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一諾千金”的佳話傳誦了幾千年,“言必信,行必果”是歷代品德高尚者的立身處世之道。針對目前一些學生對誠信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并存在誠信缺失的現象,必須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做到典型引路,樹立學生的誠信理念;強化措施,規范學生的誠信行為;多方配合,做好學生的誠信教育工作。
【關鍵詞】誠信 教育 中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9-0080-01
一 現狀反映
1.為什么失信
現代社會各種先進科技創造滿足了人們的物質財富,但很多人反被物質財富所奴役。在物欲橫流及優良生活環境的壓力下,有時人們會做出一些超出原則或違背道德的決定,這也正是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丟失的表現。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物質利益,不少人都見利忘義,還以此來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崇尚金錢、權勢的時代,而人們的精神及心靈世界、人生觀、價值觀、最初的崇高理想、遠大的抱負、道德情操則被逐漸流放。
2.學業誠信
學生在學校讀書是人生重要的求知階段,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可能會犯不少錯。明代理學家王陽明說過:“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即使是圣賢,也不可能無過失。但是,教師應教育學生用誠實的態度對待過錯,知錯即改,不文過飾非,弄虛作假。只有不斷地改正錯誤,才能超越自己,從中吸取教訓知識,走向成功之路。
學習過程中,犯錯并不可怕,就怕文過飾非,抱著對錯誤逃避、一帶而過的僥幸心理。其實犯了錯,遲早會被人發現。傳說宋代奸臣秦檜與妻子王氏在東窗下密謀殺害忠臣岳飛。秦檜死后,王氏叫道士招魂,看見秦檜在陰間受審。秦檜對道士說:“可否代為通傳我的妻子,東窗的事已被發現了。”可見紙包不住火,“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3.誠信高考
目前學業失信早已充斥在各種校園。特別是決定命運的高考。2012年高考,某些市區考點已啟用身份證鑒別儀,對考生身份證進行核驗,以防止舞弊代考事件發生。考生的違紀作弊受到處理的一律計入考試誠信檔案數據庫,對今后的升學和就業或將產生不良影響。一旦發現違紀舞弊現象,可撥打電話予以舉報。
按照我省考試院規定,必須對考生的身份證進行鑒別。一些市教育考試院已統一購置身份證鑒別儀,將分發到全市所有考點,由專人對考生身份證進行檢查校驗。身份證鑒別儀長約10厘米,寬8厘米,厚度不到4厘米,只要將身份證插入就能在瞬間識別證件的真偽。
此外,嚴禁考生攜帶各種無線電通信工具和具有貯存功能的電子設備進入考場;嚴禁考生穿校服、制服、佩戴校徽、手表和飾品進入考場。
二 人際交往
在學校進行的誠信教育中,我們應營造一種和諧的關系,這是每一位教師所期盼的。為了營造這種和諧的關系,教師教育學生與人交往時,務必做到以下幾點:以誠相待;以信相交;以道義相交;以平等相交。
三 結合實際、具體方法
要想做好誠信教育工作,需要注意四點:起點要低;內容要實;針對性要強;要循序漸進。
誠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主要是讓受教育者加強對誠信的道德認知,形成誠信的道德情感,強化誠信的道德意志,并外化為誠信的道德行為,最終形成誠信人格和誠信世界觀。
參考文獻
[1]李桂梅.誠信的類型分析[J].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5(3)
[2]王秀云.淺談如何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07(4)
[3]加里寧.論共產主義教育和教學(陳昌浩等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48
[4]蘇霍姆林斯基著.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蔡汀譯)[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133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