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概括了城市與山水之間的關系。山水的價值和作用不僅僅表現在自然生態上,在城市景觀布局和文化蘊含上也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山水相濟,天人合一,才能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然而在城市的規劃建設中,由于快速發展而產生的用地需求給城市的山水保護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在城市發展和山水格局之間,城市規劃工作者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嘗試,下面以宣恩縣西門溝至物流園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為例,總結一下山區小城市在城市發展與城市山水格局保護之間的探索。
二、宣恩縣概況
1、概況
宣恩縣地處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南部,地跨東經109°11′-109°55′,北緯29°33′-30°12′。南北長約73.9公里,東西寬約71.5公里。宣恩縣東鄰鶴峰縣,南至來鳳縣、湖南龍山縣、桑植縣,西與咸豐縣相接,北抵州府恩施市,是恩施自治州距州府最近的縣,境內有209國道通過。
宣恩縣城位于縣域北部,209國道穿境而過,交通便捷;縣城北距恩施市38公里,南至來鳳縣城95公里。縣城地處貢水河谷地帶,四周群山連綿,貢水河自西向東流貫城區,自然環境優美,構成了獨特的自然山水格局。四座大橋橫跨貢水河上,連接南北;兩處攔水滾動大壩橫截河面,形成階梯狀人工湖。
2、城市格局
依據《宣恩縣城市總體規劃(2007-2020)》,城市性質為:宣恩城區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以發展資源加工和旅游服務業為主,民族特色濃郁、人居環境優良的山水城市。
空間結構為 “一主二次三片區的組團式格局”。
“一主”:即以現有珠山鎮為主的中心城區,集中了大部分縣級公共設施,包括城北金融商貿設施和城南的行政辦公、文化體育設施。
“二次”:即椒園片區、和平片區。椒園片區是宣恩的城市門戶和物流園區,和平片區是城區工業集中發展區。
三個片區沿209國道布局,空間上彼此間相對獨立,功能上互補。
3、城市發展與城市山水格局之間的矛盾
宣恩縣城依山臨水,城市山水格局渾然天成,然而近年來,隨著人口的快速聚集,城市建設用地日趨緊張,城市建設以由貢水河河谷地帶向兩側的山體上蔓延,如長興客運站北部溝谷地帶等,城市的山水格局面臨空前的壓力。
三、規劃探索
《宣恩縣西門溝至物流園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后簡稱《規劃》)涉及城北片的北部區域、城東片西北部區域及其之間的帶狀山體區,該區域是起伏較大、海拔較高,是縣城山水格局“山”的核心區域,如何在城市快速拓展的趨勢下、引導該區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成為該規劃編制需要研究的重點問題。
1、現狀
規劃區現狀城市建設用地主要集中在原縣人民政府以北,區內存在大量的林地,山體植被茂密,保持著原生態的自然景觀。規劃區內有少量4層以上建筑,多以2-3層為主,另有少量1層建筑。
區內地形起伏較大,海拔較高的山脊高達680米,而海拔較低的山溝只有484米,相對高差約200米。
丘陵地形顯著,整體坡度較大。山脊兩側坡度較大,大部分在20%-35%之間,但縣園藝場及物流園區仍有成片區域坡度在12%以下。
2、分析
規劃區對外聯系公路主要為209國道,擬建宣恩大道連接起物流園區和中心城區,為物流園區發展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條件。位于宣恩縣老城區核心地段以北,具有極大的商住潛力。隨著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城市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生活需求層次也不斷提高,產生了對游憩休閑的精神需求,休閑生活將成為高品質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區內及周邊的景觀豐富,東南方向的生態觀光果園和貢水河景觀綠帶作為城市重要的兩個景觀節點,能夠為該區域營造市民公共空間提供景觀上的呼應。
規劃區現狀大部分為山地林地,適宜建設用地較少,且開發建設難度較大。
3、定位
城市定位是通過分析城市的主要職能,揭示某個城市區別于其它城市本質的差別,創新個性化的城市形象,抓住城市最基本的特征,引領自身發展的目標、占據的空間、扮演的角色、競爭的位置。
該規劃的區域主要為帶狀山體,位于貢水河北岸的幾何中心,也是縣城重要的制高點和觀景點,再結合該區域的地形地貌特征,《規劃》提出將該區域打造成為以中高端居住、商貿物流功能為主的北城低碳宜居組團。
4、結構
對綜合現狀的分析和解讀,形成“一核、兩組團”的布局結構。
(1)“一核”
城市公園綠地核心,位于規劃區的制高點,通過該點與周邊的綠地山林、貢水河形成綠化通廊和視線通廊。
(2)兩組團”:括南部現代居住組團和北部物流商貿組團。
5、布局
(1)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布置在南部現代居住組團中西部及北部、中部中高端生態居住組團東西兩側以及中部、北部物流商貿組團東北部和南部。
南部現代居住組團居住用地:南部組團緊鄰城市現狀建成區,城市建設有一定的基礎,規劃對西部貓兒堡村三組、北部園林場二組、東部園藝場二組等區域以及宣恩縣氣象局、衛生局、計生服務中心以及廣播電視局等單位進行舊城更新與改造,并合理布置居住用地。依托自然環境要素,精心塑造生動和諧的開放空間和社區環境,強調綠化空間與居民活動空間的融合,將建筑組群與自然環境有機的穿插與滲透,建設以中高層為主的現代綠色居住社區。
園藝場生態居住組團居住用地:結合現有位于園藝場一組、園藝場三組及原縣園藝場周邊的自然山體景觀布置居住用地,并協調建筑與山體景觀的各種關系,使二者更好的融于一體。充分考慮原始生態景觀的共享,注重通過廊道和軸線等將景觀引入住宅區內,展現山地城市特有的空間層次感,打造以低層和多層為主、部分高層為輔的高品質特色住宅區,通過住宅的圍合形成院落,結合高差設置小花園和半地下車庫。院落空間屬于半公共半私密空間,而且不同的院落通過造景可形成不同的主題,使居民產生安全感、歸屬感和領域感,同時提高鄰里交往的密切性。
北部商貿物流組團居住用地:整合現有位于蓮花壩村二組的居民住宅,并充分利用組團周邊自然地形及東側濱水景觀,打造濱水休閑居住社區,與“青山、碧水”的山水自然環境相協調;圍繞濱河商業服務業用地以北,塑造富于城市魅力的居住社區,利用綠化廊道隔絕喧鬧的商業氣息,爭取“鬧中取靜”最大化;在北部物流倉儲中心以南集中布置居住用地,通過配套居住使之更好的服務于該組團,集聚人氣,也為物流倉儲及商貿功能提供了后續的人力保障。
保障性住房用地:在規劃區西部西門溝居住片區干道兩側集中布置安置房小區,安置規劃區內拆遷居民(大部分為貓兒堡村三組居民,園藝場一組不予拆遷);在西門溝居住片區布置公租房小區,為城區低收入的住房困難家庭提供可租賃的住房。
(2)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
搬遷位于規劃區南部區域的縣衛生局、氣象局、計生服務中心及廣播電視局等單位,保留位于園藝場二組南部兩側的縣檔案局和移民來訪接待中心。
(3)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
保留南部與現狀建成區交界處的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其中包括縣委賓館等用地;拆除宣恩縣人民政府北部部分區域老建筑及長興客運公司車站、縣客運公司大修廠,其用地劃入商業用地。在原縣園藝場基礎上結合帶型廣場布置雙側小體量精品商業用地,著力打造高品位的商業步行街,主要為該組團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服務,實現“生態休閑一體化、購物娛樂便民化”的主題;北部組團東側臨河地段拆除現狀茶葉加工廠,沿河布置商業用地,主要配置相對集中的綜合服務商場及濱河特色商業街。超市、百貨商場及獨具特色的規模化餐飲宜集中成片布置于商業用地內,打造成為一個具有強烈時代感的商業綜合體。
(4)物流倉儲用地
在北部組團干道兩側集中成片布置一類物流倉儲用地,配置相關現代化設施打造成為該地的物流集散中心、倉儲基地,為周邊商業提供穩定貨源,并為附近居民創造就業機會。
(5)綠地與廣場用地
公園綠地:在規劃區中部布置1處中心公園作為城市景觀中心,在南部中高端生態居住區以南布置1處帶狀公園綠地作為城市游園.
廣場用地:規劃結合南部組團生態居住區商業中心和原縣園藝場布置1處帶型廣場用地。
四、回顧總結
在該規劃的編制過程中,筆者通過現場踏勘和對規劃區內單位及居民的走訪,充分意識到在城市規劃浪潮下,城市山水格局保護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該規劃在借鑒成功案例的基礎上,通過定位層面的方向明確、結構層面的總體控制和布局層面的具體落實,為規劃區這一中高端居住、商貿物流組團烙上“依山臨水、低碳宜居”的特色,在山區小城市城市發展與城市山水格局保護的探索中,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嘗試,對山區小城市的規劃與建設提供了一個有一定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黃光宇.山地城市規劃與設計[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3.
[2]陳波,汪莉莉.維護城市山水格局的連續性[J].園林工程,2002
[3]邢卓.結合自然山水的總體城市設計研究―以陜南安康為例.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3
[4]余大富,山地資源的特點及開發策略,山地學報,2001,(S1):103~107
[5]博禮銘,山水城市研究:湖北科技,2003,333
[6]《重塑山地濱水城市的景觀要素——以重慶市為例》,盧峰,徐煜輝,2006-05-10
[7]《山水之間的景觀塑造——山地濱水景觀公園設計研究》,郭紅雨,蔡云南,華中建筑,第21卷,06/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