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指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實效性不強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學實效性的策略,對促進高職心理健康教學的發展及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高職 心理健康教學 實效性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9-0038-01
隨著高職的不斷擴招,學生的生源情況更為復雜,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預防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增強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顯得尤其重要。
一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不強的原因分析
1.師資力量薄弱
高職院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人員較少,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角色都是由德育教師或思想政治教師擔任的,高職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化程度較低是導致高職健康心理教學實效性不強的重要原因。這些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沒有全面系統的了解,更沒有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服務的專業素養,從而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發展。
2.心理健康教學的隨意性較強
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出現了隨意性較強的現象,主要表現在:(1)課程教學時間安排的隨意性大,有的學校安排在一年級的上學期,有的安排在下學期,有的安排在二年級或三年級。(2)必修課和選修課的隨意安排。有的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安排為必修課,有的安排為選修課,一切都是按照學校的意愿、隨意安排的。(3)教學內選擇的隨意性強,在進行心理健康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般都是根據自己的興趣觀點,隨意選擇教學內容與教材,教學隨意性強影響了高職心理健康教學效率的提升。
3.教學方式落后
雖然在高職院校大部分都設有多媒體教室,但多媒體教室的數量有限,難以滿足心理健康教學的現實需要。在教學中,依然是靠教室單方面進行知識傳播的方式進行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參與活動的機會更少,學生對心理健康教學沒有更多的體驗,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 提高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實踐探索
1.科學安排并保證教學時間
在進行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時,要想有效地提高教學實效性,就必須科學地安排教學時間。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時間要有充足的保證,學校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并安排足夠的時間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不斷地體驗、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學習中去,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質量。同時,教師要能夠科學地安排教學的時間,能夠把心理健康課教學集中在大一上學期,使學生一入學就能接觸到心理健康教育這門學科,從而引導學生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活動,能夠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學習。
2.精選教學內容
對于高職學生而言,進行心理健康學習的時間很有限,因而需要精選教學內容,另外,精選教學內容也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舉措,如果學生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就很難真正學好。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現實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心理健康概述。使學生認識到心理健康學習的重要性,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了解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認識到維護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途徑。(2)積極心理教育。讓學生可以正確地認識自我以及所處的環境,可以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并建立起應用的危機意識。(3)健康情緒教育。讓學生了解情緒的發生機制,了解情緒對健康的重要影響,掌握情緒調節的方法,這對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積極的作用。(4)交際心理教育。使學生認識到人際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技巧,對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5)戀愛心理教育。使學生認識到大學生戀愛的特點及利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學會處理自己的情感問題,這對青春期的學生而言是極為重要的。(6)挫折應對教育。在高職學生中有很多人的心理素質不高,往往會產生自我放棄的念頭,學生的消極心態較重,因此,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使學生能夠認真分析自己所遇到的挫折,正確認識挫折,積極應對挫折,對提升學生的抗挫能力具有很大作用。
3.改進教學方式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要積極地改進傳統“一言堂”的教學方式,通過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通過學習得到有效的發展。如在教學中,教師可成立班級心理健康興趣小組,并引導學生參與進去;可以延伸課堂教學,教師可為學生布置一些課外作業,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解決問題;可開展一些心理咨詢服務,指導學生通過個體體驗的方式減輕心理矛盾和壓力;還可開展心理健康知識競賽活動、開展心理健康話題討論活動等。
總之,在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著教學實效性的提升,教師要認真研究存在的問題,并通過積極的策略解決問題,在實踐中總結有效的方式方法,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教學的實效性,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苗瑞.淺談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與對策[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5)
[2]余文斌.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調查與探討[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