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創新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新時代交給數學教師的使命。良好的創新思維培養的主陣地在課堂,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呢?本文將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創新思維 數學 培養 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9-0144-01
知識經濟的核心是科技,而科技的發展要靠人才,人才的培養在于教育,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良好的創新思維培養的主陣地也在于課堂。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實施教育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新時代的要求,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求,那么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呢?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 設計問題情境,激發思維的積極性
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進入探索未知的主動思維狀態是促進提高思維活動,獲取學習技能,發展學生智力的關鍵。因此,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的課堂上依據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的要求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思維活動,以促進思維的發展,且注意不應直接將現成的結論傳授于學生,而用特例、實驗、多媒體等手段,設計一系列由淺入深、由表到里,以及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發展的有梯度的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和主動探究,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知識的過程,使學生逐步形成認識實物和發現真理的方法,從中培養創新思維。初中數學是基礎學科,雖然教材易讀,但學生往往存在看看都懂、問問不會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對某一問題缺乏全方位和深層次的思考,認識水平停留在“淺”或“表”的層次,因此教師應注意“于不疑處設疑”,多問幾個“為什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將學生的學習情緒、注意力和思維活動調節到最佳積極狀態,讓他們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古人云:“于不疑處生疑方為進。”學生只會回答“為什么”是遠遠不夠的,主要是要引導學生形成發現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技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鼓勵學生主動提問,歡迎學生進行爭辯,營造一種鼓勵求異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二 加大理解概念的深度,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一般的思維是利用現有的知識經驗進行一般的分析綜合后做出判斷推理的過程,而創新思維是在現有的資料基礎上進行想象、加工、構思,以全新的方式解決他人未解決的問題的思維過程,他最根本的特征是不受陳規舊俗的約束,不迷信于舊有的結論,而是獨立自主地探究和判斷一切問題。依據思維的特征可知,創新與質疑和探究有關,質疑和探究是創新的起點,這就需要教師在授課中要對學生加大理解概念的深度,讓學生更深一步地理解概念的真正內涵,要讓學生在概念的理解中多問幾個“為什么”養成一問多思、一問多答、一問多解的習慣,要從‘正向、逆向;橫向、縱向;平面、立體;宏觀、微觀;客觀、主觀’等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去思考問題,促進發散思維的形成,培養思維的深刻性。思維的深刻性指思維的抽象和邏輯水平及思維活動的深度,它集中表現在對概念理解的深刻程度,在平時的數學概念教學中,學生往往死記硬背定義、公理、公式等基本概念,不注重對概念的深刻理解,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含義,從而導致雖對概念倒背如流,而遇到問題時卻束手無策,其原因在于沒有用心去體會定義、公理、公式的內在含義和本質規律,沒有完全掌握概念的用途和應用范圍,因此數學教師應將自己所掌握的數學知識、思維方法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在學習中求異,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經歷“無疑——有疑——無疑”的過程,幫助學生全面準確地理解理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樹立善于深刻思考問題的思想,實現思維的深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 加強主體參與,激發主動思維
中學生思維較活躍,求知欲望強,表現欲望更強,并且具有好奇心理。針對于此,教師在設計教案上擬定一個問題供學生主體參與討論,主動發言,集思廣益,這樣可激發學生主動進行思維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常常會提出問題,并對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徑提出具有創見性的獨特見解,在熱烈的討論中迸發創新思維的火花。傳統教育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抄、老師問學生答,課堂的主動權掌握在老師手中,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回答的問題也是別人已經解決的問題,這樣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導致思維僵化。為了提高教學效益,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在教學中不要熱衷于教給學生知識,應設法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自己去發現問題,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使學生積極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方法,歸納知識要點,總結學習方法,尋找有關規律,將已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的知識,為實現創新能力奠定基礎,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整體素質。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