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鉆孔灌注樁具有承載力高,可以穿越軟、硬巖層及施工方便等優點,在橋梁基礎工程中被廣泛應用。
關鍵詞:鉆孔灌注樁;塌孔;防治;處理
塌孔類型與防治:
塌孔類型有在鉆孔中發生塌孔的,有的在下鋼筋籠時塌孔的,也有在灌注中塌孔的,塌孔可能隨時隨地發生,在鉆孔樁施工中每一個環節發生問題都可能發生塌孔,因此在施工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1、如何防治塌孔發生,我們有如下幾種措施:
在鉆孔過程中操作手將起到關鍵作用,操作手將掌握進鉆速度,憑經驗操作手能預感到塌孔前兆,與此同時要經常檢查出渣情況,提供給操作手使其掌握此地質層面變化情況,依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鉆進速度。大于1.25時泥漿過稠將降低泥漿的流動性,體制換砼產生困難,可能影響成樁質量,在配制泥漿要加適量的火堿以增加泥漿黏稠度,具體數量很難確定,我們是以循現泥漿表面出現泡沫為準,在鉆孔前一定要先攪拌泥漿,不得邊鉆孔邊攪拌泥漿。
保持高水位:護筒要高于地面(依據規范列出具體數據),并且始終保持護筒滿水位,與此相應的泥漿池也須高水位,由于地質情況特殊,當由粗砂轉為圓礫時,往往會出現水位突然下降的現象,如果水位下降到護筒下緣以下,此鉆孔樁就要面臨塌孔的危險了,因此必須在鉆孔時保持高水位。
進鉆速度:鉆孔的進鉆速度不易過快,過快泥漿護壁作用發揮不出來,易發生塌孔;過慢此成孔部分受多方面干擾也易塌孔,從整體來講成孔易快,盡快成孔,盡快澆筑;根據實際情況該快則快,該慢則慢。
下鋼筋籠時盡量不要碰孔壁:地質情況特殊,孔壁非常脆弱,下鋼筋籠時吊裝要垂直,且不可擺動,千萬不可使鋼筋籠碰到孔壁,如果下籠速度過快而且碰到孔壁,此鉆孔樁必塌孔無疑。
集中灌注砼:成孔后灌注砼要連續不得間斷,將成孔需要的砼一次備齊,連續澆筑,不能澆筑一車料,在等下一車料。
提鉆時間:成孔后如遇到不能很快澆筑的情況,如拌合站發生故障,吊車不到位等等,不能提鉆,如果時間較長孔中水變清,應開鉆攪攪渾水,保證孔壁有泥漿保護。
高護筒:當地表層粉質黏土較薄時(不足1m),應增加護筒高度,護筒高度高度為兩節護筒高度(一般3米)。這樣護筒可進入砂層2米,防止塌孔發生。
回填土加高孔頂端高程:在低洼地帶鉆孔時,我們就是在打用小水井時都塌孔的低洼處,采用回填2米,3米護筒成功的鉆了6孔,無塌孔事件發生。
間隔跳跨鉆孔:在鉆孔過程中,鉆孔要間隔跳跨施工,防止臨扎串穿造成塌孔,間隔距離最少是隔一個樁.就是臨樁澆筑完成后也要間隔三天以上,我們就有一孔在臨樁澆筑兩天后鉆孔發生塌孔。
連續作業:施工中連續作業一環扣一環盡量不間斷,更不得中途無故停鉆。
2、塌孔的處理
正鉆孔中或已鉆成孔后塌孔的,要及時提鉆,以防止鉆頭埋入孔中,提鉆后要回填黏土,免得二次鉆孔時堵塞管口,第二次鉆孔時,至少要在回填7天以上,一般是15天。
下籠時塌孔:由于下籠時不慎,或籠子不垂直、籠子擺動,都可使籠子碰撞孔壁造成塌孔。塌孔部位有可能發生在上、中、下三個部位,如果在上部發生塌孔,塌方量不大,埋籠深度也較小,如果及時采用吊車吊籠很容易,用一個吊車就可以吊起;如果在中部發生塌孔,則需兩臺吊車四角起吊,不管那一種坍塌吊車都不能一次就吊出,必須反復多次起吊,起吊時應逐漸加力,接近最大值時應持荷幾分鐘,讓鋼筋籠與埋砂中有所松動,然后歸零在重新起吊、持荷、松動,幾次以后會突然起吊成功,將鋼筋籠提起。如果鋼筋籠在使用上述方法后,仍無法成功吊出,放棄吊籠回填,待14天后重新鉆孔吊籠。具體方法是,略小于鋼筋籠三個聲測管形成的直徑鉆頭成孔,剛刷用比較柔性剛玻纖固定在鉆頭外側,直徑與鋼筋籠直徑相等,這樣鉆頭鉆清聲測以內的殘物,廢孔如不發生塌孔經清孔后可直接利用,否則就得回填重新鉆孔。
個人觀點:
1、灌注、灌筑、這幾個詞要使用準確;
2、分幾個方面分析原因,要有一定的順序,不能想到哪就說到哪;
3、其中很多原因都是客觀因素,或者說都是違規施工造成的,文章中體現似乎不太合理,證明施工單位的技術力量、現場管理、技術交底、施工組織都欠缺;
結束語
無論那一種塌孔都應該盡力設法將鉆頭及鋼筋籠取出,小鉆頭加剛刷的取籠法是我們在第一次未加剛刷取籠失敗后,獨創的取籠方法,雖然這種方法未經科學驗證,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是成功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