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的同榜進士,后又同朝為官。
慶歷三年,身為參知政事的范仲淹,懷著遠大的抱負鼎力改革,提出十項治國為民的新措施,但在實施的過程中,遭到權貴的極力反對而失敗,范仲淹也因此被貶到陜西河東任宣撫使,后又到了河南鄧州。
滕子京在擔任西疆令時,因抗擊西夏的入侵屢立戰功,后被調入京城任職。不久,被駐扎在荊州的陜西四路馬步軍都部署、經略安撫招討使鄭戩誣告,監察御史梁堅不經核查就信以為真,最后罷免了滕子京,降為岳州知州。
滕子京年輕時就對名勝古跡情有獨鐘,被貶后他自知自己的理想不能實現,又不想平平淡淡混日子。一日閑游,他看到經歷了200多年風雨的岳陽樓已殘破不堪,就忽發奇想,何不維修—下?接下來,他就想辦法籌集經費,除維修岳陽樓外,還修建了一些配套的人文景觀。
按照滕子京對名勝古跡的研究,要想讓岳陽樓成為千古名勝,必須要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為樓作記。盡管已有不少文人墨客給岳陽樓賦詩題詞,但還缺少一篇扛鼎之作。為此,滕子京想到了他的好友范仲淹。但當時范仲淹遠在河南鄧州,不便相邀前來。于是,滕子京求人畫了一幅岳陽樓的遠景畫《洞庭晚秋圖》,連同自己的一封親筆《求記書》及一些名人詩賦一并寄給了范仲淹。
遠在鄧州的范仲淹接到好友的信和圖后,很欽佩滕子京的高瞻遠矚,重修岳陽樓是一件造福子孫后代的大好事,作為朋友理當盡心竭力。于是,他就開始研究那些詩賦,仔細揣摩《洞庭晚秋圖》。畢竟自己沒有去過岳陽樓,要為此樓寫記,難度不小。
想了幾天也沒想出個頭緒來。范仲淹就又琢磨起滕子京的《求記書》來,當他反復品味那句“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感覺滕子京這句話并非只是標榜自己的身份,里面蘊含的道理確實是非同尋常。為此,范仲淹就從這句話的含義里探尋寫記的立意。
看到滕子京“落其成,待痛飲一場,憑欄大慟數十聲而已”,他非常理解好友心中的苦悶和憤世,不僅為其低落情緒而焦慮,內心里也為自己的遭遇而感慨,他深知許多事情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時過境遷,再無回還。從往事中總結出經驗和教訓,才是眼前要做的。這樣想著,為岳陽樓寫記的事,似乎有了點眉目,規箴好友的立意縈繞在心。同時,想到自己也在遭貶中,自己的胸臆也需要一個相應的載體來抒發,為此,范仲淹決定把這篇文章的立意建立在抒懷和規勸上。
于是,范仲淹就用繪畫寫意的筆觸寫岳陽樓之大觀,抒覽物之情。借作記之機,含蓄委婉地規勸好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和樂觀精神去感染好友。從而,超越單純寫記的狹境,把人的思想和大自然的陰晴風雨結合起來,在“前人之述備矣”的情況下,看圖寫出了流傳千古的人生感悟文《岳陽樓記》。
(責編 李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