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是一個多元對話的過程,在各種形式的對話中,是以學生這一閱讀主體與文本的對話為中心和出發點、歸宿。可見,語文教學中真正的閱讀就是學生與文本間的對話。如何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呢?這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值得深思的課題。
【關鍵詞】閱讀教學 對話 文本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9-0108-01
《新課標》指出,在閱讀教學中要重視以文為本,保證學生有充分的自主性閱讀、個性化建構的時間,讓學生與文本展開親密對話。那么教師怎樣才能保證學生獨立、充分、深入地與文本對話呢?
一 精心設計指導,教給探究文本的方法
1.圍繞矛盾處質疑
質疑是一種典型的學習方式,學會“于何處質疑”和“怎樣質疑”,既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基石,又是促進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原動力。引導學生圍繞矛盾大膽質疑,是尋找探究切入點的方法之一。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有這樣的句子“……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墻角里,兩腮通紅,嘴角還帶著微笑。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出示句子讓學生質疑。學生紛紛提出,“這里前后矛盾。被凍死是一件悲慘的事,可小女孩還帶著微笑,這分明很快樂。”再問:“真的矛盾嗎?”從而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探究文本,獲取答案,明白這是一種實悲的寫法,更有表達效果。
2.抓住關鍵詞句探究
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句往往對課文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指導學生抓住這些關鍵詞句,層層推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如教學《炮手》一課,我讓學生細讀文本,引導學生抓住士兵神態的變化:他的臉色由“蒼白”到“煞白”再到“慘白”等詞語,讓學生分三個層次去理解課文:(1)理解語言文字的表面意思,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確炮手的臉色是越來越白;(2)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在意思,反映炮手越來越痛苦的內心;(3)體會語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炮手面對自己家僅有的一點財產:紅瓦白墻的房子,卻要親手開炮炸毀它。他的內心那么痛苦、那么矛盾,可他卻強忍著痛苦毫不猶豫地開了炮,表現了人物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樣引導學生經歷了由語言文字到了解內容再體會思想感情的全過程。
二 開放閱讀課堂,拓展對話的時間和空間
1.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
要想保證學生能獨立、充分、深入地與文本進行對話,教師就必須要給予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多讀文本。循序漸進地提出學習要求:(1)初讀。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初步了解課文內容。(2)精讀。在老師講解點撥的基礎上,學生進一步思考,抓住重點詞句,突破難點,了解課文的寫作方法。(3)品讀、感悟。通過朗讀,體會文章的寫作特點和思想感情。這樣,讓學生從初讀感知到熟讀精思,再到美讀鑒賞,學生始終以讀為本,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讀書主人。
2.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提出問題后,不要給予過多的解釋與引導,而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和討論的時間,相信他們的回答會更精彩。在課堂上,不能一味追求熱烈的課堂氣氛,應踏踏實實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讓學生自讀自悟,獨立解決問題。
三 營造愉悅氛圍,引導學生主動閱讀文本
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和認真閱讀的習慣。要培養這種精神,就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把自主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如在教《我愛故鄉的楊梅》這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這樣既照顧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又給了學生充裕的學習時間,保證了閱讀的質量,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接著,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學生們紛紛舉手,“我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這段話向我們介紹了楊梅的生長特點”;“我喜歡四、五、六自然段,因為這個自然段寫出了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和味道”……孩子們在聲情并茂的朗誦中感悟了文章的內涵,領略了文章的語言美。
四 激發審美熱情,增強學生的閱讀欲望
閱讀的過程就是審美的過程,這個過程若缺乏審美熱情,閱讀就會變得索然無味。如在《美麗的小興安嶺》教學之初,我便激情滿懷地說:“我們的祖國不僅地大物博,而且美麗多姿。同學們知道我國東北美麗的小興安嶺嗎?你們想知道它美在哪兒嗎?請大家認真閱讀課文后,把你知道的告訴大家。”學生們興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課文的閱讀中去。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充分理解、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和體驗,并從中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過去“獨白”式的教學模式,要運用各種手段引領學生與文本進行積極的對話,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體,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