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在安徽實行已經七年多了。在這七年的時間里,我們對新課程標準經歷了迷茫、適應、了解和領會。課堂教學的模式也在不斷的思考和交流中悄悄地發生著改變,從盲目走向了有序和有效。如何使自己的課堂更加有效,已成為我們共同關注的問題。有效的課堂教學除了需要關注學生對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還需要關注學生是否有進步或者是否獲得了發展。所以,有效的課堂教學是由幾個環節共同組成的,包括教學方案的設計策略、實施策略、評價策略。因此,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逐漸地摸索出應用導學案的模式進行課堂的教學活動,以期可以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并將之升華為“一案四環節”的課堂教學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本文將應用本學期的一篇導學案《圓周運動》為例,來說明筆者在導學案應用上的想法和做法,以供大家討論和交流。
〖課前預習導思〗
第一,回顧直線運動與平拋運動,思考可以分別用哪些物理量描述它們的快慢?
第二,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有哪些?這些物理量是怎樣定義的?它們有何關系?
第三,勻速圓周運動是一種什么性質的運動?其中的“勻速”和勻速直線運動中的“勻速”是否一樣?
〖課堂學習導思與交流〗
導思交流一:舉例說明生活中有哪些質點的運動是圓周運動?
導思交流二:(1)結合課件中圓周運動實例分析,思考比較圓周運動快慢有哪些方法?溫馨提示:不同比較方法對應不同物理量來描述圓周運動快慢。(2)結合有關物理量的學習思考線速度和角速度應圍繞哪些方面學習?請你先自學,然后再與同學交流學習心得。(3)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除了線速度和角速度外,還有哪些物理量?請填寫下表。(略)(4)一個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有哪些物理量不變,哪些變?由此體會勻速圓周運動是“勻速”還是“變速”運動?
跟蹤練習1:對于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相等的時間里通過的路程相等;
B.相等的時間里通過的弧長相等;
C.相等的時間里發生的位移相同;
D.相等的時間里轉過的角度相等;
E.相等的時間里平均速度相同。
導思交流三:既然v、ω、T和f都能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那么這些物理量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呢?請推導v、ω、T和f之間的關系。(設圓周運動為勻速圓周運動且半徑為R)
思考:上述推導出的結論是否都只適用于勻速圓周運動?
跟蹤練習2:完成P16課后練習3,體會如何準確表述兩物理量關系。
變式訓練:關于勻速圓周運動的角速度和線速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半徑一定,角速度與線速度成反比;
B.半徑一定,角速度與線速度成正比;
C.線速度一定,角速度與半徑成正比;
D.角速度一定,線速度與半徑成反比。
跟蹤練習3:如圖所示,兩個皮帶輪通過皮帶傳動(皮帶不打滑),大輪半徑是小輪半徑的2倍,則兩輪邊緣上A、B兩點的線速度v,角速度ω、周期T和頻率f的關系為vA∶vB= ;ωA∶ωB= ;TA∶TB= ;fA∶fB= 。
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請你整理知識點并寫在下面,然后與同學交流。
〖課外鞏固訓練〗
略。
〖總結歸納〗
第一,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掌握到了哪些知識?
第二,許多同學都擁有變速自行車,課后請同學們合作研究其變速的原理?
第三,請同學們利用節假日到兒童樂園,真實地體驗一下做圓周運動的感覺。
一 “導學”環節的設計和體現
在這一篇導學案中,在課前預習導思和課堂學習導思與交流兩個部分中都體現了“導學”這個環節。導學案中的課前預習導思中以三個問題,利用學生腦海中已有的知識,以教學任務的模式促使學生對新的圓周運動去自主地預習與思考,這其實就是“比較啟發”的應用。在課堂學習導思與交流中再次提出三組問題。導思交流一是第一組問題,它是從生活實際入手讓學生通過將頭腦中已有的經驗升華為物理概念知識的方式來學習和認識圓周運動。導思交流二是第二組問題,這一組問題又包括了四個小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通過課件中的兩段對話來展開和提出問題的,這是“形象啟發”的一個應用,后面的三個問題則是在此基礎上逐步展開的,都是“問題啟發”和“目的啟發”。在這一組問題中教師是一位引導者、組織者、釋疑者,而學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導思交流三則是在前面兩組問題得以解決的基礎上在深化一步的學習內容。最后通過一個思考將這一節的知識應用在擴展一步。這樣的導學設計從學生已存在于腦海中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入手,應用形象的實際事例來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走完學習新知識的道路。使學生的學習具有目的性,只有有目的性的學習才有可能是有效的學習。
二 “交流”環節的設計和體現
“導學”環節使學生的學習有了目的性,在學習的過程中必然就會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通常可以分為兩類,其中一類是學生經過思考和研究能夠自己解決的,這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一部分時間用來討論和交流。這在課堂學習導思與交流中的第二組問題有所體現。在第一個小問題中,通過課件中的哥哥與妹妹的爭論對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乘坐旋轉木馬時,到底是內圈轉得快,還是外圈轉得快的問題。老師在這時只是一個提問者,問題的答案需要學生去尋找,這個問題來源于生活,學生有興趣去考慮和解決這些問題。通過相互間的爭辯,對于線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學生的理解必然會比老師直接告訴他們要好得多。而第二個小問題則是在學習方法上的討論和整理。
三 “釋疑”環節的設計和體現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發現另一類問題,即學生根據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很難解決的或是出現一些錯誤的認知的問題,這類問題必須由教師來進行“釋疑”。這節課是一節概念課,而物理概念在物理學習中是物理知識大廈的基石,非常重要,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時刻注意學生的反饋,給予解決。
四 “訓練”環節的設計和體現
經過前面三個環節后,學生對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要想更好地掌握知識,練習就成了重中之重。在導學案中訓練設計分成兩個部分:(1)隨堂練習,在導學案中課堂學習導思與交流中,主要以跟蹤訓練和變式訓練的形式給出。(2)課后訓練,這一部分的訓練主要是要求學生在課后進一步對課堂的知識和方法進行鞏固和強化,在難度上既要有基礎題,也要有提高題,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次要求;也可以鼓勵課后討論和交流、合作,通過這種方式來解決問題。
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采用了導學案的這種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在設計導學案時的安排,讓學生知道自己在這一部分中需要學習什么知識,需要解決什么問題,使學生的學習具有很強的目的性。然后通過學生們所熟知的知識和經驗來引導和啟發學生們去一步一步地探索和學習新的知識和方法,使學生們在討論交流和思考總結中度過學習中的每一節課,使他們在教師的釋疑和自己的努力下,每一天都有所成長,每一節課都有所收獲,讓課堂變得更加有序和有效。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