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了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的幾種教學方法,并闡述了在課堂上采用這些方法的程序以及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教學模式 比賽式教學 表演式教學 可視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9-0176-02
一 依據
注意力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學生的認知和身心各方面的發展及其學業成績的高低。學生注意力的形成與先天的遺傳有一定關系,但后天的環境與教育的影響更為重要。
學生注意力不集中,通常表現為兩種情況:(1)注意力飄浮不定,專注的目標會經常轉移;(2)心不在焉,常沉浸于白日夢而忘記眼前的學習。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只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關注學習,學生往往會有驚人的表現和良好的成績。
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模式很多,本文主要探討中職生最喜歡的幾種模式。
二 中職生喜歡的教學模式
1.課前導入多樣化
導入,顧名思義指“引導”和“進入”。在課堂導入中,引導是教師的行為,進入則是學生的行為。學生能否在上課初始階段便很快進入角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引導效果。導入是一堂課的起始環節,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精彩的導入,能抓住學生的心理,促使學生情緒高漲,它好比一把鑰匙,能開啟學生的心扉,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誘發學生的求知望和學習興趣,達到“課未始,興已濃”的狀態。
課堂導入有許多經典的方式,如復習導入、練習導入、問題導入、實驗導入等。但是“95后”的中職學生,心理年齡較小,他們更喜歡故事導入、歌曲導入、視頻導入、笑話導入、謎語導入這些輕松的方式。而職業教育,采用情境導入、案例導入則更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能力。也就是說,課堂導入沒有固定格式,不同內容、不同知識特點應選用不同的方式,但導入設計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方法手段多樣化,讓學生常有新鮮感,最終被知識吸引。
2.游戲式教學
游戲式教學是近年來中職教學改革中被廣泛應用的教學方式之一。所謂游戲式教學,就是通過個人在課堂游戲中的充分參與,來獲得知識與經驗,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團隊成員共同交流,分享個人感受,提升認知的教學模式。
游戲式教學的理論來源是Kolb提出的體驗式學習模型,該模型非常重視自身經驗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Kolb認為,個人在游戲中,親身體驗學習知識,有利于在學業上得到突破性的進步。
建構主義教學思想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有效的教學需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產生學習的動力??梢?,建構主義教學思想提倡的是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反觀游戲式教學,無論是學習情境的設置、學生以主體身份通過游戲獲得知識,還是教師的指導、團隊
成員間的交流和最終學習成果的形成,都符合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的學習主體觀、教學觀。
課堂游戲的選擇必須經過反復推敲與細致安排,必須保證游戲在教師的控制下進行,否則課堂游戲會偏離教學并且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內容。課堂游戲可按下圖進行組織。
游戲過程設計圖
之所以特別提出游戲過程設計,是為了將教學引進深入。課堂游戲教學的目的是通過游戲來獲取知識,而設計中的每一步,都要符合學生的心理與認知特點,游戲每推進一個階段,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就深刻一分,只有這樣的課堂游戲才能達到目的。
3.比賽式教學
“比賽式教學法”是將教學內容任務化,以比賽形式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方法。它利用了學生的好勝心以及團隊精神,從而抓住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這種教學方法,面向全體學生,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促進學生的整體水平向上。
比賽式教學特別適合于陳述性知識模塊的教學,陳述性知識模塊教學以傳授式教學為主,學習過程被動、枯燥、乏味。對于中職生來說,他們很難對陳述性知識保持持久的注意力。但采用比賽式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陳述性知識的學習包括三階段:(1)知識的理解領會;(2)知識的保持鞏固;(3)知識的提取應用。在第一階段的學習,比賽任務會驅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以及專注力;而比賽過程是知識的復習與鞏固;最終的比賽結果反映了學生對知識的提取與應用能力,學生可以根據比賽結果完成自我認知與調整。
比賽的趣味性與氛圍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很有幫助,所以教師除了要精心設計比賽項目外,還要在比賽過程中充分利用鼓動性的語言、歡快的音樂、精美的小禮品反復地將比賽推向高潮。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本实谋荣悓τ诩ぐl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無疑是十分成功的。
4.表演式教學
表演式教學法是讓學生根據課文進行模擬表演,讓他們親自演繹并體驗課本知識的教學模式,它被廣泛應用于職業禮儀、就業指導、問病賣藥、設備維修、語文等學科教學中。它的優勢在于將“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得到充分的調動。
這種教學模式的程序一般為:課前準備→學生表演→學生評價→教師歸納、總結、點評→課后作業。知識在表演之前被反復揣摩,表演者要設計情節、動作、語言、表情來展示自身對知識的理解;而觀眾要通過觀賞來評判表演者的表演是否準確、全面地再現了知識的精華;教師的歸納、總結、引導便于學生抓住知識的重點與難點;最后學生通過課后作業對整個過程進行反思與總結。在這六個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關注的焦點并參與其中,學習的角度不斷變換,學習過程生動、形象、有趣,表演式教學會讓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更深刻,理解更全面。
采用表演式教學模式時要注意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不能太多,否則會因超過學生的認知水平而無法控制課堂。
5.可視化教學
可視化教學是指為了讓知識更容易被學生理解,教師運用各種各樣彼此互補的可視化手段和方法將其用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方式進行呈現,或指導學生在腦海中自行創建相關情景。
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在三維視圖的平臺上,很多學生無法想象設備的結構、原理,更難以掌握其維護維修的技能。但是空間想象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即使學生的讀圖能力欠缺,也并不意味著他無法理解設備的結構、原理。突破點在于教師的教學,如果教師能夠將平面圖用立體圖來對照、代替,用動畫、視頻來分解顯示設備的結構、維護、保養方法,那么學生就能突破學習障礙,掌握知識,因為立體圖、動畫、視頻直觀形象而易于理解,且虛擬了工作情境,容易獲得學生的認同以及吸引他們的注意。
可視化包含聽覺、嗅覺、觸覺等感覺,這些感覺是可以互相影響、互相溝通的。如果在教學中采用可視化教學,那么一定要注意營造良好的可視化環境,如制作課件時,色彩、聲音、視覺沖擊等問題都要考慮,因為它們可以興奮學生不同的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不同的層面幫助學生理解、領悟學習對象。
三 如何避免形式大于內容
以上教學模式的爭議點是教學形式大于內容,學生重視的是游戲、比賽、視頻的本身而非其蘊藏的內涵。常常會有學生糾結于比賽的輸贏而不是通過比賽學習,或者是計較游戲是否公平。
教學的形式如果大于內容,那么教學的效果就無法體現,或者說教學達不到應有的目的,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1.學而時習之
課堂提問、課后作業、小測驗是常見的方法,更深入的、更貼近生活的、更能體現專業特點的問題能引發學生思考。
2.增加研究性學習
要求學生課前收集材料,課后完成某些調查報告,或參加社會實踐等,都能將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目標上來。
3.提供其他學習資料
提供學習資料,包括學科設置要求、教材、輔導材料、習題,甚至音像資料、個人學習計劃等。學習資料作為教學活動的工具,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的欲望,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平臺和幫助,對指導學生的學習具有示范、參考、重建的價值。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一)[J].學科教育,1998(3)
[2]郭京生、潘立等.人員培訓實務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3]宋興川.教育心理學(第二版)[M].??冢耗虾3霭婀?,2005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