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新的《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那么如何更好地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學好數學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了在教學中是如何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的。
一 從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
教學時可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實踐活動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這一內容時,根據“去春游”這一生活情境,從選路線、檢查礦泉水夠不夠、設計乘車方案、放風箏、排隊回學校這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
二 導入生活化,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
作為教學的引導者、設計者,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生活中的問題情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有效的導入新課。如在教學比較枯燥的“筆算除法”時,我根據學生已經掌握了“時間、速度和路程”三者之間的關系這一學情,先給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李×同學步行從家到學校走了8分鐘,她家到學校的路程是768米,你能根據所給的條件求出什么?”待學生說出可以求李×步行的速度并解答此問題后,我又說:“李×還想知道自己從家跑著去學校要用多長時間,她從家跑到學校后一看表,用了4分鐘,你能知道李×跑的速度嗎?”學生很快又求出了李×跑的速度。其實在解決以上兩個問題的同時,也就相應地復習了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也為學生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做好了鋪墊。又如在進行“混合運算”教學時,上課開始,我讓學生先回想從昨天以前的一次購買物品的情境,匯報出自己當時拿了多少錢,買了哪些物品,各買多少個,還剩多少錢等問題,再回答這些問題的同時學生了體驗了運算順序。這樣教學,消除了學生對計算的枯燥感。這樣教學,有利于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在學生解決問題時也體驗到了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 在生活中探索新知,學生易懂易學
數學來源于現實,存在于現實。將教材內容與生活情境有機結合起來,使教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教師要善于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貼近生活,在生活中探索新知,學生感到親切,易學易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教教材”和“以教材為本”的思想,根據所學知識靈活處理教材。如在教學“乘法應用題和常見數量關系”一課時,我先給學生創設一個“小商場”情境,然后將學生引入商場,看每件商品旁的商品標簽,讓學生知道各表示什么,由此引出“單價”這個數學概念,再讓學生自由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由學生每樣商品買了多少個而引出“數量”這一數學概念,在學生計算出自己一共花了多少錢時,引出“總價”這個數學概念。最后根據自己是怎樣知道一共花多少錢的,討論得出“單價×數量=總價”這一數量關系,學生這樣學,積極性高,培養了學生喜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也保證了全班同學人人參與到數學學習中,個個成為學習的主體,創造了良好的課堂環境。
四 借助生活經驗,幫助學生思考并解決問題
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借助生活經驗,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明確如何解決問題。大家都知道,現在的個體經商者非常多,就拿學生所需的學習文具來說,有的人在自家門前設立了小賣部,有的在街面較繁華處設了文具批發商店。于是我給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小紅要買4塊橡皮,小賣部的標價是1元,文具批發商店的標價是每塊8角,你認為小紅應該到哪兒去買好,說出你的理由。”班級里一下熱鬧起來,有的同學認為應該到文具批發商店去買,因為在那買會節省8角錢,可以多買到一塊橡皮。有的同學說家里離文具批發商店比較遠,買起來不方便。同學們各抒己見,但從他們的爭論中,可以看到學生能借助生活經驗思考并解決實際問題了。
五 練習生活化,使學生學會在生活中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
學以致用,這是學習數學的一條宗旨,也會讓學生體會到學數學的重要性。如在教學“兩步應用題”后,我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個簡易花店,標上各種花的價錢。然后我問:“老師想買7枝菊花,可老師只帶了30元錢,你們說老師帶的錢夠嗎?你們能幫老師想辦法嗎?”你想買什么花,給自己設計一個買花方案,匯報時,學生方案不一,體現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學生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就學會了解決問題。通過這種形式的練習,學生不但強化了所學知識,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當中,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六 布置作業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在學完新知識后,盡量給學生布置一些與生活相聯系的課外作業。這樣,不僅可以強化新知,又可以拓展新知識,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動手、想象、創新等多方面能力,如在學習“觀察位置”后,我讓學生回家后設計一所自己滿意的學校。要弄清在學校的不同位置都設有什么,讓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課外作業中強化了對新知的學習,也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總之,實踐證明,數學知識離不開生活,而創造性使用教材,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自己是在學習有用的數學知識。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