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眼下頗為流行的經濟術語,新常態一詞最早進入外界的視野是在2009年初。當時,全球最大的債券基金——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首席投資官格羅斯和埃爾埃利安用新常態一詞,來歸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緩慢而痛苦的經濟恢復過程。
2014年5月,新常態一詞首次出現在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的表述之中。當時,習近平說,“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在戰術上要高度重視和防范各種風險,早作謀劃,未雨綢繆,及時采取應對措施,盡可能減少其負面影響。”7月29日,在中南海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習總書記問起當前經濟形勢,又一次提到新常態:“要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共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什么是中國經濟的新常態?新常態,是黨中央在深刻認識我國經濟發展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特征后作出的總體判斷。這一判斷有利于穩定社會預期,有利于以新的框架和邏輯謀劃改革,也有利于轉方式、調結構目標的實現。
中國經濟的新常態,有世界經濟整體收縮的因素,但更多的還是宏觀經濟政策主動調控的結果,是順應發展規律從高速向中高速換擋的結果。處于“三期疊加”之中的中國經濟,很難再縱馬疾馳、突飛猛進。一味維持超高速增長是不實際的,也是不明智的。說到底,新常態的內涵就是在增長持續平穩,避免大起大落,實現質量效益速度的統一。它體現了中國經濟內在的、自發的生長要求。
進入新常態階段的中國經濟,如同大江大河進入了新航道。新航道的經濟水流不再湍急,但暗流洶涌,各種重要改革舉措在短時間內迅速推出,改革力度之大、扭轉慣性政策之猛烈,遠遠超出市場預期。
2014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太大改變,近來7.5%左右的增長率仍然位居世界前列。此時,中國制造開始轉變為中國創造,中國速度開始轉化為中國質量,中國產品開始轉型為中國品牌,我們有理由相信,經濟新常態必然孕育中國的新輝煌,它是挑戰,更是機遇。
中國發展的新常態不局限于更可持續、更有質量的經濟增速,而在更深層次上取決于更加系統的改革頂層設計、更為現代化的治理理念和具有操作性的實現路徑。
新常態,是一場全新的探索,是對宏觀調控思路和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創新。新常態之下,既要重新認知中國的經濟,更要重新理解中國的政治。當前社會在不斷變化,要保持變化下的平常心態,就是堅持底線思維,積極主動,開拓創新。新常態,是一場全新的探索,是對宏觀調控思路和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創新。面對現代化的未來,需要治國理政的新思維。進入新常態下的中國發展,在國家治理體系上,更需要避免在一些常識問題上出差錯。這也是十八屆四中全會將“依法治國”作為一個重要主題的意義所在,不僅要尊重法律、依照法律辦事,按照經濟規律辦事,還要遵循市場原則,公平競爭,實現優勝劣汰。同時,要按照社會規律辦事,保持歷史的承繼性,循序漸進推進社會進步。也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注意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統籌協調人、資源和氣候的良性循環。
2015年的旭日已經徐徐升起,2015年的鐘聲已經驟然敲響,在新常態的號角聲中,全國上下必將凝聚成強大的深化改革的合力、持續發展的合力、依法治國的合力,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譜寫最輝煌的樂章,描繪最美麗的藍圖!“中國夢”目標的實現,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