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培養兒童的創新精神和能力方面,藝術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兒童藝術教育的目標就是兒童藝術活動要求的標準以及要達到的目標的總稱。因此,本文針對兒童藝術教育的文化功能及其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進行了分析,并指出其在新環境下的發展作用和發展方向。
【關鍵詞】兒童藝術教育 文化功能 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9-0059-01
隨著經濟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創新型人才,而創新型人才需要具備一定的創新素質,因而在培養人才時要加強對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藝術教育是整個教育中最能培養人創新精神的教育,尤其是在培養兒童的創新能力方面,更具有優越性。但中國的兒童藝術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就要針對其進行分析,并指出兒童藝術教育在當今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意義。
一 兒童藝術教育的現狀分析
學前時期的兒童是最具創造力的,這個階段的兒童具有活躍的藝術活力,而進行兒童藝術教育的核心是為了幫助并啟發兒童建立起審美意象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進而可以領悟到社會美。但對兒童的藝術教育還存在一些誤區。首先,家長教育理念上存在誤區。有很多家長為了增加孩子的藝術細胞,會根據自己的意愿,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和藝術培訓班,沒有遵循孩子的意愿,這樣孩子就會在一種模式化教育方式下機械地學習,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其次,教育方式上存在的誤區。兒童本身就具有非常活躍的藝術細胞,對藝術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如果在后天不繼續練習,就不能保持這種藝術上的好奇心。在教學中,教師往往在設計教案和教學活動時會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對一些藝術標準的訓練上,不重視兒童對藝術的表達能力和感受能力,這就抑制了兒童的創造力和藝術潛能。
二 藝術教育在培養兒童創新精神方面的作用
1.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并培養其創新意識
藝術教育具有的形象特征可以很好地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兒童的創新意識,同時,興趣也是進行創新的一種原動力。由于兒童天生就對未知世界有著好奇心和探索心,一旦兒童遇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就會具有主動性和自覺性,這就使兒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創新活動中。如在愛迪生小時候,由于對母雞下蛋感到非常的好奇而被學校認為是白癡趕出了學校,但他的母親卻利用藝術教育喚起了愛迪生的靈性,從而培養了他創新的興趣和意識,最后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家。
2.能夠培養兒童的創新激情和自信
藝術作品其實都有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如果藝術沒有情感,那就是空白的說教,沒有思想那就是空洞的夢幻。一般來說,藝術作品里,情感語言極具感染力,從而把人們的內心由平靜引到激動,活躍人們的思維,由此引發人們的創新熱情,從而樹立起自信,還可以克服膽怯和自卑,而這種自信也來源于藝術情感上的催化和滲透。對兒童進行藝術教育,可以引領兒童通過感受藝術作品來體驗人類豐富的情感,從而活躍兒童的思維,引起兒童創新的激情,培養兒童的創新自信。
3.可以塑造兒童的人格發展
在幼兒時期進行的藝術教育目的不是為了培養日后的藝術家,而是利用藝術的獨特功能來開發兒童自身的潛力和天賦,為兒童的良好發展創造積極的條件。藝術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文化教育,它主要是一種審美教育,是讓兒童在感受美的過程中來充分地認識和感受世界,并逐漸形成兒童本身的自我和主體意識,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如培養兒童的想象力、記憶力以及觀察力等,豐富兒童的心理品質。
三 兒童藝術教育的發展
對兒童進行的藝術教育應是教育創新與創新教育的統一發展。由于兒童還處在生命中的一個起始階段,兒童以自身的感知方式來對周圍的世界進行積極的探索和認識,因此在新環境下對兒童的藝術教育,就需要根據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來進行,并加強兒童對藝術的感受能力。在教授藝術時,教師要合理地設計教學方法,并重視兒童對藝術的審美、再現以及表現能力,激發兒童的興趣,讓兒童在充滿活力的課堂中加強對藝術的感受能力,并且通過藝術形成人格主體。這就決定了在日后對兒童進行藝術教育時要進行教育上的創新,促進兒童的個性和諧發展,同時傳播創新教育方法,樹立起以兒童為本的理念,同時還要用藝術來塑造兒童個人主體的人格觀念,在教育上堅持創新觀念,讓兒童通過藝術教育來更好地認識世界,并逐漸挖掘自身的能力,從而逐漸培養兒童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完善兒童的人格。
四 總結
綜上所述,兒童其實是以一種自然和自發的方式來進行藝術創造的,而在兒童藝術教育中也應注重兒童的個性發展。但中國的兒童藝術教育還存一定的誤區,因此在當前環境下,需要對兒童藝術教育進行分析,并通過藝術教育來培養兒童的創意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兒童創新的自信。而在新環境下,還要促進兒童藝術教育的創新,使之更符合當前經濟的發展要求,同時也促進兒童的人格塑造。
參考文獻
[1]陸依.走出兒童藝術教育的誤區——解讀當前兒童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2010(2):78~79
[2]張為民.傳統文化對兒童藝術教育創新的雙重影響探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2(2):55~56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