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總結教學經驗,掌握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來教書育人,把素質教育正確地落實到每一課堂中,讓學生在每天的學習中提高素質教育,筆者從三個方面談了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體會。
【關鍵詞】素質教育 語文教育 教授主體 形成技能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9-0109-01
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素質教育已經好多年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未完全實現素質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還要進一步研究推進素質教育的方法和措施,這要求戰斗在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要轉變教育思想,樹立科學發展觀,在平時的工作中要總結教育經驗,掌握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來教書育人,把素質教育正確地落實到每一堂課中,讓學生在每天的學習中有所提高,有所進步。下面筆者從三個方面談語文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
一 設計導課的藝術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課水平的高低決定著能否成功將學生的思想注意力吸引到課堂學習上來,能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精心設計的新課導語對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思維以及對提高整堂課教學效率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好的課堂導入語的設計其實就是成功課堂教育的開始,所以教師導課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適應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齡特點,根據教材的教學內容靈活設計新穎有趣、對學生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問題。教師由學生解決的問題,如學生對問題有獨特的見解或看法時要及時進行表揚或鼓勵,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對問題的設計與提出的目的在于給學生一個范例和一個誘發,讓學生明確“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讓學生在航燈的引導下順利航行,志在于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中進一步分析問題、探究問題,從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
二 把握教授主體,提高素質教育質量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主人翁,素質教育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培養和形成學生健全的個性,使學生在生動活潑中愉快地成長,從而可知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教師在教育中應力求創設出輕松、愉快、活躍的課堂氛圍,保護學生好動、好奇、好問的天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全過程,激發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的學習習慣,完成對新知識的認識、理解和掌握,使學生由被動的“儲存器”變成主動的學習者。
具體方法:(1)優化講解,啟迪思維。教師在傳授知識中應重點放在教學生如何思維、如何尋找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如解決學生在預習中遇到的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尋找難點在哪里,如何突破難點,既要抓住問題的個性內容又要抓住問題的共同特征內容,使學生按照思維活動方向前進,找出突破口,解決疑難問題。(2)優化提問,提高信心。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教師的提問要有目的性,以提高學生的信心為出發點,保護學生的自尊自信,因此教師必須理解教學內容,挖掘教材精華,明確教材編排意圖,緊扣教材重點難點進行精心設計問題,掌握好問題的深淺度,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必要時要做適當的點撥,保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并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思維源,克服因單調枯燥而產生的厭倦心理,以達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從而提高素質教育的教學效能。(3)落實輸出,吸收反饋。教師對知識的講解、分析、傳授是一種輸出,教師勞動的成效如何,是由學生的吸收程度來判別的,學生的能力不同,從而吸收程度自然不同,有的學生能抓住重點,將教師傳播的知識和方法能全部吸收,而有的學生則吸收得較慢,這就必須及時進行知識的反饋,教師根據反饋來的信息予以點撥指導,促使學生將知識有效的全面掌握并吸收,轉化為自己的技能,從而提高學習文化知識的水平。
三 指導學生學會積累和運用,促進學生形成技能
古人云:“一篇文章定乾坤。”固不可取,也不無道理,在現實生活中,評價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高低,在于文章內容是否真實,字、詞、句用的是否恰當,重點是否突出,內容是否寓意深刻,是否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號召力,能否吸引更多讀者來欣賞和鑒賞,若要寫好一篇文章,必須要積累大量的文學知識,要會運用字、詞、句,為寫文章儲備一些有用的素材,如果不積累知識,學生何以寫作文?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正是學生寫作文頭疼的主要原因。只有先積累,作文才有得寫,那么如何積累知識呢?首先讓學生準備好閱讀材料和必備的字典和詞典,以及記錄本,然后要求學生大量的讀,遇到問題可以問老師,可以查字典或詞典,必要的知識點或名言名句做一些記錄。注重四點積累:一要積累字,二要積累詞,三要積累妙語精句和優秀詩文,四要積累生活實踐中豐富多彩的形形色色的寫作特點和風格,只要知識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學生寫起文章來就會順其自然,會寫出優秀作品,會自然而然地提高寫作能力,會促進學生形成技能,從而極大地提高素質教育的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