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課程標準》指出: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的講解和傳授。要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結合教師自身的生活經驗,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應倡導教學實踐和注重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小學英語教學體制還不完善,面臨教學困境,教師應努力思考,尋找原因,對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進行商榷討論。結合筆者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提幾點自己的認識:
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學習英語
1.興趣對學習英語起著重要作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對于新鮮事物,很容易有一種天生的好奇感。當英語以其陌生的面孔來到課堂,異樣地走進學生中,會誘發學生的興趣。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他們會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興趣可以幫學生消除學習的疑慮,樹立信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挖掘學生內在的潛能。學習英語不再是一種負擔,學生為自己課堂上講出的每個單詞、每個句子,感到激動和興奮。這在三年級的英語教育中我們都強烈地體會到了。
2.用好教材,豐富課堂活動
有些教師接觸教材不久,對大綱認識淺薄,不能把握教材的靈活性,領悟不到其中的意圖。對此提一些自己的經驗:由于現在的教材內容豐富多彩,發音節奏多變,教師可組織學生通過角色表演、游戲活動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愉悅地學習知識,習得大量單詞和詞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集中精力聽課,教師可設計各種活動以豐富課堂,如動手做賀卡。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語水平,也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3.積極引導,輕松學習英語
能讀懂課本無疑是學好英語最好的方法。針對此情形,教師在學生入門時必須做好以下幾點:(1)讓學生了解英語在當今社會交往中的重要性。由于英語在國際社會的廣泛應用,學好英語已經是一種時代的需要。(2)在引導時,教師可以用一些耐人尋味、有趣的故事來說明英語的重要性。讓學生對英語產生興趣,而不是懼怕這門課程。(3)注重學生在開始階段對聽、說、讀、寫等習慣的培養。不求速度,但求精、準。多給學生一些鼓勵,激勵學生不斷進取。利用英語自身獨特的魅力和趣味性,讓學習英語變成一件愉快的事。要相信學生并肯定他們。一段成功的教學,必然是開頭容易,過程難,最初的學習興趣也難以繼續保持,對此教師應不斷變換教學方式,做學生持久學習的驅動力,教學質量一定會有質的飛躍。
二 持之以恒,注重學習英語興趣的培養
1.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提升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習英語興趣的根本保證
情感是人類打開心扉的鑰匙,是打動人的心靈秘訣,是人行為的內在驅動力,也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師生間長時間的相處,無不包含情感因素。沒有師愛生,生尊師,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學氛圍和學習環境。無論是對英語的興趣還是對教育者的喜愛,都需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錯過一個挖掘學生潛力的機會。教師應以德育人,從自己的人格影響和發展學生,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做學生心中的良師益友。
2.立足課堂,向課堂要實效
小學生大部分心理因素還沒有發育完全,自制力差,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習慣和興趣。小學英語教學課時安排的比較緊,教師只能盡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已經不適合于今天的素質教育,我正努力探索一種目標性的任務型課堂教學。任務式教學,就是以學生做有意義的事為中心,重視師生間、學生間如何溝通信息,著重解決一些現實生活中很可能發生的實際問題,而不是虛幻的事情。教師把握好教學過程中的度,引起學生共鳴,激發欲望。任務中,學生學到了有用的知識,掌握好這門語言,也提高了團隊合作意識。教師應明白具體的角色分配,任務目標,必要的構成任務的輸入材料,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散思維,自由發揮。
3.分層教學,減縮差距
小學生個體差異很大,對教師而言,不可回避的就是如何對待優中差生。通過觀察本班學生,有以下幾點見解:(1)分組編排,因材施教。教師通過觀察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口語能力、記憶力、反應速度等。把學生分成不同的組,因材施教,分層教學,以求最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學生不斷上進。(2)創設情境,各說其能。設計情境時要考慮個體差異,使他們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言和表現。如買東西、賣東西。同學可以相互交流商量誰來當買賣方。(3)積極評價,要求不同。學生學習能力不同,接受知識的多少也有所差異,教師應給予合理評價,多鼓勵、表揚一些好的現象。
4.英語課堂的延伸,拓寬
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臺,這座舞臺上發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來。社會同樣是一片廣闊的天地,更是學習英語的一個好去處。走出課堂,聯系生活的拓展過程可以由多種形式實現,教師可以悉心安排和組織一些集體活動,如參觀訪問、英語演講比賽等,這樣有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和英語口語水平的提高。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面臨著眾多挑戰。我們應該不斷學習新課程標準,摸索教法學法,用先進的理念指導實踐,不僅注重書本知識,還要讓學生從成功的體驗中不斷滋生興趣,挖掘學生的內在動力。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