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活躍課堂氣氛是每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經常碰到并需要積極探討的問題之一,那么如何讓數學課堂活躍起來呢?筆者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創設情境,誘發學習興趣;創造操作機會,營造活躍氛圍;理論聯系實踐,豐富課余生活。
【關鍵詞】數學課程 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9-0132-01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從此句話中可看出,小學生在認識過程中大多以具體形象的思維來分析問題、理解問題、獲取學習方法和思維品質。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利用學具和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發展思維能力,挖掘自身的潛力,調動學習激情,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獲取學習技能和方法。
一 創設情境,誘發學習興趣
魯迅先生曾說:“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所以說興趣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活躍的成分,學習興趣越濃,學習效果就越好。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教師將數學放在一個生動活潑的情境中去學習,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創設一個寬容、平等、友愛、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身心舒展起來,為學生提供學習材料,教給學生富有探索性的創新任務,把學生引入一種與研究的求知問題相聯系的氣氛中去,讓每個學生在思考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尋找探究問題的方法。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如故事情節、活動情境、游戲情境、動畫情境等,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活動中,讓學生意識到問題是客觀事實的存在,同時在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從而激發學生思維動態向縱橫兩方面發展,誘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課堂上生動活潑的學習知識。如在教學“分數知識”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拿了一個燒餅做教具,當我拿著燒餅走上講臺時,學生們都驚奇地笑了,頓時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分數的意義,掌握整體“1”和分數的概念,我把一個燒餅平均分成兩份,當我拿出其中一份時,學生就已經知道了這一份是這
個燒餅的 ,學生通過體會也知道了2個 相合并恰好是一個
燒餅,即整體“1”,同理 , , , ……就自然理解了,
通過這種直觀的實物演示和說明,學生很容易就理解和掌握了知識,而且對這種學習影響深刻,感覺到學習是一個很愉快的事,從而使得學生愿意學、喜歡學。
二 創造操作機會,營造活躍氛圍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操作機會,讓學生自己動手剪、拼、移、補、量、畫,使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認識知識的生長點。通過這種動作思維,再通過思維的探究,把物化出來的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用語言表達出來并形成概念,這樣既有利于直觀形象思維的培養,又有利于邏輯思維的培養,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操作,在操作中不斷地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自己操作,才能發現問題,并能積極主動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教具的演示、學具的操作、投影的動靜結合、多媒體的聲色像的綜合運用,學生才能有效地理解知識的內涵,才能生動活潑地投入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如教學“畫圓的方法”這一內容時,我不急于照本宣講地講解,而是給學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圖釘、線、鉛筆等學具,鼓勵學生大膽動手在空白紙上試著畫圖。然后對學生做必要的點撥,如定點的位置、定長的選擇上可以做適當的提示。在畫圓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完全沉浸在主動學習探究、獲取知識和創造的氛圍中,只有對具體的事物進行了探究,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認識事物的主體,才能活潑愉快地學習。
三 理論聯系實際,豐富課余生活
創造來源于實踐,而實踐活動是一個連續完整的過程,僅僅滿足于課堂上的教學實踐是遠遠不夠的,用實踐性作業的方式安排課后的實踐任務,學生可以豐富課余生活,可以檢驗真理。如在講完“長方體的表面積”這一課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實踐作業:如果將邊長為2厘米的十個小正方體包裝成一個包,你能設計出幾種不同的包裝方法?你認為哪種包裝方法會使表面積最大或最小呢?學生通過課余的實踐活動,可以總結出不同類型的包裝方法,而且還可以得出不同包裝方法得到的表面積大小不一樣的結論。這樣學生可以進一步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同樣也提高了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鞏固了學生掌握知識的技能,進而推動了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