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玲 王 瓊
2014年10月10日晚,第十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在湖南長沙隆重開幕。三天節慶,四大主體活動,讓國內電視人再度聚首,盡情言歡。張嘉譯、孫儷獲“最具人氣男/女演員”,劉濤、王洛勇獲“最佳表演藝術獎”,劉江憑借《咱們結婚吧》、趙寶剛憑借《老有所依》斬獲“最佳導演獎”。無論收視率還是網絡影響力,金鷹節都極大地收獲了成功。
不過,享有知名度的金鷹節,想鷹擊長空,真正接軌國際影視節,成為東方“奧斯卡”,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
第十屆金鷹節是在中央 “厲行勤儉節約辦會”的號召下進行的,較前幾屆主體活動雖有縮減,但不失隆重與創新性。除開幕式晚會、頒獎典禮與頒獎晚會這三個傳統項目之外,本屆金鷹節順應融媒趨勢,跨界推出“互聯盛典”。
央視索福瑞全國網收視表明,金鷹節開幕式與頒獎晚會收視排名全國第一,全新單元“互聯盛典”全國排名第二,三場晚會首播推及觀眾規模約2.83億。互聯網數據表明,網絡熱度持續攀高。從百度指數看來,“湖南衛視”平均搜索指數10月9日從3萬量級飆升至9萬量級,搜索值翻了三倍;截至10月13日,百度搜索“第十屆金鷹節”,顯示相關網頁1,710,000個,相關新聞3310篇;從新浪微博來看,“金鷹節”微話題居新浪微博熱門話題榜第一位,三大晚會微話題總閱讀量超過10億。其中,創新項目“互聯盛典”的開放包容度、創新引領性受到廣泛好評,媒體發表《金鷹節跨界不怕被“玩壞”》《彈幕上電視,觀眾們“醉了”》《電視湘軍,你又贏了》等文,關注“彈幕”互動模式,盛贊湖南廣電的強大創新能力與金鷹節的突破價值。
中國電視金鷹獎由中國文聯和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辦,1983年設立。2000年,湖南廣電“買斷”金鷹獎的永久經營權,舉辦地落戶湖南長沙,首屆金鷹節即創下“觀眾最多”“投票最多”“主體活動最多”等多項之最,同時,金鷹獎知名度也迅速提升,金鷹獎也從單純的獎項評選,實現了由“獎”到“節”的轉變。經過十余年的培育,金鷹節從策劃、制作、宣傳到冠名招商,形成了一套流暢的商業操作模式。可以說,兩年一屆的金鷹節,是中國電視界的巡禮和盛會,具有時代感、儀式感與稀缺性,呈現新的電視氣象與行業趨勢,對主流價值觀的傳播與引導,對中國電視產業發展規律的摸索,以及對中國節慶文化走向市場的創新有著重大意義。
眾所周知,國內影視節會較分散,定位欠清晰,品牌的接受度、關注度與忠實度存在一些隱憂;影視獎項雖有不少,但因評判標準與監督機制等問題,真正被國際認可的不多。國內影視獎項想要進一步樹立權威,還需時日,金鷹節亦跨越不了這樣的成長。
首先,核心元素要強化。金鷹節依托金鷹獎產生,可以說,金鷹節是載體,金鷹獎是核心。但金鷹獎目前存在三點尷尬:一是業界認同感問題。從往屆金鷹節來看,曾出現過“金鷹獎正角缺席”的情況,品牌價值亟需提升;二是觀眾認知度問題。作為“由觀眾投票為主”評選的全國性電視大獎,觀眾認知欠清晰,對歷屆金鷹獎的提名人、獲獎人記憶模糊,對金鷹節文化內涵了解較少。三是獎項設置問題。與國內眾多文藝獎項一樣,金鷹獎獎項較多,最佳往往有兩個或者一批,“終極懸念感”尚未形成。
其次,號召力待提高。金鷹節舉辦了十屆,已具備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但仍擺脫不了向明星資源借力的尷尬。如何從“節慶依賴明星”過渡到“節慶吸引明星”,如何提升品牌號召力,拓展市場,是舉辦方未來需要思考的。同時,金鷹節主體晚會有一定的交叉感,在品牌定位上需要進一步明確。
誠然,金鷹節已形成較大的影響力,但把“金鷹”帶向國際,打造東方“奧斯卡”,還需要不懈努力。那么,享有世界電影最高榮譽讓各路英雄膜拜的“奧斯卡”,究竟有哪些殺手锏?
美國奧斯卡金像獎 (又名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誕生于1929年,每年評選、頒發一次,已走過八十多年的風雨歷程。作為“世界文化風向標”“美國電影晴雨表”,“奧斯卡”的制勝法寶有三點。一是品牌構建扎實。美國營銷專家凱勒認為,“在藝術與娛樂業(例如電影、電視、音樂和圖書),品牌的作用尤為突出”。①“奧斯卡”深諳此道,對品牌構建的用心可謂到了極致。為塑造“小金人”形象,他們找來墨西哥著名演員埃米利奧·費爾南德斯作裸模,首先用泥捏出其原型,然后制模,再用92.5%的錫和7.5%的銅合金澆鑄完成雕塑,最后鍍上24K黃金,“小金人”由此沿用至今。同時,“奧斯卡”對參賽作品相當重視,把票房與藝術價值作為評獎的決定性因素,歷屆“奧斯卡”獲獎影片都被稱為“最靠譜的電影指南”。
二是評獎規則嚴格。“奧斯卡”有一套嚴格、清晰的評獎規則,以確保結果的權威性,這正是其輝煌數十年的基石。“奧斯卡”評獎主體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評獎規則達數十頁之多,包括參賽影片資格、投票規則與評選辦法等,每年都被一絲不茍地發布到官方網站。“奧斯卡”評選要經過兩輪投票,第一輪是提名投票(記名方式),獲提名的影片輪流放映,再由學院評委進行第二輪投票(不記名方式),最后以票選多寡決定獲獎名單。學院評委來自導演、編劇、演員等15個協會,輻射各個層面,有五六千人之眾。學院投票后,選票交由洛杉磯一家會計事務所秘密統計,直到頒獎禮當晚才會揭曉結果。作品從報名到揭曉,歷時近半年之久。
三是商業模式成熟。“奧斯卡”的成功很大程度來源于其成熟的商業模式。它已非單純的影視評獎,而是涉及經濟、文化與市場等各個領域。首先,攪動電影市場風向。貼上“小金人”標簽的影片,會迅速滲透到全球各個角落,在票房攀升、演員備受追捧的同時,也引領著電影市場的走向。其次,成功運作轉播權。“奧斯卡”播映權一直由美國ABC電視網從學院購得并遠銷海外,其廣告時段為美國全年最貴。ABC從不菲的轉播權與廣告收入中,拿出很大一部分支付給學院,用以進行“奧斯卡”的整體運作。第三,拉動第三產業。每年在獎項揭曉前后,全球媒體和游客蜂擁而至,使得好萊塢酒店、餐飲和旅游業收入大幅提升。第四,開發附屬產品。“奧斯卡”在音樂原聲帶、畫冊、玩具等電影附屬產品的開發上已形成規模,并且成功搶灘市場。
對照“奧斯卡”成熟的運作模式,結合中國影視節會市場的實際情況,在東方“奧斯卡”的道路上,我們可以從以下五方面去做。
一、明確評獎標準,提高權威。未來的市場,是一場品牌之爭。金鷹節要在品牌競爭中取勝,就要發揮核心—金鷹獎的作用。首先,評獎標準更為清晰。到底由誰來投票,評委由哪些人組成,票選過程如何監督,獎項是根據市場還是藝術價值等都要在評獎過程中體現。其次,提升獎項權威。獎項設置過多,容易導致記憶的模糊。“奧斯卡”崇尚唯一性,追求最好最優,“隆重的頒獎儀式僅僅就是一個評獎以及對這種評獎結果的頂禮膜拜”,②“奧斯卡之夜”的本質是對獎項權威性的認同。金鷹獎也期盼這樣一場讓人沸騰的頂禮膜拜。
二、打造產品個性,制造亮點。影視節慶若要抓人,需要挖掘資源特色。金鷹節品牌需要進一步精準定位,拓展創新,通過個性特征鞏固市場的認知度與忠實度。每屆金鷹節都應該打造一個亮點,制作一場印象,這個亮點可以是近兩年的熱劇資源挖掘,可以是翹首以盼的獎項終極懸念,全國人民票選的金鷹女神,也可以是代表湖湘文化的譚盾音樂會、浮石藝術展等。往屆金鷹節設置的“劇本交易會”“金鷹論壇”“主持人盛典”,以及本屆新單元 “互聯盛典”,就成功打造了品牌個性。總之,集中廣大觀眾的審美趣味與情感歸屬,是金鷹節的重要訴求。
三、多方借力造勢,擴大影響。金鷹節想要放大品牌優勢,實現全國影響力,需要整合資源,多方借力。一是全媒體合作。加強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手機新媒體的合作。尤其是充分發揮網絡傳播作用,聯合一兩家門戶網站同步直播。二是強強聯合。與央媒、省外媒體跨地域、多層面合作。第八屆金鷹節邀請朱軍、董卿,第九屆邀請撒貝寧、朱軍和董卿同臺主持,第十屆邀請朱軍主持,就體現出湖南廣電的開放胸襟與大臺風范。三是邀請國外團隊、專家與業界大佬加盟,引入世界性元素,助力金鷹更深遠的傳播。
四、加強商業運作,完善模式。金鷹節已形成較為完整的商業操作模式,但相比“奧斯卡”而言,還未到達成熟的商業運作階段,品牌處于成長期。從招商來看,通過企業贊助、冠名與廣告時段雖獲取了一定回報,但每屆金鷹節的投入也相當之大。同時,節目播映權為湖南衛視或地面頻道所有,外地觀眾僅能看到湖南衛視,收視受到地域限制。未來,金鷹節需要加強商業運作,以更為開放的姿態進入市場,嘗試對影片、明星資源以及影視俱樂部、演出市場等衍生產品的開發,形成成熟的產業鏈條,真正實現金鷹節作為文化產業的價值。
五、規范操作流程,穩步推進。對于金鷹獎而言,完善評判標準、優化評委組成、體現觀眾價值是關鍵。從廣告招商到內容安排,從主體活動的確定,環節的設置,到嘉賓邀請、優秀影片交流,再到宣傳推廣、營銷推進,以及湖南廣電各部門之間的高度協同等,涉及方方面面,工作量龐大而且具體,需要進一步規范操作流程,設置議程,打好提前量,有節奏有重點地穩步推進。
金鷹節需要加強品牌建設,塑造高品質形象,使金鷹品牌擁有足夠的市場地位。未來,眾多明星大牌聚會,國內大眾激情狂歡,海內外影視人朝圣,東方“奧斯卡”的夢想或許并不遙遠。
注釋:①凱文·萊恩·凱勒:《戰略品牌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頁。
②盧 燕,李亦中:《隔洋觀景:好萊塢鏡像縱橫》,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