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玲杰(河南師范大學圖書館 河南 新鄉 453007)
新中國圖書館學翻譯事業的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這主要體現在對譯著來源的選擇上。第一階段(1949—1979年),國內掀起了一股翻譯蘇聯著作的熱潮,我國翻譯的圖書館學著作以蘇聯著作為主;第二階段(1980—1992年),我國由翻譯蘇聯的圖書館學著作轉向翻譯以美國為主的多個國家的圖書館學著作,翻譯著作的國別日趨多元化;第三階段(1993年至今),是中國圖書館學翻譯事業自主發展的階段。所以新中國圖書館學翻譯事業的發展經歷了蘇聯化—歐美化—中國化自主創新的幾個學術階段[1]。
李剛等根據《圖書館學書籍聯合目錄》[2]、《全國總書目:1949-1954》[3]、《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論著目錄1949-1980》[4]、《建國以來全國圖書館學情報學書刊簡目》[5]4種書目,統計得出1949—1979年這30年間的翻譯著作共有88本[6],主要譯著來源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翻譯的著作主要來源于蘇聯,蘇聯著作占了總翻譯著作量的82.9%,可見當時我國圖書館界對蘇聯圖書館事業的追崇,而美國的圖書館學著作只有3本。綜上所述,1949—1979年是新中國圖書館事業向蘇聯學習的30年。
隨著1978年以來實行的改革開放,我國圖書館學翻譯事業在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之后,重新開始發展。1980—1992年是我國現代圖書館學翻譯事業恢復和快速發展時期。以1980—1992年的《全國總書目》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館藏書目為基礎,筆者統計得出該期間出版的圖書館學譯著143本,主要譯著來源如下頁表2所示。
在這段時期,我國圖書館學翻譯著作呈現多國化的趨勢,以翻譯美國、蘇聯、日本、英國的著作為主,此外還翻譯印度著作5本,德國著作3本,法國、加拿大、比利時著作各兩本,匈牙利、新西蘭、波蘭、瑞典著作各1本。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加強了與世界各國的聯系與交流,同時,為了快速發展我國的圖書館事業,我國圖書館學界開始多方位地引進與翻譯該領域國外著作,多角度地借鑒他國圖書館發展經驗。

表1 1949—1979年主要譯著來源

表2 1980—1992年主要譯著來源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圖書館學事業處于全面開放與發展時期,圖書館學翻譯事業也進入了最輝煌的時期。從數量上來看,美國成為譯著數量最多的國家,因為美國作為文化事業發達的國家,其圖書館學方面的理念、技術和方法位居世界領先水平,我國圖書館學界通過向美國學習,可以接觸到最新的學術理念、方法和技術。我國圖書館學事業得以在借鑒他國經驗的基礎上快速發展,并完成了向現代圖書館的轉變。
20世紀90年代以后,圖書館翻譯著作的數量急劇下降。這一方面是受版權問題及市場經濟的影響,圖書館翻譯著作的出版進入了低潮時期;另一方面是因為90年代以來我國圖書館學事業發展迅速,培養了一大批圖書館學人才,國內圖書館學專著大量出版發行,從而縮小了我國與國外圖書館學的差距,翻譯著作的需求量也就減少了。自1993年之后,我國圖書館學界開始出現圖書館信息科學、信息科學技術、信息檢索、信息檢索系統等主題詞,圖書館學研究的范圍越來越大,與相鄰學科、邊緣學科及新興學科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以1993—2010年的《全國總書目》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館藏書目為基礎,筆者統計得出該期間出版圖書館學譯著44本,主要譯著來源如表3所示。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史界的一些領軍人物“告別政治”,轉變80年代以引進西潮、發明新知為主的喧囂風氣,重返書齋,從學術史研究開始進行自我反省。圖書館學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這股思潮的影響。20世界90年代以后,圖書館學界也加強了對本學科的學術史研究。吳仲強等的《中國圖書館學史》初步構建了中國圖書館學史的體系[6]。這本書奠基了中國圖書館學界對自身學科體系的初步認知,也對以后的中國圖書館學體系構建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任何一種新生的事物,都有一個從創立到穩定發展的過程,一個學科的發展是這樣,一個國家的發展也是這樣。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圖書館學翻譯事業和圖書館學的發展也像一株初生的樹苗一樣。由于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方法,只能以他山之石來攻玉,雖然當時蘇聯圖書館學的研究水平并不是最先進的,但是向蘇聯學習的精神一直統治著中國各個學科的發展,直到中蘇關系破裂,圖書館學翻譯事業和圖書館學的發展也概莫能外,這種現象是由于當時的意識形態和世界格局所決定的。因此,國家的意識形態和外交策略在特定時期完全左右了學科的發展,有時候是促進,有時候是制約。
“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是有國界的”是一種錯誤的、狹隘的世界觀和認知。這種狹隘的認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左右著中國學者的思想,使他們從潛意識里抵制來自社會主義陣營以外的所有東西,包括科學知識。例如,我國建國初期對蘇聯模式的學習,完全排除了歐美其他發達國家的研究方法。值得欣慰的是,改革開放以后,由于思想意識的開放和多方位的學習,我國學者不再狹隘地堅持“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是有國界的”操守。中國的圖書館學翻譯事業與圖書館學研究也在多方位的學習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構架,有了自己的學術精髓,并逐漸走上了自動化、電子化、世界化的友好發展之路。
對國外圖書館學的翻譯和介紹,開闊了中國圖書館學研究者的視野,提高了我國圖書館學的知識水平,溝通了中外圖書館學的學術交流。翻譯是反映中外圖書館學交流的一面鏡子,每一時期中外圖書館學交流的情況在相關譯著上都有所反映。從上述3個時間段內圖書館學譯著出版情況的變化可以看出,我國圖書館學的發展離不開對他國圖書館事業建設經驗的借鑒。翻譯事業對新中國圖書館學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7]。

表3 1993—2010年主要譯著來源
我國圖書館學的理論研究在不斷吸取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逐步走向成熟,并建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在情報學方面,1956年10月我國建立了第一個國家情報中心—科學情報研究所,開創了我國規范的科技情報事業。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圖書館學在吸收和借鑒國外情報學學術思想的同時,也對其進行積極探索、研究,建立了我國的情報學基礎理論體系,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我國圖書情報事業組織與管理的研究真正納入研究軌道、形成一定的研究氣候始于1981年。1981年3月和8月,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委員會和中國科技情報學會分別在四川峨眉和江西廬山召開了學術研討會。這兩次會議使人們認識到:我們圖書情報事業的組織與管理應擺脫經驗的束縛,走上科學管理、圖書館學和情報學共同研究與開發的道路。
現代圖書情報技術是以計算機技術為主導,由縮微技術、通訊技術、聲像技術、光盤技術和聯機檢索等組成的高技術群。我國圖書情報技術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主要體現在圖書館自動化、計算機情報檢索、光盤技術等方面。
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對分類檢索語言的研究有了長足的發展,原因之一就是比較系統地引進了國外分類檢索語言的研究成果。我國從70年代起才真正開始進行主題檢索語言的研究、編制和推廣應用?!逗娇招g語詞表》、《國防科學技術主題詞典》、《漢語主題詞表》和《國防科學技術敘詞表》等一批綜合性和專業性詞表的編制,在很多方面都吸取了國外詞表的編制理論和技術。
圖書館交流學說認為圖書館是社會文化交流的實體,是信息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社會機構[8]。圖書館交流學說的傳遞過程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研究文化、知識交流的過程;第二個層次是研究圖書館知識、信息的交流過程。這是對圖書館交流的內部闡釋,也是圖書館學的精神本質。同時,我國圖書館學借鑒國外經驗,并與其開展合作的行為,也屬于跨文化交際行為的一種。在全球進行跨文化交際的環境下,總有弱勢文化與強勢文化的較量,一般來說,強勢文化會強行進入弱勢文化之中,并對弱勢文化有一定思想上的影響。例如,有人對圖書館學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論”提出質疑[9]。中國圖書館學界之所以能形成“西方中心論”,一方面是由于西方圖書館學研究水平較高,其圖書館工作和管理經驗豐富,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入侵。我們既要堅持在文化勢力平等的基礎上的對外交流與合作,又要用辯證的態度去接收西方的經驗與理論。
20世紀中國圖書館學的發展,甚至從圖書館學這個概念開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對國外圖書館學借鑒和學習的過程。例如,中蘇友好時期的中國圖書館學發展,幾乎就是對蘇聯的照抄、照搬,這種模式的根源并不是文化上的弱勢和不對等,而是政治制度的一致和人們思想的狹隘性。這種狹隘的小集體意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當時圖書館學翻譯事業和圖書館學的發展,當然也阻礙了當時各種學科的進步,我們當以此為鑒。在圖書館學翻譯事業和圖書館學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我國一定要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在文化的輸出與交流中,不卑不亢地學習和請教,同時也要發揚學術合作的精神,形成知識全球化的意識。科學研究水平有高低之分,但是人類的精神是平等的,政治制度和學術研究沒有必然關系。只有認清了這一點,我國才能在圖書館翻譯事業和圖書館學發展的過程中真正地堅持解放思想、堅持自由的學術精神,真正地引領圖書館學翻譯事業和圖書館學發展走向自由、多元化、可持續發展之路。
《晏子春秋·雜下之十》中“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10]。不同地區的學科發展及其對社會的責任如同“淮南之橘”與“淮北之枳”的區別,有著相似的道理。中國的圖書館學發展也不能簡單地模仿某一個國家的模式,不管該模式有多先進,其對“水土”環境的要求是不能忽視的。
中國的圖書館學傳統有其獨特的文化意蘊和呈現、陳述方式。近現代西方科學思想是以重視自然科學理論、技術實踐為主的,我國圖書館學與這種以自然科學標準作為衡量一切學科的標準的西方圖書館學有很大不同。通過對20世紀我國圖書館學研究中的“蘇聯中心論”及后來的“西方中心論”的反思,給予我們一個十分深刻和珍貴的啟示:立足本國、面向世界、超越傳統、創新領先是21世紀我國圖書館學的發展方向;立足本國國情、繼承民族傳統是建設中國特色的圖書館學體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要閉門造車,以消極的態度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我國圖書館學研究應該開放胸襟,面對學術研究中的困難和挑戰,博采眾長,實現自身的發展和創新,以獲得與外來文化抗衡的能力,真正形成自身的優勢和特色。立足本國國情的同時,也要面向世界,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這才是我國圖書館學科學的發展之路。
圖書館學翻譯事業產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在對外的學習與交流中,兩種及多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知識需要借助媒介進行傳遞。但是隨著版權保護力度的加大,版權問題成為圖書館學翻譯事業中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這對外文知識的獲取又提出了新的挑戰。翻譯是解決語言障礙的一個有效途徑,但是如果相關研究人員能夠提高外文水平,無障礙閱讀原著,這也是解決翻譯難題的一種良策。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下,科學發展也漸趨世界一體化,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不可能再局限于自己的國家內部,那無異于閉門造車,圖書館學翻譯事業和圖書館學的發展也必須認清楚世界發展的潮流,學科發展的世界化要求相關從業人員提高外語應用能力。而且在數字化時代下,圖書館員已經基本上實現了更新換代,當年的“博士后”陣營已然不復存在,各學科的本、碩、博專業人才加入到圖書館學研究的隊伍中,圖書館學翻譯事業和圖書館學研究逐步實現了科學化與世界化。從語言的普及度來講,英語是當前世界上流通最廣的語言,而我國教育中從不缺乏對英語的培訓與學習,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再到大學,英語都是必修課,對于學習了十幾年的課程,多數人具備基本的英語閱讀能力。因此,在工作中強調和堅持外文文獻的閱讀與推廣,能夠很好地提高研究者的原著閱讀能力,從而解決學習和工作中的外語難題。
我國圖書館界在圖書館學研究和翻譯事業中,要堅持自由的學術精神和開放的思想觀念,才能有效地避免受到社會形態的不利影響,才能真正使我國圖書館學翻譯事業和圖書館學與國際接軌;同時圖書館界要堅持文化平等的價值觀,堅持發展符合我國需求、真正服務我國情報文獻需求和知識需求的圖書館學體系,并提高相關研究人員的外文閱讀能力,這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積極促進我國圖書館學翻譯事業和圖書館學的長遠發展,為教育與文化的發展提供有效的文獻保障,真正實現我國圖書館學界與世界的交流、合作。
[1]程煥文.百年滄桑 世紀華章:20世紀中國圖書館事業回顧與展望:續[J].圖書館建設,2005(1):15-21.
[2]李鐘履.圖書館學書籍聯合目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8:6-57.
[3]新華書店總店.全國總書目:1945—1954[M].北京:新華書店總店,1955:869-1172.
[4]董秀芬.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論著目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213-232.
[5]《當代中國的圖書館事業》編輯部.建國以來全國圖書館學情報學書刊簡目[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2-60.
[6]李 剛.制度與范式:中國圖書館學的歷史考察:1909-2009[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140-153.
[7]宋安利.譯著對我國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的影響[J].中國圖書館學報,1996(3):18-26.
[8]趙成山.圖書館學交流說及其在中國的發展[J].中國圖書館學報,1995(6):25-31.
[9]鄭全太,李香艷.20世紀中國圖書館學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論”傾向評析[J].圖書館建設,2003(3):11-14.
[10]鄭 偉.中學語文掌故軼事[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