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娟 劉瑋煒 曹志凌 王建
摘 ? ?要: 文章旨在探討地方工科院校本科綠色人才培養模式,以我校制藥工程專業為例分析當前綠色人才培養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提出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人才培養應以綠色人才為目標的模式定位,詮釋綠色人才的內涵,指明綠色人才培養模式方向,從營造綠色教育理念的校園氛圍、構筑綠色課程平臺、加強青年教師師德教育、推進綠色教學科研等方面探討綠色人才培養的實施途徑,并指出綠色人才是當代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目標,以此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定位和實施是保證工科院校乃至所有大學學生適應社會、經濟及科技的競爭性發展。
關鍵詞: 地方工科院校 ? ?本科綠色人才培養 ? ?制藥工程專業
培養人才始終是大學的一項基本職能,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然而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大眾化時代的來臨,給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養帶來新的挑戰。經濟全球化正迅速改變傳統生產方式和管理理念。由于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高校所培養的大學生創新意識不強,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明顯不足[1-2]。如何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人才,使其適應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呢?綠色人才概念應運而生,它是可持續發展人才的替代詞。本文結合我校制藥工程專業,從綠色人才培養模式定位、培養模式的構建及實施方法等方面探討地方工科院校綠色人才培養的意義和思路。
一、綠色人才培養模式定位
21世紀,國際和國內在經濟、科技、文化、政治、社會等方面都發生劇烈的變化,世界各國都在探索面向21世紀的高等教育改革,其中地方工科院校對我國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特別是對行業和地方經濟及社會發展影響巨大[3]。因此,地方工科院校的人才培養能否適應社會的發展、與時俱進,關系到國家、地方的發展。如制藥工程是一個多學科交叉、實踐性很強的新興專業,為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新型、創業型和復合型的制藥工程專業人才,學校肩負著重大責任。我校制藥工程專業于2002年國家教育部批準設置,到現在已經歷了10多年的風雨,這個年輕的生命正趕上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如何在高速前進的軌道中保持自我清醒的過程意識,如何定位人才培養的方向是值得專業教師乃至全校師生繼續思考的問題。另外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中,在失去了小學到高中那種每天有班主任、有固定的班級、升學的壓力情況下,進入大學的學生突然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標,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同時當今日益膨脹和浮躁的社會現象也熏染了象牙塔中的大學生,是安心地坐在教室學習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還是曠課,考駕照,忙推銷?或是即將畢業仍是一臉渺茫?這一系列問題不由得引起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如何構建可持續發展人才的培養模式?
目前學術界基本認同可持續發展人才的替代詞為綠色人才。因此,構建綠色人才培養模式對當今社會大學生的人格和技能的發展有重要意義。以制藥工程專業為例,我國設立制藥工程專業的高校分布于全國各地,辦學背景和所處的環境存在很大差異,如何根據自身辦學背景和辦學條件培養能夠滿足企業需要的特色人才,是地方工科院校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4]。本文提出了綠色人才培養的構建模式,以使學生適應社會的發展,滿足企業的需求,使他們成為社會良性循環的導航標。
二、綠色人才構建模式
目前綠色人才大多是基于環保教育的狹義概念,即專門從事綠色產業、綠化工作的專業人才[5-7]。廣義的綠色人才是指具有強烈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及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所應具備綠色能力的人才[8],本文在此概念基礎上將其詮釋為三方面:身心健康、具有良好自我定位并能積極奮斗的綠色人格人才;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滿足企業需求的綠色技能人才;具有環保意識的綠色理念人才。
1.培養綠色人格人才:人才本位培養要體現在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學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具有良好自我定位并能積極奮斗的學生。而傳統的應試教育和功利化教育忽視了學生健康創新人格的形成,導致學生創新人格的缺失。當代大學生應具有主人翁意識,他們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他們光明,中國便不會黑暗。人民日報社高級記者盧新寧在北大中文系2012年畢業典禮上的致辭主題為“在懷疑的時代更需要信仰”,此演講給當代思想浮躁的大學生注射了強有力的鎮定劑,使學生不再盲目,有了目標有了信仰就有努力的方向。事在人為,未來中國的分量和質量,就在當代大學生的肩上。綠色人格人才的培養是學生適應社會、認清自我、發展壯大的前提。
2.培養綠色技能人才:提高學生能力發展的多元化如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培養以行業為需求的知識結構的專業人才,滿足企業需求,此方面對工科院校學生培養尤為突出。隨著我國加入WTO及GMP等質量管理規范的實施,我國醫藥工業將直接參與國際醫藥市場競爭,走集團化、現代化生產經營之路;要掌握各種新工藝、新技術、新劑型及生產過程管理和控制工程等方面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合理進行老產品技術改造和新產品的開發生產,以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9]。因此,對于我校制藥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要考慮企業的需求,培養在醫藥產品工藝技術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注重理論和工程實踐并重的專業培養目標,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意識,因為在工作中,會遇到很多新問題,然而工作后像在大學那樣有老師陪伴的課堂學習機會幾乎很少,這時利用大學期間形成的自主學習能力如文獻的查閱和分析等手段不斷地充實自我將會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從而有益于個人和企業的發展。
3.培養綠色環保創新意識人才:結合專業特點培養具有環保意識人才,用大學生的良好行為帶動社會公眾的綠色意識等。引導大學生選擇與環境承受能力、恢復能力相適應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學生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時,采取積極的改造自然、美化自然的行動,促進自然環境的良性循環。制藥工程專業學生很多從事有機合成研發工作,在有機合成中減少“三廢”、節能減排是他們努力的方向。
總之,綠色人才培養模式能保持學生獲取應有的知識和技能,更能獲得一種立足競爭、謀求自身可持續發展的理想與信念。
三、主要實施途徑
1.營造綠色教育理念的校園氛圍。現代大學教育不僅需要繼承和發揚專業教育的傳統模式,還需要不斷以國際化的開放視野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指導加強“綠色教育”。所謂“綠色教育”,不僅僅指狹義上的環境教育,而是以可持續發展教育為基礎實施的現代大學教育。我校以化學及化學工程為中心的制藥工程、化學工程等專業在日常的教學科研中會涉及“三廢”問題。對確實無法避免的實驗項目若排放出廢氣、廢渣和廢液,對其不進行處理而任意排放,會嚴重污染空氣和水源,甚至會導致意外爆炸或中毒事件。因此制藥工程專業的藥物合成實驗中廢物的銷毀是重要而有意義的問題。因此學校及學院應大力倡導并出臺具有實效性質的環保政策和措施,每次實驗完畢后,應當立即清洗廢液缸。不要將其傾人下水道內,以免污染環境。由于藥物合成實驗反應種類多,因此廢物組成經常變化而顯得復雜,按照經濟、環保、健康、安全原則,在集中處理前盡量回收、分離、精制和再利用。此外,對制藥工程工科專業學生來說人文知識相對缺乏,可在全校范圍內舉辦人文知識、當代社會現象剖析等有影響力的講座,使學生在“水域開闊也暗流涌動,大河奔騰卻泥沙俱下”的社會階段準確把握時代方位、辯證看待社會發展,在學生的心靈上進行綠色教育不失為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的基礎途徑。另外通過全校行動提高學生環保意識,如在2014年6月7日首個低碳日,我校采取了“低樓層電梯停止使用”的措施,有效傳達了環保信息,使學生認識到節能減排的重要意義。
2.構筑“綠色”課程平臺。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首先在學生的培養計劃中建立夯實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平臺,如制藥工程專業的四大化《有機化學》、《無機及分析化學》、《化工原理》、《物理化學》是深入學習專業課程的堅實鋪墊;其次鞏固輔助課程如《計算機信息技術》、《大學英語》;最后拓寬知識教育口徑,在目前的公選課基礎上設立綠色課程平臺[10],以全校為范圍的共享課程的設置。在綠色課程平臺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主選擇課程,所選課程均作為學分計算范圍內。另外,綠色課程平臺可與精品課程聯系起來。目前精品課程多是專業基礎和專業骨干課,因此在精品課程基礎上搭建綠色課程平臺,增強網絡共享功能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途徑之一。
3.加強青年教師師德教育。當前社會環境影響到高校青年教師,急功近利、權利意識濃厚、金錢主義為上等思想也侵蝕到某些教師意識,偏離人生正軌,這樣的教師勢必也在教學科研中潛移默化地熏染到學生。因此,中共中央組織部等部門出臺的《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科學發展、辦好人民滿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青年教師與學生年齡接近,與學生接觸較多,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影響更直接,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情操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導作用。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確保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因此,國家重視高校青年教師的師德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中教師應具備綠色倫理道德,以高尚師德、人格魅力、學識風范教育感染學生。
4.繼續推進綠色教學科研,增強綠色環保意識。根據綠色化學的原則,化學實驗室應盡可能選擇對環境無毒害的實驗項目。我校制藥工程專業教研室開展“探索性綠色有機化學實驗的設計與實踐”教學活動,收到較好的效果。在專業教師指導下,學生按照指定課題,或通過文獻檢索自定題目并設計綠色有機合成實驗方案,進行課外有機合成實驗課題研究。該項設計方案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獲得比較滿意的效果,學生參與發表的各級科研論文達到102篇,由此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動手能力、科研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綠色環保意識。另外,在制藥工程專業為代表的工科專業實踐教學領域中,還應積極探索仿真模擬實驗,可與生產實習相結合,在未有良好環保措施的情況下,給學生呈現企業產品生產工藝流程,增長見識。
綜上,本文以地方工科院校的制藥工程為研究對象,提出了綠色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詮釋了基于綠色人格、綠色技能及綠色環保意識的綠色人才新模式,探討了綠色人才培養的實施途徑。國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大學生則是青年人中的榜樣。因此,對高校人才培養關乎著國家的發展,代表著社會的軌跡。為順應社會的發展,融合時代的氣息,本文進行了綠色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和構建研究,以此與同行在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產生對綠色人才培養的共鳴,保證高校人才產品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崔亮,馬增強.知識經濟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石家莊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3):77-80.
[2]趙國霞,李山東.高校綠色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探析.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5:16-17.
[3]胡恩明,陳威,潘邦金等.一般工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總體設計研究.北京輕工業學院學報,1997,15(3):63-80.
[4]燕方龍,趙琳靜,任新鋒.地方工科院校制藥工程專業建設的研究與實踐.化工高等教育,2009,5:29-32.
[5]哈樂群.綠色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甘肅科技縱橫,2009,382):105,55.
[6]李方園.“綠色人才”需求背景下的“變頻器應用”課程改革.中國電力教育,2011,7:108-109.
[7]徐景華,金陽.創建綠色大學,培養綠色人才.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1,21(4):91-93.
[8]王學東.利用分層教學培養綠色人才.考試(教研),2011,7:10.
[9]李華,胡國勤,梁政勇.制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化工高等教育,2011,4:24-26.
[10]趙國霞,李山東.高校綠色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探析,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5:16-17.
基金項目:淮海工學院2013年校級教改課題XJG2013-3-13;江蘇省高校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No.10KJA170003);江蘇省“十二五”高等學校重點專業(化工制藥類)(編號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