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兵
(四川省煤田地質局137隊,四川 達州 635006)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及自然因素的影響,地質災害呈逐年加重趨勢。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作為一種強大的外營力,破壞地表生態結構,越來越劇烈地激發了各種不同的地質災害[1]。某機電市場位于達縣楊柳工業配套園區,占地220畝,總投資8億元。工程建設時,在西北面進行削坡,形成了最高達42m的高切坡。2012年6月,達縣出現了18天降水天氣,6月24日至7月1日持續8天陣雨,7月3日開始陣雨轉大到暴雨,7月4日持續大到暴雨,導致該邊坡中段發生淺表性坍塌。7月12日晚再次于前緣產生大面積坍塌,在中后部天然氣管道走廊內側及滑坡前緣涌現地下水,并造成坡體天然氣管道被拉裂泄漏氣體。
該邊坡一旦整體失穩破壞,潛在經濟損失將超過10億元。因此,深入分析該邊坡的穩定性,研究防治對策,以防止該邊坡產生整體失穩破壞,對川東北地區存在的類似邊坡——工程滑坡的減災防災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研究區原為構造剝蝕丘陵,地面起伏不平,前、后部陡,中部平緩的單斜坡地貌,相對高差約130m。前期的工程建設將原始地貌破壞殆盡,同時在斜坡中部緩坡前沿形成長約380m,高約5~42m的高切坡,坡度53°~84°不等,貫穿南北,并在中部地段形成寬約3~10m次級平臺(圖1)。

圖1 研究區地形地貌(向西北方向攝)
研究區出露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滑坡堆積層(Q4del)、坡殘積層(Q4el+dl)及侏羅系中統上沙溪廟組(J2s)地層。
滑坡堆積層分3種結構:粉質粘土夾塊碎石角礫、塊石土、角礫土。其中,角礫土主要分布于H3滑坡體內,多呈次棱角狀,部分可見擦痕,或泥化層,推測為滑帶土。
區內基巖風化界線隨地形起伏變化較大,強風化裂隙發育,巖體較破碎,巖質軟;中風化巖體較破碎~較完整,裂隙不發育。
研究區位于達縣向斜北端東翼,單斜構造,巖層產狀 308°~310°∠25°~31°,較平緩。無斷層及次級褶皺,僅淺部基巖節理裂隙較發育,主要發育有4組,其中,J1為主控節理(圖2)。
本區屬四川盆地弱活動斷裂構造區,斷裂活動性與地震活動性弱,地震基本烈度為Ⅵ度。

圖2 節理走向玫瑰花圖
該邊坡主要不良地質現象為滑坡,共發育有 3處,由南向北為H1~H3;區內共有2處危巖(帶)崩塌體:W1、W2;根據邊坡特征及場地地形、坡向與邊坡巖土體結構的組合關系,由南至北將該邊坡劃分為A、B、C、D、E五段(圖3)。
H1滑坡:為一老滑坡,2011年雨季復活,出現蠕滑變形,2012年前緣坡體開挖后滑動跡象加劇。滑帶位于巖土界面,滑帶土為粉質粘土夾碎石及角礫,滑動角后陡前緩,后部26.6°~38.8°,前部8.9°~15.4°,具易滑動結構特征。
H2滑坡:滑動面位于巖土界面,滑帶土為粉質粘土,夾碎石及角礫,滑動角后陡前緩,后部60.8°~31.1°,中部21.5°~17.5°,前部17.5°~12.4°,具易滑動結構特征。
H3滑坡:整體位于一上緩下陡的單斜坡體上,前緣位于 D段邊坡中下部的陡緩接替帶,局部段具有高約10m的直立陡崖,左側緣與H2滑坡右側緣同緣。滑帶為角礫土,滑體土、滑帶土原巖結構、構造保存較好,滑床為強風化砂質泥巖。

圖3 研究區平面圖
W1危巖(帶):為高位危巖,后部拉裂縫明顯,寬0.15~0.3m,外部已發生座落滑移式崩塌。該危巖(帶)主要發育1塊單體危巖,其周圍伴隨較多風化碎落巖體。W1于2012年7月3日發生單體滑移座落,并伴生大量碎裂巖體產生崩落。
W2危巖(帶):為高位危巖,危巖體下部出現倒坡地形。后部裂縫不明顯,結構面尚未破裂,但前緣巖體已發生崩落,處于懸掛狀態。W2于2012年6月底發生變形,邊坡被開挖切除,下部巖體在節理裂隙的切割下沿外傾結構面發生崩塌。

表1 滑坡基本特征統計表
A段邊坡:為巖土質混合邊坡,左部為土質邊坡,右部為巖質高邊坡。邊坡后部發育有H1滑坡,坡腳為寬坦平臺。
B段邊坡:為巖質高邊坡,從南向北逐漸增高。邊坡后部為緩坡平臺地貌,坡腳為寬坦平臺。
C段邊坡:分上下兩級,上級橫坡走向呈弧形展布,從南向北逐漸增高,其上部為H2滑坡;下級為一順直巖質邊坡,頂部發育有W1危巖(帶),坡腳為寬坦平臺。
D段邊坡:總體上較為順直,其下部在平面上呈寬緩的“M”形展布。開挖形態為上陡下緩,右陡左緩,中部有1條寬約3~4m的簡易道路,從右段底部呈“Z”字形繞至邊坡中段頂部。邊坡后部為H3滑坡,坡腳為寬坦平臺。
E段邊坡:該段邊坡順直,呈梯級。上邊坡兩端高,中部低,上緩下陡,局部出現倒坡地形,右側頂部發育1危巖體(W2);下邊坡左陡右緩,左側直立,右側減小至26°。該邊坡后部為斜坡地貌,坡角0~30°,左側較右側陡。

表2 危巖(帶)基本特征統計表

表3 邊坡基本特征統計表
以2#、6#、10#剖面為例,采用極限平衡法[3]計算穩定性(表4)。各剖面在天然工況下均處于穩定狀態,在暴雨狀態下處于欠穩定狀態,存在蠕滑變形,并伴有局部淺層土體滑塌現象,持續強降雨易發生整體速滑,與定性分析基本一致。

圖4 H1滑坡2#剖面計算簡圖

圖5 H2滑坡6#剖面計算簡圖

圖6 H3滑坡10#剖面計算簡圖

圖7 ABC段邊坡赤平投影圖

表4 滑坡穩定系數計算結果
根據已開挖邊坡形態、結構面(節理裂隙、層面)產狀與邊坡坡度、坡向組合關系,作赤平極射投影圖,分析評價邊坡的穩定性。
1)ABC段巖質高邊坡(圖7):J1可影響邊坡的穩定性,J4對其影響不大,但J1、J4結構面交棱線呈陡傾角產狀,故J1、J4裂隙影響高邊坡的穩定性。邊坡為不穩定結構,將沿J1、J4組裂隙交棱線發生滑移型崩塌。

圖8 D段邊坡赤平投影圖

圖9 E 段邊坡赤平投影圖
2)D段巖質高邊坡(圖8):J1、J4對邊坡影響不大,J2屬影響邊坡穩定的主要結構面。J4與J1、J4與J2組交棱線均位于坡外且與坡面呈小角度斜交,對坡體穩定性影響大。該段坡體穩定性差,易產生滑移型崩塌及碎落。
3)E段巖質高邊坡(圖9):J1是影響邊坡穩定的主要結構面,J4對切坡影響不大,但J4、J1結構面相交后,將巖體切割成巖塊,將加速J1結構面的卸荷作用,是影響坡體穩定的次要結構面。J1、J4結構面的交棱線產狀呈陡傾角,影響高邊坡的穩定性,邊坡為不穩定結構,將沿J1或J1、J4組裂隙交棱線發生滑移型崩塌。
根據赤平投影定性分析和運用極限平衡法[3]定量計算結果(表5)可知,高邊坡穩定性均較差,在多種因素作用下易出現小型崩塌、落石現象,尤其高度大、坡度陡的邊坡段可能出現沿J1外傾結構面的剪切破壞,產生滑移型崩塌。

表5 邊坡穩定性計算成果
根據治理對象的具體特征、穩定性、危害性等,因地制宜,采取“抗滑樁+抗滑擋墻+錨桿掛網噴漿+分級削坡+截排水溝”的綜合防治措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4]。
沿機電市場征地范圍邊界,并結合回車場規劃布置抗滑樁。抗滑樁分兩種樁型共13根,設計荷載分別取為124.65kN/m和462.10kN/m,采用矩形截面,尺寸1.2m×1.5m和1.5m×1.8m。
沿機電市場后山平臺公路上方坡頂、H2滑坡前緣布置抗滑樁工程,根據不同的部位分五種樁型共6根。設計荷載取370.62kN/m~237.28kN/m,采用矩形截面,尺寸為1.5m×1.8m~2.0m。
結合平臺公路規劃布置抗滑樁工程,根據不同的部位和設計荷載,將抗滑樁分為六種樁型共19根。設計荷載取 124.86kN/m~922.45kN/m,采用矩形截面,尺寸為 1.5m×2.0m~1.8m×2.5m,因樁前規劃有行車道,抗滑樁露出路面的懸臂段較高,其錨固段需充分考慮場平削坡后的有效襟邊,故樁長達22~28m。
B、C段邊坡尚未開挖至規劃平臺公路標高,繼續開挖將形成高陡邊坡,必須先行治理。采用“削坡+錨桿掛網噴漿”進行邊坡支護,采用逆作法進行。
D段邊坡采用“分級削坡+錨桿掛網噴漿”進行邊坡支護,分級高度為 12m,坡比為 1∶0.75,平臺寬度為3m。
E區邊坡基本開挖至規劃平臺公路標高,但因坡面巖石風化嚴重,局部坡段已經形成危巖,必須開展工程治理。采用“削坡+錨桿掛網噴漿”進行邊坡支護,采用逆作法進行。
根據建設規劃,邊坡中下部將有1條寬10m的平臺行車道,起點位于E段右側坡腳,設計標高349.80m,止點位于A段中部,設計標高371.80m。已開挖的B~E段坡腳行車道仍高于設計面1~3m,需繼續切坡,而A段低于設計標高,需進行填方處理。規劃平臺公路下部邊坡總體穩定性較好,但因邊坡高陡,且存在多組外傾結構面,加上坡面砂質泥巖風化嚴重,局部坡段已經形成危巖。
根據各段邊坡的特點,對坡體中下部的行車道外側邊坡采用不同的擋土墻型式。具體為需大量填方段采用衡重式,有放坡條件的采用仰斜式,其余采用墻背直立的梯形截面型式。
人類工程活動已成為導致地質災害高發的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之一,該項目即是生態環境破壞和地質因素、人類工程活動等綜合作用的結果。
本文根據勘查結果,結合現場進一步調研,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抗滑樁+抗滑擋墻+錨桿掛網噴漿+分級削坡+截排水溝”的綜合防治措施。
該邊坡的綜合治理工程竣工后,經歷了兩個水文年的運行檢驗,從最新監測資料來看,治理工程已經起到了明顯的效果,防治方案的可行性已得到了初步的驗證。
[1] 李樹德.中國滑坡泥石流災害的時空分布特點[J].水土保持研究,1999, 6(4):33-37.
[2] 劉德兵.達州市好一新五金機電市場邊坡治理工程施工圖設計[R].達州:四川蜀東地質勘察設計研究院,2012:8-13.
[3] 張倬元,王士天,王蘭生.工程地質分析原理[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4.
[4] 王恭先,徐峻齡,劉光代,等.滑坡學與滑坡防治技術[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4:35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