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波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農業科技培訓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日漸突出,在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農業科技培訓發揮作重大的作用。農業科技培訓,是科教興農支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的重要途徑,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促進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的重要手段和組織保證,是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民收入的必經之路。為此提高農民科技培訓的效果,成都市青白江區農廣校積極探索農民培訓方式,并取得較好的效果。
1.整合資源,實現項目實施與農民培訓的有效結合加強農民教育培訓與各農業項目實施相結合,解決資金短缺、培訓對象難找、培訓人員難組織等問題,既推進了農業項目的實施,又提高了農民的素質,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如:把綠證培訓與沼氣國債項目相結合,開展農村能源專業綠證培訓,推動了沼氣項目的實施,提高了沼氣用戶安全使用沼氣知識、提高了沼渣沼液的綜合利用;把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新型農民培訓與伏季水果帶建設相結合開設果樹專業,促進了果樹產業的發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與糧油豐產示范工程相結合開設糧油專業,促進了優質水稻、小麥、玉米的生產。
2.借智借力,實現智力資源與農民培訓的有效結合近年來,我區成功引進了四川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四川建筑職業學院,興辦了成都職業技術學院青白江分院,集聚了較為豐富的教育資源、科研力量,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現代農業集聚,依托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教師、專家力量,持之以恒地面向農村,分類開展農村勞動力創業培訓、技能培訓、訂單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宣傳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通過與平頂山市韭黃研究所的合作,成功打造了龍王貢韭生產基地;通過與成都農職院的長期合作,成功打造了福洪優質杏基地;依托中國農科院、省農科院、市農林科學院等科研院校的技術支撐,玉米科聯制種、城廂食用菌生產等基地逐步發展壯大。我區農業對科技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科技對農業增加值提高、農民增收的貢獻越來越大。
3.注重創新,實現教學方法與教學效果的有效結合農民教育培訓對象特殊,面臨學員年齡懸殊大、文化程度參差不齊、社會閱歷千差萬別,這給培訓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中,我校教師根據不同學員特點合理使用用教學方法,將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綜合考慮,盡可能滿足各類學員的學習要求,以提高教學效果。主要教學方法包括:一是趣味教學法。教師講課新奇有趣,“以新引人”,將“理論”巧妙地“摻入”趣味性強的知識里講述給學員。教師講得有趣,學員聽得輕松。二是演示教學法。成人接受新知識速度較慢,分析理解能力較強,采用演示教學法,將理論知識感性化,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可以利用幻燈教學、實物演示等方式進行,使理論教學變得直觀、形象,以利于提高教學質量。三是對比、解剖和歸納演繹法。講解專業術語和概念性問題時,針對成人記憶力弱的特點,先板書概念,再分析解剖,聯系已學知識和實際來講,使學員對概念理解正確,在理解上熟記。四是互動教學法。這是一種最適合成人教育的方法,是一種師生平等交流,最有利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方式。具體可以采用“邊講邊互動”、“先講后互動”或“先互動后講解”的方式進行。“邊講邊互動”適合于操作性比較強的課程。如:計算機課和實用技術培訓課。“先講后互動”適合于理論性比較強的學科,很多學歷教育的基礎課都可采用此方法。“先互動后講解”主要適合于富有挑戰性、爭論性和疑難性的問題,由學員先討論、爭論,然后由老師歸納。總之互動式教學法能充分發揮學員的能動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習效果。
1.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機具得以推廣應用近五年,青白江區農廣校圍繞當地主導產業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30.5萬人次,推廣優質水果、優質水稻、食用菌、蔬菜、養殖等農業新技術46項、新品種107個;推廣使用先進適用的插秧機、輕小型移動噴灌機、微耕機、機動噴霧器等農業新機具15種。促進了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機具的推廣應用。形成了以福洪杏、清泉有機梨、人和油桃為特色的伏季水果產業帶,優質水果生產能力已達6.4萬噸,年產值達3.84億元;食用菌總產量2.1萬噸,年產值達2億元;生豬出欄35萬頭,肉類總產量1.55萬噸,禽蛋產量5100t,畜牧業年產值達4.1億元。
2.農業產業結構有序調整五年來,通過開展以優質水果、食用菌、特色蔬菜、生豬養殖等技術培訓,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帶動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現青白江區已形成了伏季水果基地8萬畝、食用菌標準化基地1.02萬畝、韭黃標準化種植基地0.5萬畝、優質大頭菜生產基地1.2萬畝、優質二荊條海椒生產基地1萬畝;生豬存欄5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36個,出欄生豬2.96萬頭。
3.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傳統的單家獨院種植或養殖已根本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也難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品牌和產業優勢。區農廣校加強與區內專合組織聯系,開展培訓需求調查,為專合組織或種養植大戶量身定制培訓計劃,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例如:區農廣校每年與成都奇源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通過對合作社養豬戶開展以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為主的養殖技術培訓,使進入合作社的專業農民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六統一”(統一購仔豬、統一購飼料、統一喂料、統一防病、統一配種、統一銷售),合作社社員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與福洪杏花村凱特杏產業協會合作,定期派技術教師進行現場指導,每年該協會的1000多畝凱特杏收入500萬元。現協會會員已增至130人,發展凱特杏4000畝,年收入達3200萬元。截止2012年底,全區累計培育區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2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龍頭企業18家。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31家,其中省級示范專合組織3個,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6個,市級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17個,市級龍頭合作社2個。
通過三種結合,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充分發揮農廣校從中央到農村基層的辦學體系的優勢,整合財力、人力、智力等有效資源,為農村培養了一大批農村實用人才,提高了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了農民收入的提高,有效地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2012年,全區農業增加值13.0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5%,農民人均純收入10612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