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孩子問我,梅子老師,寫作是需要靈感的,你是怎么獲得靈感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弄懂,什么是靈感。就創作而言,靈感是指那種因情因景,在瞬間產生的,而富有創造性的突發思維狀態。它可以用一首至今爭議頗大的詩來比擬: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云無覓處。
這首詩,我們可以把它解讀為一場邂逅,邂逅到美妙的人,或是美妙的景。但那人抑或那景,都好像不可捉摸的,待到再要尋時,卻去無影蹤。這瞬間的閃爍,這夢幻般的出現和消失,是那樣乍然一現——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靈感了。它需要的,是一顆敏感的心,去感應和捕捉。當你能夠把那樣的瞬間捕捉到手中,并通過你的文字表達出來,你的作品,也就有了清新和活力。
你也許會說,每天的生活是那么波瀾不驚,哪里就能遇到特別的人、特別的事呢!我要告訴你的卻是,我們的每一天,是平常的,卻又是不平常的,我們每天其實都在邂逅靈感。
它或許就隱藏在一叢花后面;它或許就躲在一條老巷子里;它或許就在公交車的站臺上;它或許就在兩個陌生人的對話中。
它在人群如涌的鬧市區;它也在寂靜無垠的荒郊野外。
它是一棵開花的樹;它也是一株剛鉆出泥土的草。
它是一聲鳥鳴、幾聲蛙叫;它也是月升中天、露滴清涼。
這些,你都遇見了,好多的,卻被你生生錯過了。因為,你沒有用你的心,去捕捉。
下面鏈接的一文——《天堂有棵枇杷樹》,其創作靈感,就來自于某公交車的站臺上,來自于兩個陌生人的對話中。
那日,我也在那里等車,車遲遲沒來。旁邊有兩個陌生人在交談,說的是她們共同的一個朋友,查出身患絕癥。醫生說,最多只能再撐三個月,可憐她的孩子才四歲。她每天都在愁腸百結著,不知怎么跟孩子說死亡。靈感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在空中一閃,被我一把拽住。我們都不能逃避死亡,但,我們卻盡可以,讓死亡變得不那么凄涼,而是溫暖一些,再溫暖一些。回家之后,我幾乎是迫不及待打開電腦,敲下了這篇《天堂有棵枇杷樹》。我給不幸的媽媽和孩子,種下了一棵希望和幸福的枇杷樹。即便是死亡,亦不能隔阻他們相親相愛。
讀到這里,我想,寶貝,你是不是明白了,靈感就和幸福一樣,不會主動來敲你的門。你必須帶著一顆敏感的心,去尋找,去捕捉,把每一場相遇,都當作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