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頁巖儲氣量少、產量低、投入高,環境傷害風險大等特征決定著尋找“頁巖氣甜點”是極奢侈的事,若政府再以政治力強行推進“大會戰”,必將使頁巖氣的商業風險轉嫁給社會或全體納稅人。
馮躍威專欄
多家媒體專欄作家,專注于國際能源投資、避險等課題研究與咨詢
由于霧霾天氣已演變成全國亟待解決的政治問題,再加上美國“頁巖氣革命”成果被擴大到即將“能源獨立”的高度,于是,“全民”篤信美國EIA為中國劃定的頁巖氣技術可采儲量,智庫更是力主開發國內頁巖氣。與此同時,2008年金融危機后超發的4萬億元貨幣又急需尋找去處,以消化過高的債務水平。更重要的是,領導人也需要這份政績,期待能有天然氣立即改變天氣現狀。進而,國內媒體和機構研究報告中幾乎千篇一律地將中國頁巖氣產量有望在2020年突破1000億立方米的事情作為中國治理霧霾的夢和希望。
2011年12月30日,國土資源部宣布,將頁巖氣按獨立礦種進行管理。2011年6月和2012年10月,國土資源部開展了兩次頁巖氣探礦權招標,但從實際投資效果看,始終達不到市場預期。到2014年初,完成頁巖氣井不到500口,且能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頁巖氣田更是鳳毛麟角,使預期前景與2012年3月1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頁巖氣十二五發展規劃(2011-2015年)》中對頁巖氣“力爭2020年產量達到600~1000億立方米”的展望相距甚遠。
為了避免陷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窘境,原定2013年底的第三次招標沒了音信。而且,今年8月初,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在全國“十三五”能源規劃工作會議上稱,“組織開展頁巖氣和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大會戰’,重點突破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和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到2020年,頁巖氣和煤層氣產量分別達到300億立方米。”在腰斬預期產量后,似乎又想用政府有形之手將頁巖氣產業拉回到久別的1960年的“大會戰”年代。
改革開放之初,為了獲取外匯,礦產資源部門宣稱“中東有原油,中國有稀土”,致使政府采信了用稀土出口換匯、拉動經濟和實現改革的政治目標。結果,中國稀土供應了全球90%的市場,將國際稀土價格從黃金價打到白菜價。21世紀前后,為了實現做大GDP蛋糕和維護社會穩定的政治目標,私有化了煤礦,結果使煤炭與原油等其他一次能源間的價值關系被嚴重扭曲,不僅失去了其應有的內在價值,也被賤賣到今天的蘿卜價。
無論稀土還是煤炭,都受當時政治氛圍影響,走出違背價值規律的開發模式,造成本該歸全民所有的礦產資源資產大量流失,不僅創造了“土豪”,拉大了貧富差距,而且滋養了一大群“老虎”、“蒼蠅”,至今都沒能干凈。
今天,在國務院簡政放權大背景下,不僅在全球獨樹一幟地將頁巖氣確立為獨立礦種,增加個別部門事權,還將其列入國內資源開發戰略,按照“五年國民經濟計劃”規劃頁巖氣產出量,并以政府牽頭搞計劃經濟色彩濃厚的“大會戰”,使原本科學的頁巖氣等礦產資源開發再次背離市場經濟規律,創造出政治礦種或政治產業。
其實,頁巖并不產氣,僅僅是個儲層,是最差的儲層。氣來自何處都沒完全搞清,就要搞“大會戰”。況且,頁巖儲氣量少、產量低、投入高,環境傷害風險大等特征決定著尋找“頁巖氣甜點”本身就是極奢侈的事,若政府再以政治力強行推進“大會戰”,必將使頁巖氣的商業風險轉嫁給社會或全體納稅人,實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