鐵礦以及閃鋅礦,相對含量分別為60%、20%、15%、5%。輝鉬礦為片狀集合體,粒度1.0~5.0 mm不等;黃銅礦主要呈它形粒狀,粒度為0.05~0.7 mm,主要集中在0.1~0.3 mm之間;磁黃鐵礦主要呈它形粒狀,基本沿黑云母的解理呈帶狀分布,粒度0.3~0.7 mm,主要集中在0.4~0.6 mm之間;閃鋅礦呈它形粒狀,粘度0.05~0.1 mm,含量很少。光片中可見金屬硫化物交代脈石礦物(也是巖石礦物)石英,長石及黑云母。
4 礦床成因
本區銅鉬礦床的成礦作用具有多期次多世代,相互疊加改造的特點。
晉寧早期,形成巨厚沉積的地槽褶皺廻返,花崗巖漿沿光復屯背斜軸部侵入,由于巖漿分異作用的影響,從地殼深部或上地幔帶來的富含鉬礦質的巖漿分布在巖漿房底部。因SiO2的親鉬性,在巖漿底部的高溫高壓環境下,鉬主要溶解在富含SiO2的溶漿里。巖漿作用晚期,巖漿房被構造合攏,底部富含鉬質的溶漿在壓力及揮發份的作用下,沿斷裂構造上升,隨著溫度壓力的持續下降,溶解在溶漿中的鉬礦質逐漸被熔離出來,向下運動。最終沿主構造及次級構造等低壓擴容帶充填冷凝成礦。形成以鉬礦為主兼有少量銅的巖漿熔離礦床,該礦床的特點越向下,礦石品位越高。
燕山期,地臺活化沿斷裂形成小規模的呈巖株、巖枝狀花崗巖及脈狀花崗斑巖體。巖漿期后熱液以兩種方式成礦:其一,熱液本身富含銅沿一定的構造空間充填交代成礦,形成區內尤其北東段花崗斑巖體中沿節理裂隙分布的薄膜狀黃銅礦細脈;其二,這種熱液作用疊加在晉寧早期成礦的基礎上,形成高溫的成礦物質顯示中低溫的熱液蝕變現象,即綠泥石化、碳酸鹽化及絹云母化等,此種成礦作用表現為巖石中呈稀疏浸染狀的銅和鉬有向構造或節理遷移的跡象。
5 結語
因手段有限,對該區礦床成因認識還較膚淺,今后應引用同位素及包體測溫等手段,進一步總結礦床成因,以便更好的指導找礦。圍繞花崗質角礫巖分布,花崗質角礫巖分布在種畜場后山,呈褐黃—黃綠色,由花崗斑巖角礫、花崗閃長斑巖角礫、霏細巖角礫及上述巖石的巖屑、晶屑等組成,角礫狀構造,具輕微的綠泥石化和硅化。花崗質角礫巖是由中生代火山作用形成。我們認為,角礫狀花崗斑巖是燕山期構造作用的產物,對其形成機制及成因進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對本區燕山期成礦作用的了解。
參考文獻
[1] 李德榮.黑龍江三礦溝銅多金屬礦區(床)成礦規律及找礦方向[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1.
[2] 譚成印.黑龍江省主要金屬礦產構造—成礦系統基本特征[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09.
[3] 韓振新,郝正平,侯敏.小興安嶺地區與加里東期花崗巖類有關的礦床成礦系列[J].礦床地質,199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