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學淵,羅剛,霍加慶,王彬,張勇,裴云婧
(四川省地礦局四○五地質隊,四川 都江堰 611830)
分水嶺銅金礦位于東昆侖西段祁漫塔格山中東部的雪山峰一帶,由于地處高寒山區,自然環境及交通條件極差,地質工作程度較低。2012年,分水嶺銅金礦地質勘查項目組采用地質草測、物探地面高精度磁測、1∶1萬土壤測量、1∶1萬土壤地化剖面測量、1∶2千地化巖石剖面測量、槽探及取樣測試分析等手段,在工作區內圈出銅礦化帶4個,金礦化帶1個。

青海省格爾木市分水嶺北西銅金礦地質平面圖
分水嶺銅金礦地處秦祁昆(東昆侖—祁連—北秦嶺)晚加里東造山系(Ⅰ)東昆侖造山帶(Ⅰ2)雪山峰-布爾漢布達造山亞帶(Ⅰ26),成礦區帶屬雪山峰—布爾漢布達華力西—印支期鈷、金、銅、玉石(稀有、稀土)成礦帶(Ⅲ13)。華力西—印支期是該帶比較重要的成礦期,礦化普遍,以金、多金屬為主,但規模不大,多屬礦點、礦化點。成礦與造山期中酸性侵入巖關系密切,礦床類型為接觸交代型、熱液型及石英脈—構造蝕變巖型(金礦),此類礦床構成了與花崗巖類有關的金、銅、鉛鋅、鐵、稀土成礦系列。較重要的礦床(點)有開荒北金礦床、小干溝金礦床、納赤臺銅礦點等。區內主構造線以北西或北西西向為主,與區域構造線一致。礦區范圍出露地層除第四系(Q)外,主要為奧陶紀納赤臺群的千枚巖組(O3nca)和砂巖組(O3ncb),局部地段發育劈理、節理,另有少量第三紀中新世雅西措組(E3y)地層零星分布。區內巖漿活動強烈,華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巖多呈巖株狀侵入納赤臺群地層中,礦化蝕變發育;花崗偉晶脈巖、石英脈巖的廣泛侵入,脈中及脈側往往出現銅金礦化。區內主要為區域、動力變質作用。納赤臺群為一套韻律發育的變質砂巖、板巖夾礫巖,具類復理石建造。圍巖蝕變主要有:褐鐵礦化、黃銅礦化、孔雀石化、絹云母化、綠簾石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等。
分水嶺銅金礦產于奧陶系納赤臺群千枚巖組地層中,巖石以淺灰色、灰色、深灰色綠泥石絹云母千枚巖、絹云母千枚巖為主,夾變質中細粒—細粒巖屑長石砂巖及長石巖屑(雜)砂巖、不等粒長石巖屑砂巖、少量含礫粗砂巖、細礫巖、泥質板巖、方解鈉長石千枚巖。巖石普遍具低綠片巖相區域變質,部分具角巖化變質。Au、Cu在角巖(角巖化石英砂巖)、千枚巖及板巖中明顯富集,野外已多處發現Au、Cu的礦化線索。區內出露的其余地層中尚未發現有銅金礦分布。
分水嶺銅金礦地處昆中斷裂與昆南斷裂之間,區內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受區域斷裂構造的影響,區內以北西、北西西向展布的斷裂構造發育。目前發現的礦化帶及礦化點均位于斷裂構造帶或旁側,展布方向與斷裂構造一致,經初步分析認為:區內北西、北西西向斷裂構造為區內控礦構造。
區內巖漿巖主要為華力西期侵入巖及脈巖,侵入巖多分布在北部,脈巖較為分散。區內未見噴出巖。侵入巖以花崗巖、花崗閃長巖為主,脈巖為石英脈巖和花崗偉晶脈巖。Au、Cu礦化與華力西期侵入巖密切相關,已發現礦化帶的礦化強弱與華力西期侵入巖在距離及規模上存在正相關(近強遠弱,侵入體規模大則礦化強,反之則弱)。從礦化特征及空間位置分析,華力西期侵入巖可能是Au、Cu元素的成礦物質來源或遷移富集的動力源泉。
在區域應力為主的低級區域地質作用過程中,巖石受到明顯改造,片理、千枚理構造發育,具變余結構、顯微鱗片變晶結構、鱗片粒狀變晶結構。巖石類型主要有絹云母化千枚狀石英砂巖、變質中粒長石巖屑砂巖、粉砂質板巖、變質砂礫巖等。主要圍巖蝕變有:褐鐵礦化、黃銅礦化、孔雀石化、絹云母化、綠簾石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等。
2.5.1 礦化帶特征
Cu-Ⅰ銅礦化帶: 位于研究區南西,呈北西西(300°方向)向條帶狀展布,長約1 800m,寬約450m,產狀210°∠78°。礦化帶巖性主要為石英砂巖,其間見有寬10~35cm石英脈侵入其中,脈中及脈側見有零星的孔雀石附著于巖石裂隙面,局部見銅藍呈薄膜狀、稀疏浸染狀產出,偶見黃銅礦呈小團塊狀散布于輕度蝕變(局部發育板理)的石英砂巖中。根據撿塊樣6件,化探巖石樣385件分析結果:Cu≥0.1%為158件,Cu≥0.5%為22件,最高Cu品位為1.7%;Au≥0.1g/t為8件,最高0.669g/t、最低0.119g/t。
地球化學巖石測量圈出以銅元素為主的Cu、Pb、Zn異常6個,各元素具較好相關性。Cu最高含量可達16 670×10-6,Pb最高含量可達2 577×10-6,Zn最高含量可達1 463×10-6,其中Cu、Pb、Zn在Ⅲ-Ⅲ'巖石剖面上異常強度最強,為多點異常,且套合性較好。其它元素局部見異常,如Au大多為單點異常,面積較小,但局部見較好峰值,峰值可達669×10-9。物探磁測工作在該礦化帶圈定的異常M1,工區范圍內未封閉。面積約 0.38km2。異常長軸方向為北西南東向,正極值約 150nT左右,負極值在-150nT左右。結合地質特征推測磁性體主要存在于地表至地表以下50m深度,推斷為孔雀石化石英砂巖所致。
Cu-II銅礦化帶:位于礦區南東部,礦化帶呈北北西(345°方向)向條帶狀展布,長約 700m,寬約50m,產狀35°∠55°,與地層斜交。礦化帶巖性為石英砂巖及含礫砂巖(產狀為220°∠57°),巖石中見一寬50~80cm石英脈侵入,脈中及脈側見有不連續的孔雀石附著于巖石裂隙面,局部見銅藍呈薄膜狀、稀疏浸染狀產出,局部巖石具角巖化蝕變。在地表取撿塊樣4件分析結果:銅品位均大于0.1%,最高品位為1.95%;最低0.12%,平均品位0.62%。
物探磁測在該礦化帶圈定異常M4,面積有0.32km2,北北西向展布,正極值有150nT左右,負極值在-150nT。磁性體主要存在于地表至地表以下50~100m深度,推斷為孔雀石化石英砂巖引起。
Cu-III銅礦化帶:位于礦區南東部,呈北西西(285°方向)向條帶狀展布,長約650m,寬約100m,產狀195°∠81°,與地層產狀總體一致。該帶見有數條石英細脈侵入于石英砂巖中,局部石英細脈呈網脈狀穿插其間,脈中及外接觸帶有零星的孔雀石、銅藍呈薄膜狀、稀疏浸染狀產出。在地表取樣 2件分析結果:銅品位分別為0.233 9%、0.320 1%,金品位較低,分別為0.001 1g/t、0.001 8g/t。
化探土壤測量在本礦化帶圈出以銅為主的綜合異常1處,編號為Ap8。主成礦元素Cu,峰值為421×10-6,均值144.7×10-6,襯度2.07,具3級濃度分帶,有三個較明顯的濃集中心,強度高,規模大。組合元素為Au、Ag、As、Pb、Zn、Sb,主成礦元素Cu與Pb、Ag等伴生元素高度套合。伴生指示元素Pb,峰值157×10-6,具2級濃度分帶,規模大;Ag峰值0.51×10-6,具2級濃度分帶,規模大。其它伴生元素Au、As、Zn強度低,規模小。異常區內地質點D662、D665、D667見較好孔雀石化,推斷主成礦元素Cu為礦致異常。物探磁測顯示礦化帶區域在正常場附近波動,無明顯磁異常,其原因可能為物性差異較小的緣故。
Cu-IV銅礦化帶:位于礦區南東部,呈北西西(310°方向)向展布,長約450m,寬約120m,呈囊狀,向南東延伸出圖,產狀不明。該礦化帶發育于花崗閃長巖與千枚巖的內接觸帶,帶內的花崗閃長巖中見有零星的孔雀石、銅藍呈薄膜狀、稀疏浸染狀(局部為稠密浸染狀)產出。地表礦化連續性、均勻程度較差。在地表取樣2件分析:銅品位分別為0.084%、0.44%,金品位較低,分別為0.003g/t、0.06g/t。
Au-I金礦化帶:位于預查區北西部,該異常帶出露灰至黑灰色條帶狀砂質板巖,地表見零星的孔雀石附著于巖石裂隙面,并有大量的硫化物生成,肉眼未見到金產出。沿地表孔雀石的分布追索后發現,礦化帶長大致在300m左右,寬20~30m,以北西西向(300°方向)的透鏡狀產出于砂質板巖中。礦化帶產狀與砂質板巖產狀總體一致,約55°∠33°,礦化帶兩側有花崗偉晶巖侵入于砂質板巖或千枚巖中,脈體中未見到礦化現象。
磁測在該礦化帶圈出了磁異常M2,面積0.74km2,異常無明顯的長軸方向,呈橢圓狀。正極值有150nT左右,負極值在-100nT。磁性體主要存在于地表至地表以下50m深度。推斷異常由礦化的砂質板巖引起。本次地表取撿塊樣1件,金品位達到2.7g/t。
2.5.2 礦化點特征
Cu-脈1銅礦化點:位于礦區北西部、Au-I金礦化帶南西側,由TC02揭露。礦化點見一寬4m、長350m左右的石英脈侵入于千枚巖中,脈體產狀為70°∠46°。脈中及外接觸帶3~5m范圍有孔雀石附著于巖石裂隙面。探槽刻槽樣測試結果有兩件樣品達到礦化標準,品位分別為0.34%、0.13%,金含量較低。
Cu-脈2銅礦化點:位于礦區中部,見一寬2m,長100m左右的石英脈侵入于奧陶紀石英砂巖中,脈體近南北向展布,傾角近似直立,圍巖產狀為211°∠55°。石英脈中見有孔雀石、銅藍、黃鐵礦產出。黃鐵礦呈半自形星散狀分布于石英脈中。孔雀石、銅藍呈土狀、薄膜狀及稀疏浸染狀產出,未見原生銅礦物。地表撿塊樣的銅品位達到0.58%,金較低(0.0049 g/t)。
Cu-脈3銅礦化點:位于預查區南東部,寬35~50cm,長200m左右、近東西向展布的石英脈侵入于奧陶紀納赤臺群石英砂巖中,脈中及脈側1m范圍有銅藍和少量孔雀石沿巖石裂隙面產出。地表撿塊樣的銅品位為0.14%,金較低(0.0019 g/t)。該礦化點位置對應化探Ap7號異常。
分水嶺銅金礦區范圍出露地層主要為奧陶紀納赤臺群,從巖性組合特征表明本區奧陶紀納赤臺群地層屬強烈動蕩環境下的淺海或較深淺海沉積,近源濁流沉積占有重要地位,局部尚伴有輕微的海底中、基性火山噴發;區內華力西期巖漿活動較強,礦化蝕變發育。奧陶系納赤臺群地層是區內主要的含礦地層,Au、Cu在角巖(角巖化石英砂巖)中明顯富集,野外已多處發現礦化線索。
已發現的礦化帶及礦化點多位于斷裂構造帶或旁側,均與巖漿侵入有關(石英脈、偉晶巖脈、花崗巖等),礦化強弱及范圍與脈體的規模和距脈體的距離呈正相關。
綜上所述,區內華力西期侵入體帶來了充足的成礦物質,廣泛發育的斷裂構造為為成礦提供了礦質運移通道,奧陶紀納赤臺群地層具備了容礦空間。經初步分析認為:礦床成因主要是侵入體帶來的含礦物質沿斷裂通道運移并富集于奧陶紀納赤臺群地層中,經熱接觸變質作用和表生風化淋濾形成孔雀石化、褐鐵礦化,屬構造熱液型銅、金礦。
分水嶺地區由于地處昆侖山高寒山區,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礦產工作程度相對較低,對礦床成礦特點、成礦規律及找礦遠景的研究甚少。從成礦地質條件及物、化探異常顯示的礦化信息來看,本區銅金礦礦化范圍廣,但較為分散,難以聚集成大規模工業礦床的成礦特點。盡管如此,區內仍有一定遠景的小規模銅金礦成礦區段,最有潛力的是上述的幾個礦化帶(點)。通過進一步工作,有望在區內尋找到小至中型的銅金礦床。
下步找礦工作中,充分利用2012年工作成果,以2012年圈定的5個物探磁異常(M1、M2、M3、M4、M5)、5個化探異常(AP5、AP6、AP7、AP8、AP9)為基礎,以已知4個銅礦化帶、1個金礦化帶和3個銅礦化點為依托,利用地質草測、地球化學巖石測量、地表槽探工程等手段,進行重點突破, 主攻構造熱液型和熱接觸變質型的銅、銅金(兼顧鉛、鋅)多金屬礦。
由于區內工作程度低,在找礦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已知的成礦信息,總結以往工作的得失,深化成礦規律的認識,運用合理有效的找礦方法,開展找礦和評價。需要強調的是,區內因華力西期中酸性巖漿的侵入,致使奧陶紀納赤臺群(ON)地層發生變質作用,變質地層中目前已發現金礦化線索,工作中應注意研究熱接觸變質金礦形成的可能性,以拓展新的找礦空間。
[1] 羅剛, 等. 青海省格爾木市分水嶺北西銅金礦預查2012年度地質勘查工作報告[R]. 201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