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玲
摘 要:該文對國家及安徽省出臺的金融政策進行了梳理,重點安徽省金融支持政策落實情況進行了闡述,系統總結并分析了政策的實施效果,以期對政策的制定,以及政策實施效果的監督評估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金融政策 ?落實進展 ?效果分析 ?政策制定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a)-0242-02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離不開科技創新政策的引領和保障。近年來,科技與金融結合進入實踐階段,創業風險投資、專利權質押貸款、科技擔保、科技保險等形式的金融扶持政策有效緩解了我省科技創新的融資問題。
1 創業風險投資
創業風險投資機構是指通過向處于創建和重建過程中的未上市企業進行股權投資,并為其提供管理和經營服務,以期在企業發展成熟或相對成熟后,通過股權轉讓獲取資本增值收益的投資機構。創業風險投資是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重要推手。
1.1 政策制定
(1)《財政部、科技部關于印發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財企〔2007〕128號)。
(2)《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安徽省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皖政辦〔2009〕19號)。
1.2 政策實施
強化省引導基金管理和運作。建立直接參股基金所投資企業發展指標季報制度。安徽省科技廳妥善處理第二次招標遺留問題,修訂創投基金招標方案并啟動第三次招標,同時積極配合省財政廳開展省引導基金績效評價。2012年省引導基金理事會辦公室共審核辦理直接參股基金6次增資,組織召開4次省引導基金例會,逐月編發工作通報,及時編發簡報。同時,積極組織項目對接系列活動。2012年安徽省積極組織全省科技企業創業投資項目對接系列活動,在全省征集遴選了近200個科技型企業創業投資項目,先后組織了合肥、蕪湖、蚌埠、滁州4場對接活動,分批向創投機構進行推介,總融資需求25億元,500多人次參加對接活動。
1.3 政策效果
截止2012年末,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省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總規模達8億元,采取三種形式引導設立了18只創業投資基金,資金總規模達57億元,累計投資117個項目,總投資額40.7元。其中,2012年共決策投資26個項目,投資額11.9億元,有效放大了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科技型企業獲得創業投資基金的資金支持后,加大了研發投入,提升了技術創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創業風險投資基金的增值服務還有效提升了企業管理水平,基金管理公司充分發揮在企業管理上的特長,重新調整了公司的組織架構,共同研究優化產品結構,推動企業管理理念、制度上的創新。
2 專利權質押貸款試點
專利權質押貸款,是指借款人將自己擁有的專利權向擔保機構作質押,由擔保機構向貸款人提供擔保,取得貸款人一定數額的貸款,并按期償還貸款本息的一種貸款方式,旨在幫助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尤其是專利權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緩解資金困難。
2.1 政策制定
(1)《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省科技廳等部門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專利權質押貸款試點工作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皖政辦〔2009〕129號)。
(2)《轉發市科技局等部門關于合肥市專利權質押貸款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合政辦〔2010〕34號)。
(3)《轉發市知識產權局關于蕪湖市專利權質押貸款試點工作方案(試行)的通知》(蕪政辦〔2010〕62號)。
(4)《安徽省蚌埠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蚌埠市專利權質押貸款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蚌政辦〔2010〕103號)。
(5)《蚌埠市專利權質押貸款管理辦法》(蚌政〔2011〕149號)。
(6)《亳州市專利權質押貸款管理辦法(試行)》(亳政〔2009〕90號)。
2.2 政策實施
安徽省制定“專利運用促進”計劃,加強知識產權資產評估融資平臺建設。安徽省積極推進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總結合蕪蚌試驗區開展專利權質押融資試點的成功經驗,逐步向全省推廣作。合肥市嚴格貸款審批程序,擔保公司必須嚴格審核企業的資產,財政部門要核查企業債務,科技部門須對專利進行審核,同時大力宣傳并開展調查工作,目前已有十多家擔保機構向市科技局提出參與試點工作申請。蚌埠市開展政策宣傳培訓,加強與銀行、擔保和評估機構的溝通與協調,不斷優化專利權質押貸款程序,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專利權質押貸款工作體系。滁州市加強溝通與協調,積極探索科技型中小企業專利權質押融資工作,共同建立起科技企業擔保融資共商合作機制。
2.3 政策效果
2012年,全省專利質押融資貸款突破2億元,比上年增長近1倍。合蕪蚌綜合試驗區專利權質押貸款企業共36家,貸款額達1.94億元,蚌埠市獲批國家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試點市,合肥、蚌埠市獲批國家專利保險試點地區。合肥市專利權質押貸款試點工作走在全國前列,2010年率先在省內推出,針對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采取向擔保機構質押專利權的形式,有效地解決了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同時,專利權質押貸款工作的開展,為蚌埠市構建創新型城市和合蕪蚌試驗區建設提供有力支撐。自專利權質押貸款工作開展以來,蚌埠市累計實現專利權質押貸款額達1.45億元,貸款規模全省第一。
3 科技擔保
科技擔保是針對科技貸款市場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外部治理措施。如何建立一個健全有效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促進科技與銀行、擔保的有效結合,是發展好我省科技金融的重要保證。endprint
3.1 政策制定
(1)《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強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6〕90號)。
(2)《關于印發<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財企〔2010〕72號)。
(3)《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政府金融辦等部門關于推進我省融資性擔保行業規范發展意見的通知》(皖政辦〔2011〕81號)。
3.2 政策實施
積極推進高新技術企業投融資服務。我省鼓勵發展行業性融資性擔保機構,積極探索為中小科技型企業提供擔保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增強了融資性擔保機構服務中小企業的積極性。早在2008年8月,省科技廳與省信用擔保集團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共同簽署了“促進高新技術企業投融資合作協議”,協議規定,省科技廳每年向擔保集團推薦科技型企業、項目,協助擔保集團對科技型企業實施扶持和培育,擔保集團為省科技廳推薦的科技型企業實行擔保費率下浮,并協助省內外創投資金的投資參股。
3.3 政策效果
全省融資性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和農戶提供的擔保金額占全部融資性擔保金額的96.9%,平均單筆擔保金額285萬元,對緩解中小企業和“三農”融資難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和“三農”提供信貸支持的重要手段和渠道。黃山區在科技與金融結合上進行了大膽探索,率先啟動了“科技惠農小額擔保貸款”工作,具有政策透明度高,運管操作便利,放款周期短的特點,截止2012年底共有13戶涉農企業獲得85萬元銀行貸款,涉及種養殖、農產品深加工等多個領域,贏得了科技型小微企業、科技示范戶的普遍贊譽,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
4 科技保險
科技保險,是針對科技活動風險、高新技術企業運營風險和科技金融工具的風險進行保險,旨在降低科技開發風險、高新技術企業風險和科技金融系統風險的金融工具。科技保險工作對創新型企業技術創新和研發活動起著分散風險和支持保障的重要作用。
4.1 政策制定
(1)《科技部、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關于進一步發揮信用保險作用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科發財字〔2007〕254號)。
(2)《安徽省科學技術廳、安徽省財政廳、安徽省國家稅務局、安徽省地方稅務局關于印發〈企業研究開發費用所得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具體操作辦法〉的通知》(科策〔2008〕77號)。
(3)《合肥高新區管委會關于印發〈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保險資助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合高管〔2010〕7號)。
4.2 政策實施
安徽省正式啟動合肥國家高新區科技保險創新試點,積極做好各項工作。2008年,安徽保監局會同省科技廳聯合召開會議,正式啟動合肥國家高新區科技保險創新試點工作,并向相關試點保險公司提出四點要求:一是增強開拓意識,不斷提高科技保險覆蓋面和保障程度;二是增強服務意識,切實提高保險服務質量;三是增強協作意識,積極加強與政府部門、上級公司和企業的溝通協調;四是認真做好經驗總結工作,及時將試點情況、問題和建議向保監局和省科技廳報告。
4.3 政策效果
近年來,安徽省科技保險試點成效顯著。2009年,安徽省保監局已將科技保險推廣到安徽的合肥、蕪湖、蚌埠三市,以實現由試點區到試驗區直至全省推開的目標。作為保險的核心理賠方面,保監局則督促相關保險公司加強承保理賠服務,不斷增強科技企業投保信心,對于已出險企業,相關公司已及時進行了賠付。對于沒有參保的企業,由保監局委托保險行業協會,對合肥市高新區130家高新企業開展市場調查,了解企業具體需求,加強市場調控,為提升科技保險服務能力打下基礎,支持專業中介機構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安徽“融資性擔保”助力中小企業和“三農”[EB/OL].http://www.miit.gov.cn/ n11293472/n11295074/n11298898/14474774.html,2012-2-24.
[2] 王永群.安徽:科技保險試點成效顯著[N].中國經濟時報,2009-12-31.
[3] 心宇.安徽多家公司獲高新區科技保險補貼[N].上海證券報,2010-12-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