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杰
(四川省煤田地質局一三七隊,四川 達州 635006)
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與人類的生存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存在重大的影響。而四川省在經歷汶川“5.12”和蘆山“4.20”地震后,地質災害高發、易發地區,受地震影響及極端氣候影響,地質環境越來越惡劣,國家對地質環境的改善投入力度持續加大。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結合我國三農惠民政策的實施,新農村建設、土地整理項目、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小流域綜合治理等項目均在積極開展,地質環境在人民的生存環境方面已是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小流域地質災害的綜合防治對新農村建設、對土地有效利用、對小流域水土保持等人居環境和自然環境的綜合改善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改善民生、穩定社會、促進發展及災后重建、提升地質災害防治整體能力和水平都有著特殊的意義,對小流域地質災害綜合防治的可行性研究是非常有意義且有價值的工作,是小流域地質災害總體實施方案編制及實施過程的基本依據。
從項目概況著手,研究小流域位置、范圍、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地震、降雨等。研究地形地貌、地層巖性等是研究地質災害發生的先決條件,研究降雨、地震等是研究地質災害發展的激發因素。
研究小流域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居生活環境,研究基礎設施落后,人均收入低的現狀原因,研究地質災害對居住環境的直接威脅,明確地質災害給廣大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重大損失,是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
研究小流域人類工程活動。研究人類工程活動的強烈程度,以及對地質災害直接誘發或加劇的影響程度。
研究地質災害發育現狀,研究地質災害發育的種類、規模、穩定性及發展趨勢、威脅對象及財產、災情史及險情分級,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分級。
思經河小流域內共發育地質災害隱患點23處,有大型1處,中型5處,小型17處,主要威脅分散農戶、聚居點、主河道、工礦企業、道路、水渠及耕地等,共威脅住戶138戶815人,威脅財產約4650萬元。按危害程度等級劃分,其中危害程度為大型7處,中型10處,小型6處,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為大3處,中等18處,小2處。
1)項目實施是災后重建服務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
地質災害在余震、降雨等作用下頻繁發生,地質災害的發生破壞天全縣的生態環境,同時影響天全縣災后恢復重建及安置點建設工作,災害的發生威脅的住戶及地震后的危房戶的搬遷往什么地方搬,搬遷后安不安全等問題,這些問題困撓著恢復重建工作。小流域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工作的開展,可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并有效地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使破壞的生態得到有效恢復。
2)改善當地居民的生存現狀,保護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思經河小流域23處地質災害點主要威脅分散農戶、聚居點、耕地及道路水渠等。地質災害威脅住戶138戶815人,財產約4650萬元,小流域地質災害綜合治理項目實施,能夠有效預防和基本消除各小流域內存在的各種地質災害隱患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的威脅,保障小流域及周邊重要工程設施和基礎設施安全。
3)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建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小流域地質災害綜合治理項目實施后,安全隱患的消除,對于吸引投資,改善就業環境,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1)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地質災害綜合治理;
2)每個小流域地質災害綜合治理措施都在小流域實施方案的綜合調查評價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來考慮小流域內地質災害的綜合治理措施;
3)在小流域內采取監測預警工程措施,最大程度地減少突發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把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作為監測預警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4)采取避讓搬遷措施,使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居民徹底遠離地質災害,改善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達到安居樂業的目的;
5)采取抗滑樁、擋土墻、主動(被動)防護網、攔擋壩、疏排水工程及生物植被工程等排危除險或工程治理措施,以加固、穩定變形的地質災害(滑坡和不穩定斜坡),調整、控制地質災害的致災作用,從而制止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達到保護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生命財產的目的。
6)小流域內有多處地質災害。在極端降雨條件下及地震災害下,威脅小流域內現有地質災害處的住戶以及溝道兩側居住于地勢較低的住戶的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地質災害威脅的住戶情況,各小流域避險場所擬建設Ⅲ級場地型應急避難場所。
7)受地質災害威脅,處于危險性中等區的集中安置點,采取整治地質環境,建設集中安置點的逃生通道等為其工程方案。
遠離搬遷農戶土地集中安置點,采取建設集中安置點農戶的生產生活道路,方便集中安置點農戶的生產。集中安置點房屋、道路及其它一些附屬工程建設會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采取生態環境恢復建設以改善集中安置點的生存環境。集中安置點生活用水水源的解決,是安居工程的前提,因此在集中安置區應進行水源地建設及水源地保護工程。
思經河小流域綜合防治工程總布置在詳細調查評估的基礎上,采取地質災害綜合防治排危除險、重大治理、搬遷避讓、監測預警“四大體系”,首先恢復重建小流域地質災害監測體系和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對小流域內23處地質災害點均落實以群測群防為主的監測措施。安排小流域內影響較大的,難于搬遷的7處地質災害點以工程治理措施為主的防治工程,4處以應急排危為主的地質災害防治工程,3處以搬遷避讓為主的地質災害防治工程。
建立應急避險場所,為解決極端氣候條件下思經河小流域發生流域災害后的受災人群的應急避險。
思經鄉小流域集中安置點受其南部小泥石流溝的威脅,采取整治安置場址建設周邊地質環境措施,建設集中安置點的逃生通道等為集中安置點工程方案。
2.2.1 總體方案
天全縣思經鄉思經河小流域內現狀有23處地質災害,在極端降雨條件下及地震自然災害下,威脅小流域內住戶的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各小流域的地質災害威脅的情況,小流域避險場所擬建設Ⅲ級場地型應急避難場所8處(其中新建1處、利用和改善原有場所7處)。
2.2.2 應急避險場所的管理維護
地質災害應急避險場所投入使用后,應對其設施進行必要的檢修、維護、保持場所功能的常態化,為再次提供應急避險服務發揮效益。應急避險場所日常維護所需費用應納入天全縣財政年度預算計劃。
以不改變專項資金使用途徑為原則,輔助采取與地質災害防治相關的必要配套工程,以拓展災區生存發展空間、改善受災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天全縣思經鄉思經河小流域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工程中的輔助配套工程主要是結合中小型地質災害與重大地質災害的治理工程開展,主要以拓展災區生存發展空間、改善受災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的防護堤工程為主。
1)在經濟分析對比的基礎上,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和危害性評估,分別采用工程治理、簡易排危除險、避讓搬遷、群測群防等方案進行防治。
2)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第一,預防為主,防治結全,因地制宜、技術可行、注重生態、綜合防治。
3)對于地質災害發生概率略小,危險性較小的地質災害采取群測群防、監測預警的工作措施,對地質災害發生概率大,在實施搬遷和治理工作前也應采取群測群防的監測預警的工作。
4)對地質災害發生概率較大,風險性大,但威脅的人員和財產不多,受威脅的居民愿意搬遷的地質災害點,采取搬遷措施。
5)地質災害的發生概率大,威脅急迫,但治理工程量不大,治理費用小于50萬元的地質災害,實施應急排危除險,盡快減輕地質災害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威脅。
6)對于搬遷避讓安置困難、經費需求大、治理范圍大、實施工程量大、風險性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采取工程、生物和生態技術措施進行綜合工程治理,并按地質災害勘察、防治工程設計、工程施工的基本程序組織實施。

表1 天全縣思經河小流域綜合防治費用投資預(估)算統計表
工程實施對環境會有一定影響,應從工程構筑物對土地資源的影響、施工廢水對水質的影響、廢氣、粉塵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對聲環境的影響等方面進行評價。同時,天全縣思經河小流域地質災害的綜合防治可為天全縣小流域地區的開發提供良好環境,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
工作項目實施程序是:編制小流域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可行性研究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方案審批→根據省廳實施指導意見,編制各小流域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實施方案(小流域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實施方案審查批準)→調查確定小流域綜合整治工程內容→確定各各災害隱患點防治措施→排危除險地質災害點的治理設計→重大地質災害點勘查治理工程中勘查、可研、施工圖設計(審查)→進行治理工程招標→實施工程治理→工程實施和驗收→治理工程的后期維護。
天全縣思經河小流域綜合防治費用由小流域綜合防治費用與天全縣小流域綜合可行性研究費組成,小流域的費用由各分項工程費用構成(表1)。
思經河小流域綜合防治工程中,投入6520.01萬元進行地質災害監測、避險搬遷、工程治理、應急排危等綜合防治工程,共計保護258戶1115人和14650萬元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保護公路、村道、河道,并進行了生態環境保護,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顯著。
思經河小流域綜合防治投入6520.01萬元,資金來源于天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規劃經費,其資金上是有保證的,因此天全縣小流域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在經濟上是可行的。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系統的民生工程,要切實做好這項工作,需要多方能動協調,需要加強組織和管理工作:
1)組織管理方法:地質災害穩定關系到地質災害發育處的被威脅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特別是中小型地質災害與重大地質災害的安全穩定關系到民生生活。中小型地質災害與重大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后是否安全的關鍵是對地質災害的勘查設計是否合理,地質災害的勘查設計的勘查、治理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及施工圖設計是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因此建議天全縣委托專業地質勘查單位進行地質災害的勘查設計,勘查、治理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及施工圖設計,以確保地質災害治理的效果。
2)加強管理:加強天全縣小流域地質災害綜合治理項目實施進程中的投資、質量、進度計劃、業主監管、工程監理、工程驗收等工作的實施管理,注重對可能發生的不利條件及變化因素的預測與防范對策,以保證項目按期完成。
3)加強環境保護:天全縣小流域地質災害綜合治理項目實施過程中,施工機械和棄渣堆放占用土地,施工機械噪聲,揚塵對環境有污染,人員生活垃圾與生活廢水對環境有影響,因此應規范施工,盡量減輕天全縣小流域地質災害綜合治理項目實施對環境的影響。
4)經費動態調整:地質災害都是在一定的動力誘發(破壞)下發生的。誘發動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為的。自然地質災害發生的地點、規模和頻度,受自然地質條件控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為地質災害受人類工程開發活動制約,常隨社會經濟發展而日益增多。不管是人為的還是自然的,地質災害發生都不是不變的,都有增加的趨勢。還有就目前排查出的地質災害隨著工作程度的深入(勘查、可研、初設與施工圖設計),其治理工程設計在不斷的改進,至施工圖設計時,治理工程會既經濟又合理。因此,鑒于地質災害可行性研究的工作程度,其經費安排與最終的使用經費不完全一致,經費應根據天全縣地質災害的發生情況與工作程度進行動態調整。
[1].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江河流域規范編制規范(SL201-1997),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7
[2].王士革《山地災害演化特征和預測預報探討》,中國減災,2006.
[3].盛海洋,王付全著《我國的山地災害及其防治》,水土保持研究,2007。
[4].鄧紹輝著《建國以來四川山地災害的特點及防治對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