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細胞工程、基因工程、環境工程等新學科的發展,生物學正逐漸成為21世紀的帶頭學科之一,這必將需要一大批生物學方面的探索創新型人才。高中生物教育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改革挑戰。
【關鍵詞】生物教學 教學模式 創新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9-0138-01
一 現存問題
為了搞好高中教育,打好高等教育的生源基礎,國家教育部對我國高中生物學教材進行了持續、深刻的改革,對學生的實驗、探究、創新等能力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然而,關于高中教育現狀的調查表明:當前高中生物學教育仍存在問題。
1.教學模式單調,學生興趣低
實際教學中,不少生物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單一,每節課都是同樣的模式:理論講授→電化教學→討論提問→下課。整個學期下來,很容易導致學生的興趣降低,最終影響教學效果。
另外,在當前的高中教學中,有的學校過分地注重電化多媒體教學,過多地使用幻燈片、科教影視等來取代學生親自動手的實驗過程,結果削弱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力。而有的教師又嚴格地按照教材進行教學,過多地設計實驗教學,卻又因高中生物教學的微觀內容多、實驗難度大、所需儀器復雜,部分教學重點不適合進行課堂實驗,也難實現教學目的。生物學教育實踐性強,單靠傳統理論教學法,學生不易理解,因此現代教育注重多種教學手段的運用。
2.“填鴨式”教學,被動式學習
高中生物學教學大綱明確規定:要在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和思維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不斷獲取和運用生物學知識的自學能力。然而,在不少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習慣采用舊的“填鴨式”教學法,使教學過程并沒有因為新課標的實施而改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是被忽視就是束手無策。教學創新課、開放課等也只在公開觀摩課上展示,未真正體現教學創新。
二 對策
要搞好高中生物學教育,必須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改革,處理好上述高中生物學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
1.整合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
對于那些條件要求高、時間長的實驗,可在理論講解的基礎上,結合科教影片、教學課件等多媒體形式,在較短的時間內向學生生動展示胚胎發育的全過程,以肉眼可見的尺度讓學生觀察細胞內部結構與組成形態、觀察細胞內的物質跨膜運輸過程。為學生展示一個全新的活力四射的生物學世界,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有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電化教學的授課內容生動、形象,又直觀,且重復觀察,但卻難以全面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只有在看錄像的基礎上,讓學生親自接觸自然,才能得到真實完整的知識。如,在講生態工程方面,可帶學生去觀察城市中的污染水體,再去觀察校園或河岸生態工程現場中的現實場景,再適時地講解生態工程中的生物群落對水體清潔度的貢獻,必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加強素質教育,引導學生自學
第一,科學研究法的素質教育。通過匠心獨具的教學方法整合與教學模式設計,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營造探索研究的氛圍和教學情境,使學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主體角色出現,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譬如,在講授“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部分教材時,可以打破教材的原有順序,轉而按照認知規律,沿著科學家尋找遺傳物質的過程,來設計這節課,讓學生當科學家自己去發現。通過這種啟發式教育,可使學生明白: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分析結果→試驗觀察→找出真相,這就是生物學研究的基本過程,更可極大地提高學習的主動性,訓練學生的觀察、思維和分析能力,從而提高其綜合素質。
第二,社會責任感的素質教育。結合生物學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結合當今的一些重大問題,如轉基因食品安全的問題,向學生介紹我國轉基因食品的現狀。通過這種方法,一方面能以危機感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報國愿望,另一方面也能增強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充分體現STS(科學、技術、社會)教育的精神。
3.學習方法的素質教育
高中教育主要以記憶、理解為主,但是記憶知識不是教育的目的,自我學習、自主研究才是目的。自學的主要形式是閱讀。不管是預習、課中閱讀,還是復習、課外閱讀,教師都必須給予正確的方法指導,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自學效果。
因此,要引導學生養成課后復習、課前預習的習慣,養成勤查《生物教學參考書》《辭海》《詞典》《百科全書》等工具書的習慣,養成愛思考、愛質疑、博覽群書的自學習慣。
三 結束語
為了更好地實現高中生物學教學效果,在教學實踐上,應當創新教學模式,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實現課程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動態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更好地實現教學效果;在素質教育方面,要深化改革,引導學生接觸科學研究探索法,培養研究型思維,樹立正確的自然觀、人生觀和社會責任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而這也正是人才教育的重要目的所在。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