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 藝
口述影像服務(audio description或稱descriptive video service),簡稱口述影像,是一種通過口語敘述的方式,將視障者無法接收的影像信息轉換成語言,讓視障者能克服視覺障礙,協助他們克服生活、學習和就業環境中各種影像障礙的服務。簡單地說,口述影像就是把看見的說出來。
口述影像服務起源于美國,弗雷澤(Frazier)在1970年的碩士論文中提出了口述影像的概念,成為研究口述影像行為與藝術觀念的第一人[1]。如今,美國的視障人士口述影像服務已發展得比較成熟。在當地首映的電影中,六成多附有口述頻道,被制作成有口述頻道的DVD也有四成之多。Am erican Council of the Blind 自2009起推行一項名為“Audio Description Project”的計劃,通過培訓專業口述員,制定口述頻道的準則,加強教育和鼓勵相關的學術研究來提升美國口述影像服務的水平。
在我國,臺灣的視障口述影像服務始于淡江大學趙雅麗教授的口述影像服務研究,她將“口述影像服務”定義為“一種為視障者描述其無法收視之影像畫面,以協助其有效觀賞電影的語言工作”[2]。臺灣口述影像發展學會于2002年6月成立,是臺灣第一家開始研究并制作口述影像服務的機構[3]。香港盲人輔導會自2009年起開始向公眾積極推廣電影口述影像服務。2011年,香港盲人輔導會聯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創意香港合辦“香港電影口述影像發展計劃”,為口述影像服務人員提供學習及實習的機會[4]。中國內地口述影像服務的開展起源于北京紅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該中心于2003年7月在北京成立,致力于用聲音解說技術為視障人提供無障礙文化產品服務,倡導社會為視障人群提供融合性的支持環境。其品牌助殘項目之一的《心目影院》于2006年7月實現為視障人士講述電影項目的常規化;其“觸摸-指尖上的世界”項目的主要內容是讓視障人士觸摸實物模型,接觸平時罕有機會摸到的物品,感知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5]。
目前,國內外公共圖書館也相繼開展了口述影像服務。美國擁有豐富的口述影像資源,公共圖書館以口述影像借閱服務為主,如加利福尼亞州立圖書館的盲文和有聲圖書館(BTBL)提供DVD和VHS的口述影像的集合[6];曼徹斯特城市圖書館(Manchester City Library)網站還提供口述影像資源檢索,在檢索結果的主題下顯示適合視障人士使用的標識[7]。臺北州立圖書館的口述影像服務開展得比較成熟,建立了視障電子圖書館并提供服務。香港的視障文化服務主要集中在盲人輔導會,而公共圖書館在這方面涉及較少。國內公共圖書館的口述影像服務主要以無障礙電影為主,包括現場講述與制作無障礙電影。據不完全統計,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哈爾濱、重慶、黃石、武漢、長沙、常州、徐州、石家莊、太原在內的多個城市的公共圖書館開展了類似活動,如上海市殘疾人聯合會、上海圖書館、上海市電影評論協會三方在2009年共同成立了“無障礙電影工作室”為視障讀者播放無障礙電影專場。中國盲文圖書館自2011年新館建成后,在信息無障礙中心設立了口述影像館為視障觀眾講述電影。深圳圖書館在2009年成立了深圳視障公益影院,現已為視障人士講述電影55場。
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圖聯發布的《公共圖書館宣言》明確提出:“公共圖書館應不分年齡、種族、性別、宗教、國籍、語言或社會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服務。還必須向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利用其正常的服務和資料的用戶,提供特殊的服務和資料。”公共圖書館擔負著教育、情報、文化等多方面的職能,是思想文化陣地、社會教育機構和信息集散樞紐,其根本性質是社會的公益文化事業。因此,加強對視障群體的文化關懷,公共圖書館責無旁貸,而開展口述影像服務正是圖書館對視障群體文化關懷的重要體現之一。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當前全世界有4000萬~4500萬盲人,低視力(或弱視)等視力障礙者約1.4億人,這是個相當龐大的群體。視覺是人類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生活中大部分的信息來自于視覺獲取,少部分的信息來自于聽覺獲取,而由觸覺與其它感官器官獲取的信息所占的比重則更小。視障人士不能親眼審視世界萬物,無法直接感知影像的意義與圖形的美感,口述影像服務正是針對視障者的認知特質,通過語言描述讓視障者突破視力上的障礙。通過講述,視障人士了解到各種影像內容的含義,從而能更好地理解當下的文化,平等地享受社會生活,增強對社會的歸屬感。
口述影像服務人員直接承擔向視障人士傳達視覺信息的任務,他們表述的好壞影響視障人士對于視覺信息的接收。口述影像服務人員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為圖書館工作人員,二為志愿者。圖1為深圳圖書館口述影像服務人員分析圖,由圖1可見,志愿者在口述影像服務中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在深圳視障公益影院已講述的55場電影中,志愿者講了38場,占總比例的69%;圖書館員工講了12場,占22%;其它有3場,占9%。

圖1 深圳圖書館口述影像服務人員分析圖
口述影像服務人員在沒有口述影像服務經驗之前,公共圖書館相關負責人員必須對他們進行比較嚴格的培訓,通過學習教育、交流溝通、實踐模擬來提高他們的口述水平。口述影像服務人員必須反復揣摩需要口述的內容,制作腳本,試講,一遍遍地修改腳本,通過語言描述讓視障者突破視力障礙,了解各種影像內容的含義,讓他們在聽的過程中了解對空間、飛行、爆炸、景物、形態、表情的描述,從而加深對生活、聲音與視覺關系的認識。
3.2.1 影視節目口述影像服務
影視節目口述影像服務又分為以下兩種:一為現場講解影視節目,二為放映無障礙影視節目。上海圖書館以制作與播放無障礙電影為主。2009年,上海市殘疾人聯合會、上海圖書館、上海市電影評論協會三方共同成立了“無障礙電影工作室”,從2011年開始,每兩個月,在固定時間與固定地點,為視障讀者播放無障礙電影專場。深圳圖書館的影視節目口述影像服務主要以現場講解為主,并提供無障礙電影光盤的外借服務,現場講解采用固定場地講電影與視障公益影院走進社區的方式。表1為深圳圖書館固定場地講電影與視障公益影院下社區的對比。雖然服務場次遠遠少于固定場地講電影,但視障公益影院進社區的服務人次卻遠遠高于固定場地講電影。顯然,走進社區更加受到視障人士的歡迎,這與他們沒有時間和交通不便等因素有莫大的關系,這也啟發圖書館以后要加大走進社區的力度,多送電影到視障人士身邊。

表1 深圳圖書館視障公益影院活動方式對比
3.2.2 文化活動實景講述服務
這一方式目前在公共圖書館中應用較少,卻是未來口述影像服務的一大發展方向。深圳圖書館在2011年視障兒童夏令營活動中為來自全國各地的視障小朋友們講述了深圳著名景點——世界之窗。通過觸摸和感知實際景物,小朋友們對景物有了直接的感受,而陪同講述人員的講解又加深了他們對景區文化的了解,是一次反響良好的實景講述。中國盲文圖書館除了每周二放映口述電影外,還舉辦了“口述影像——走進經典”等一系列專題活動,舉辦無障礙電影首映活動及演員見面會活動。
自2009年9月至今,深圳視障公益影院已為視障人士帶來55場精彩的電影講述,服務人數達2127人次,活動曾被多家媒體報導,已成為深圳圖書館視障閱覽室的活動品牌,深受廣大視障朋友與業內人士的好評。中國盲文圖書館新館建成后的一年多時間里,已開展了近300場口述影像服務,建立了7支盲人文化志愿者服務隊,招募志愿者582人。這一系列活動能讓視障人士在聽的過程中欣賞影視作品,了解社會形態,從而加深對生活、聲音與視覺關系的認識,為其構建了參與主流文化的橋梁,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搭建了各界奉獻愛心、參與公益的公共平臺,保證了視障人士平等獲取信息的權利,為他們點燃了黑暗里的一盞燈。
近年來,雖然在全國各地涌現出了越來越多的實踐者,但我國的口述影像服務還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在國際交流、資源共享、技術標準等方面尚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筆者主要從實踐的角度對公共圖書館口述影像服務進行了以下幾點思考。
現代社會已經進入全媒體時代,全媒體是指綜合運用各種表現形式,如文、圖、聲、光、電等,來全方位、立體化展示傳播內容,同時通過文字、聲像、互聯網絡、無線通信等傳播手段來傳輸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全媒體時代的特點之一就是基于網絡,因特網已經成為圖書館信息資源存取、組織、檢索、存儲和傳遞的主要平臺,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為圖書館信息資源和服務的傳遞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時,由于口述影像服務分布與覆蓋的不均衡性(包括地區分布的不平衡與城鄉分布的不均衡)與視障人士自身的特殊性,能夠參與現場聽影像的視障人士僅為很小一部分,固定場地與走進社區人次的強烈對比很明顯地說明了這一點。口述影像服務人員準備一場講解需要耗費很多時間和精力,為了讓精心準備的口述影像與更多的視障人士共享,將口述影像數字化,構建其數字資源庫的需求也提上日程。不少公共圖書館也已著手這項工作:中國盲文數字圖書館已經建立網站,網站包括口述影像專區,提供口述影像在線服務;深圳圖書館也對每次講電影進行現場錄音,經后期整理后再放到網上供視障人士在線收看與下載。當然,各公共圖書館在組建自有口述影像數據庫時,應加強資源的共享,避免重復建設。
目前各公共圖書館的口述影像服務主要以影視節目口述影像尤其是以講電影為主,從長遠發展來看,口述影像服務與應用的范圍不應僅局限于此,應從對電視、電影、博物館展覽、自然景觀的口語描述發展到插圖的文字解說,及對任何視覺屬性的傳播媒介信息的口語轉述等。因此這需要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如博物館、美術館等參與進來,最好在講解中為視障人士提供更多可以觸摸的模型。目前深圳圖書館正在與博物館接洽,希望能夠從走進博物館開始,陸續與美術館、科學館等開展一系列的實地文化講解活動,多層面地豐富視障人士的文化生活,以幫助他們更加真實地了解客觀世界。
視障人士利用圖書館常需要一對一的服務,而圖書館的視障服務專職人員比較少,一般為2-3位,所以口述影像服務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支持。深圳視障公益影院是由深圳圖書館與深圳市殘聯合作共同成立,在長時間的活動中,兩方通力合作,資源互補,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上海的無障礙電影項目在2011年獲得國家出版基金的重點資助,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十二五”重大音像出版骨干工程項目;中國盲文圖書館的“口述影像文化助盲”公益行動也是由廣電總局所屬中國電影科研所、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電影頻道節目中心與電影數字節目中心聯合啟動。這些都為口述影像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動能,在資金和政策上有了保障。如今,除了政府機構外,在全社會乃至全球關注弱勢群體的民間組織與機構也越來越多,如全球第一家關注盲人的TEDx組織在2013年7月20日成功舉辦了首場“以聽得見(Listen To See)”分享會。因此,要注重與更多社會機構組織合作,舉全社會之力,為視障人士帶來更多的文化饕餮盛宴。
口述影像服務隸屬文化服務范疇,而目前口述影像服務人員志愿者隊伍不夠穩定,專業性有所欠缺。文化志愿者是指那些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識或文化、藝術及體育等技能自愿為他人和社會提供不以物質報酬為目的文化服務的人。與其它志愿者不同的是,文化志愿者的文化身份以及文化專業背景更加突出,他們本身要具備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素養,向他人提供相關文化志愿服務是文化志愿者的重要表現[8]。以筆者所在的深圳圖書館為例,面向社會招募的志愿者很多,但真正擔任主講人的僅有39名。其中,27名來自集體,深圳市義工聯、暨南大學深圳旅游學院和信息無障礙研究會等單位的集體志愿者比較固定,他們形成了志愿者隊伍的中堅力量;12人來自于個人,個人志愿者比較零散也較難管理。今后,口述影像服務從影視節目逐漸向更多的實景講述拓展,內容日益豐富,對志愿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打造專業的文化志愿者服務隊伍,以更好的口述影像服務,讓更多的視障人士感受影像的魅力,讓他們更快地建立起文化情境中各類視覺訊息的認識與融入,提升其精神文化空間。
[1] Joel Snyder. Audio description The visual made verbal[EB/OL].[ 2013-07-01]. http://www.audiodescribe.com/links/AD-The% 20Visual% 20Made% 20Verbal.pdf.
[2] 趙雅麗.言語世界中的流動光影———口述影像的理念架構[M].臺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23.
[3] 口述影像發展學會[EB/OL].[2013-07-05].http://www.dvs.org.tw/.
[4] 創意香港[EB/OL].[2013-07-05].http://www.createhk.gov.hk/sc/home.htm.
[5] 紅丹丹文化交流中心[EB/OL].[2013-07-05]. http://www.hongdandan.org/.
[6] 加州州立圖書館[EB/OL].[2013-08-03]. http:// www.library.ca.gov/services/btbl-dvd/descriptivevideos.html.
[7] 曼徹斯特城市圖書館[EB/OL].[2013-08-03]. http://findit.gmilcs.org/polaris/default.aspx?ctx=17.1033.0.0.2.
[8] 高和榮. 文化志愿者隊伍的建設與完善———基于廈門的研究[J]. 湖湘論壇,2012 (6):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