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涂啟智
最近,被稱為“燒腦正劇”的《北平無戰事》,獲得不少觀眾點贊。信息密度大、情節復雜的“燒腦劇”,需要人們在觀看時調動儲備知識進行大量思考,從而充分“燃燒”腦細胞。中青報社調中心對200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7.5%受訪者喜歡 “燒腦劇”,但僅21.6%的受訪者經常看。43.5%的受訪者認為,知識儲備不夠導致有的青年看不懂“燒腦劇”,寧愿看“腦殘劇”。
很多時候,選擇“燒腦劇”還是“腦殘劇”,其實與人們知識儲備多少并沒有多大關系,而是與生活環境與當時心情關系密切。“燒腦劇”也好,“腦殘劇”也罷,它們都從屬于文化娛樂范疇,其主要功能都是娛樂,而非智力訓練。除非是為了專業研究需要,少數人才會對“燒腦劇”表現出特別興趣,但這種興趣屬于“研究興趣”而非“觀賞興趣”。從娛樂觀賞角度而言,多數人都喜歡“腦殘劇”。“腦殘劇”以輕松搞笑甚至顛覆常識的變形夸張式幽默讓大眾哈哈一笑,使人緊張與壓力煙消云散。此外,多數“燒腦劇”質量不高,在情節、邏輯、語言等方面漏洞百出,敗壞觀眾胃口,這是“燒腦劇”不受眾人青睞的另一關鍵因素。
對觀眾來說,口味需要調節,“腦殘劇”看膩了或許會轉向 “燒腦劇”,“燒腦劇”看多了也會轉向或者再次回到“腦殘劇”。但是一旦“燒腦劇”故弄玄虛糊弄觀眾,質量不能過硬,無疑就會給“腦殘劇”騰讓市場,只看“腦殘劇”娛樂到底并非沒有可能。
一種現象不容忽視,當社會規則與現實生活出現脫節時候,民眾往往熱衷以娛樂心態調侃世風與解構生活,諸如“為什么中國乒乓很強大?因為國人處事善于推和擋”,“為什么中國射擊成績好?因為大家習慣睜只眼閉只眼”等民間段子即為生動例證。那些“腦殘劇”正好滿足了人們戲謔調侃的意愿訴求,因而得以在熒屏大行其道。反過來說,當社會公序良俗有效維護,一切社會事務均在道德與法律框架內運行,民眾心情就會變好,“燒腦劇”或許能夠逐漸收復失地分得市場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