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鴻鶴 謝鴻仕
欄目責編:陳道生
2014年10月,上海市檢察院第一分院以涉嫌敲詐勒索、強迫交易罪等依法分別對21世紀網總裁劉冬、副總裁周斌等25人批準逮捕。據偵破此案的上海市公安局稱,劉冬、周斌等犯罪嫌疑人對于愿意做“正面宣傳”的企業,在收取高額費用后,通過夸大正面事實或掩蓋負面問題進行“正面報道”;對不與之合作的企業,則在21世紀網等平臺發布負面報道進行惡意攻擊,并以此要挾企業投放廣告或簽訂合作協議,單位和個人從中獲取高額廣告費或好處費。這件案子的處理在新聞界引起強烈反響。事實上,自今年3月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中共中央宣傳部等關于深入開展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專項行動的通知》以來,有關部門堅持治標治本一起抓,“蒼蠅”“老虎”一起打,查處了多起典型案例,這一新聞界病害得到有效治理。通過一些案例來分析,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主管部門和相關部門加強監管,依法從嚴處理和嚴厲打擊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但要治標更要治本,根除這一病害的關鍵和根本在于從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的自身做起。
一、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修養,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旗幟鮮明地反對新聞敲詐和假新聞。
業界都知道,新聞的生命在于真實,新聞的力量也在于真實。馬克思早就說過:“報刊的本質是真實和純潔的”,認為“好報刊”“是根據事實來描寫事實”,而“壞報刊”往往“是根據希望來描寫事實”。毛澤東主張報紙“要根據事實說話,不可專談空洞的大道理”,并強調做任何事情都要實事求是。正是堅持實事求是,我們黨的新聞事業才不斷發展壯大,不斷創造輝煌。只有堅持實事求是,才能促進新聞信息真實、準確、全面、客觀傳播。在這個人們容易浮躁的年代,一些新聞媒體和部分新聞工作者,不注重新聞傳播理論方面的修養,更談不上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來武裝頭腦,思想認識本來就不高,自然難以抵御新聞病害的入侵。
無數事實證明,新聞敲詐大多是以輿論監督為幌子,或瞞天過海隱瞞事實真相,或添油加醋甚至篡改基本事實,或捕風捉影編造子虛烏有的事情,或吹毛求疵鉆山打洞去尋求所謂的“真相”,常常以失實報道為手段,以達到索取公私財物,獲取巨大經濟利益的目的。劉冬、周斌他們是這么干的,陳永洲等人也是這么做的。據陳永洲交代,他炮制的有關中聯重科的十多篇報道,他壓根兒就沒想到要到中聯重科和有關單位去深入采訪,除少數幾篇是有人提供過材料,大多是自己憑空捏造;自稱網絡第一狂人的朱光岳自曝兩年內炮制過80多篇假新聞,有的還被多家媒體轉載。現在假新聞“生產線”常常是這樣的:一些網絡水軍通過網貼先制造假新聞,而部分都市類媒體不加求證予以轉載或播出,網絡媒體再跟進炒作。都市類媒體利用網絡媒體的話題制造力和影響力,而網絡則利用都市類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對于極少數新聞媒體和一些新聞從業人員而言,正是由于思想認識有偏差,理論修養不夠,忽視新聞傳播規律,忘記社會責任,也就不可能規范自己的采編行為。現在我們強調要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學習,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實事求是思想作風,很有必要。
二、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恪守職業操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抵制新聞敲詐和假新聞。
新聞媒體、新聞工作者發布失實報道是違背新聞傳播規律的,更是違反新聞職業倫理道德底線的。而利用失實報道去進行新聞敲詐,是典型的權力尋租和新聞腐敗,是赤裸裸的違法和犯罪,歷來為中外同仁所不齒。一百多年來,中外媒體都將忠于事實、追求新聞報道真實可靠作為新聞倫理道德的最重要的一條準則,視客觀報道為新聞職業最重要的道德標準。普利策說:“只有最高的理想、兢兢業業的正當行為,對于所涉及的問題,具備正確知識以及真誠的道德責任感,才能使報刊不屈從于商業利益,不尋求自私的目的,不反對公眾的福利”。①在國內,徐寶璜也早就提出:“新聞事業為神圣事業;新聞記者,對于社會負有重大之責任。被以顛倒是非、博官獵賄,或專業以致富為目的而辦新聞紙者,乃新聞事業之罪人也”。②他在《新聞學》談到新聞要“提倡道德之責任”時強調說:“此于記者之道德,亦大有關系。因迎合社會,乃賤者之所為,與敲詐同為不德也”“新聞既不可因威逼利誘或個人關系,以非新聞而假充新聞,亦不可因一種關系而沒收重要新聞,致社會無研究與言論之根據”。③當代學者方漢奇教授認為徐寶璜“有關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和職業道德的論述,以及對廣告新聞、有償新聞和新聞記者收受賄賂‘以非新聞而假充新聞’等新聞界丑行的譴責和批評,雖時隔多半個世紀,仍如云雷驚電,發人深省,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④
1991年1月,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通過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明確要求要“維護新聞的真實性”,要“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要“保持廉潔奉公的作風”。新聞事業是崇高的事業,新聞媒體常常因此被人民群眾視為神圣殿堂,新聞工作者也一度被譽為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很多時候被視為“無冕之王”。但如今許多地方流傳的卻是“防火防盜防記者”的俗語,反差太大,讓我們倍感汗顏。俗話說,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正是由于極少數喪失倫理道德搞新聞敲詐和假新聞的蛀蟲讓整個新聞界蒙羞受辱。在依法治國、以德興業的今天,只有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恪守職業操守,規范職業行為,才能自覺抵制新聞敲詐和假新聞。
三、堅持實事求是工作作風,堅持“三貼近”,堅決屏棄新聞敲詐和假新聞。
前輩范長江主張新聞記者“要有健全的人格”“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要能堅持真理”。他說:“新聞必須是事實,謠言不是新聞,感想不是新聞,一定是事實”。當年他為了真實地記錄中國西北人民生活的困苦,從1935年7月至1936年6月,耗時10個月,行程2000多公里,歷盡艱難險阻,走進每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寫下一系列膾炙人口真實感人的通訊。一生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的“人民記者”穆青強調:“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是一天也不要脫離實際、脫離群眾”。他60年記者生涯的體會就是“深入基層,扎根人民,調查研究”“多看、多問、多想”。上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他六訪蘭考、八下扶溝、四去寧陵、八進輝縣、兩上紅旗渠……正是堅持“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人民的疾苦,用自己的心聲去體會人民的需要”,永遠“勿忘人民”,他采寫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等許多新聞作品才能“極其真實地報道人民的心聲”,集“思想性、真實性、可讀性”于一體,篇篇堪稱經典。前輩們身體力行,用成功的采編實踐詮釋了“腳板底下出新聞”的真諦。時至今日,一些新聞工作者熱衷于在文山會海里游走,在互聯網上瞎扒,在通訊員來稿里修改……而要下基層采訪,還得靠主管部門號召組織、授旗動員。與前輩比,吾輩情何以堪?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自覺去思考和探討社會轉型期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輿論監督,做一些問題性報道(或稱為調查性報道、揭露性報道)是社會責任所在,無可厚非。在注意力經濟時代,新聞媒體做問題性報道更易吸引受眾眼球,造就媒體影響力和公信力,增加媒體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很多時候,在社會功能上也起到了緩解矛盾、維護穩定的“減壓閥”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是我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為了“直面問題,研究問題,回答問題”,目的是“積極推動問題的解決,集聚推動發展的正能量”。只有堅持實事求是、“用事實說話”,只有做到真實、客觀、全面、公正,只有富有建設性、集聚正能量的問題性報道才能收到輿論監督的效果,起到“監視社會環境”的作用。輿論監督效果明顯,影響巨大,深受讀者喜愛。始終堅持 “忠實地調查事實”“用事實說話”“對事實負責”的《焦點訪談》,多年來成功的實踐說明“真實是一切輿論監督的基礎和根本,是保證輿論監督力量的前提和保障”,因為他們深知“只有事實準確無誤,輿論監督才能成立,也才有力度”。⑤能“積極推動問題的解決,集聚推動發展的正能量”的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追求社會效益、體現社會責任、富有良知、敢于擔當的表現,也是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
隨著新聞戰線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深入開展,新聞媒體和廣大新聞工作者堅持不懈“走轉改”,采訪更深入,調查更全面,作風更實事求是,新聞作品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也從根本上解決了“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堅持標本兼治,嚴厲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有利于維護新聞隊伍形象,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新聞傳播秩序,有利于增強新聞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而有公信力才有傳播力,有傳播力才有影響力,才能讓新聞宣傳更好地起到“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
欄目責編:陳道生
注釋:①普利策語,轉引自張隆棟、傅顯明《外國新聞事業史簡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頁。
②③徐寶璜:《新聞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④徐寶璜:《新聞學》方漢奇《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⑤引語均來自梁建增著《<焦點訪談>紅皮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