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成+辜金濤+劉芳

新媒體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如今,許多受眾已經習慣通過網絡來獲取信息,通過這種途徑得知的新聞往往比隨后瀏覽報紙、觀看電視所獲知的要新鮮很多。在挑戰面前,傳統媒體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有效地突圍。突圍不能僅僅依靠自己,相反還要借助對手的力量,充分利用好支撐在新媒體背后的新技術,從而提升傳統媒體的價值,為自己的發展創造新條件。江西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以下簡稱“江西五套”)的“大新聞”在這方面做了有效的嘗試。
“大新聞”:傳統新聞的一次新嘗試
2014年5月2日,江西五套精心研制的“大新聞”正式啟動。所謂“大新聞”,是江西五套全新生產機制創造的新聞產品。它的生產流程是:第一步,針對身邊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經分析研究,選取具有普遍性和高關注度且具有一定緊迫性的新聞事件3-5條;第二步,將此3-5條新聞事件,形成簡明文字介紹,放到網上發酵,用新媒體微信、微博等方式,收集網民關注數量;第三步,3-5天后,通過網上大數據排行,產生網民關注閱讀數量最多的新聞事件;第四步,將此條新聞事件作為本期“大新聞”內容,集中宣傳資源,展開至少7-10天左右的連續宣傳報道,多角度全面觀察,多層次深度剖析,每天通過新聞宣傳片、游動字幕、口播提示、網民反饋、各界評論、專家訪談等多種方式豐富呈現“大新聞”;第五步,本期“大新聞”結束后,根據報道內容和新聞團隊思考,并結合社會現狀,提出“大新聞”所反映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形成社情民意報告;第六步,將社情民意報告上報給省委民聲通道工作室,由省委民聲通道工作室分析、整理后,報送省領導或轉交相關職能部門;第七步,得到省領導批示或職能部門的回復后,省委民聲通道工作室第一時間反饋給江西五套,“大新聞”團隊再做跟蹤報道,從正面積極引導,從側面輿論監督。
按照以上生產流程,江西五套分別報道了《我的尼姑媽媽》《四歲男童的秘密》《尋找父親的淼淼》《老支書和新村官論壇》《向餐廚垃圾宣戰》《孩子,不哭》《江西好少年》《關注暑期兒童安全》以及《關注身邊的消防隱患》等多組“大新聞”。
“大新聞”已吸引數百萬網民互動
以往,我們只是利用新媒體的傳播方式來擴大影響和傳播效果。現在江西五套“大新聞”模式,從新媒體獲取更多更快、更新的信息,對已有的專業新聞資源,進行信息再加工、深挖掘,豐富新聞內容,同時結合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廣泛宣傳,擴大影響力。
截至2014年9月,江西五套“大新聞”共吸引了數百萬網民的參與和互動。其中#我的尼姑“媽媽”# 11萬人次,#四歲男孩童童的秘密#2.9萬人次,#幫車禍女孩找父親# 44.1萬人次,#孩子,不哭# 27.6萬人次,#向餐廚垃圾宣戰# 2.6萬人次,#奪刀男孩# 249.3萬人次,#老支書和新村官# 11.5萬人次,#關注孩子暑期安全# 59.1萬人次,#關注身邊的消防隱患# 11.8萬人次……
“大新聞”與省委民聲通道聯動,“社情民意”獲省領導批示
江西五套“大新聞”有典型性、策劃性、深度性以及持續周期長等特點,如果網友對大數據討論持久,還將形成報道周期更長的“大新聞”。通過長時間的報道和宣傳,以及新媒體的大數據分析引導,“大新聞”產生的評論、議論,會形成百姓話題,引發輿論關注。
2014年7月3日,江西五套“大新聞”“關注幼兒園兒童傷害事件”,形成“社情民意”報告,上報給省委民聲通道工作室。省委民聲通道工作室全面了解問題之后,將此情況整理成專報,并建議相關部門進一步細化幼兒園的辦學標準,規范辦學行為,加強幼兒園的監督管理,確保幼兒在園期間學習生活安全舒心。7月16日,副省長朱虹在“社情民意”專報上批示,要求省教育廳對全省幼兒園進行監督整改。目前,江西省教育廳已經對全省幼兒園發出整改通知,江西五套“大新聞”也對省內幼兒園的整改情況做了跟蹤報道。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既包括給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增加新平臺和新渠道,也包括運用新技術新手段讓新聞報道多樣化,還可以是傳統媒體+多屏媒體的組合。江西五套“大新聞”豐富新聞運作和采編流程,用新媒體的技術和觀念,用傳統媒體的資源和影響,增加百姓、政府和媒體的三方互動;從信息的收集、選題的確定到新聞報道,形成“社情民意”,聯動相關部門推動制度化建設,各環節都有媒體融合的思考與實踐,是傳統媒體集成創新和協同創新方面的初步探索,是傳統新聞的新嘗試。
(作者單位:江西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