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隧道巖溶勘察勘察為例,介紹了淺層反射地震法和高密度電法等工作原理和方法,解決了困擾建設的難題。通過在該隧道施工勘察中的成功應用,說明了多種物探方法的綜合應用對于互相對比糾正、正確解釋地質現象和查遺補漏是有益和必要的。探測結果表明綜合物探方法在巖溶探測的優勢。
關鍵詞:隧道勘察;物探方法;淺層反射地震;高密度電法
1.概述
某隧道(見圖1)水平長度約為1334m,屬中長隧道。隧道縱斷面形式為“人”字坡隧道,進口段:坡度為6.27%(約3.9°);出口段:坡度為-1.0%(約-0.573°),隧道洞身凈斷面尺寸為3.0m×3.8m(寬×高),該隧道為單建山體隧道。現隧道的施工單位在進行施工時,出現施工問題,如果不能仔細的勘察當地地形,詳細了解隧道巖溶的情況,施工就不能正常進行。
經過初步的勘察,可以了解到該地地處于巖溶位置,且巖溶發育不完全,若要工程能順利繼續,就要準確的了解當地的地質情況。從理論上說,鉆探的方法能夠達到勘察的目的,但是考慮到井眼直徑很小,也許勘察的效果還是不能滿足施工的要求,這是因為巖溶地區的地質目標是高度不確定,所以很難用鉆井方法做好勘察,此時使用探索工程物理是一種很好的辦法,即所謂物探勘察的辦法。
物探勘察是根據勘察對象的物理性質進行勘察,人們在勘察時可用電位法、電磁法、聲學檢測法等,提取勘察對象的物理數據,并對數理數據進行分析,從而掌握勘察對象的物理情況。在隧道巖溶勘察時,可以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對象選擇最適當的物探方法。以該次的勘察為例,在進行物探勘察以前,在做好初步的勘察以后,選擇高密度電阻率法和淺層反射地震法結合的勘察法。
圖1" 隧道現場
2. 地形地貌
(1)隧址區地處兩山構造帶的交接帶,內外地質應力強烈作用,兩山及其以北山地上升,盆地大幅沉降,地形地貌主要受地質構造和巖性制約,表現為構造侵蝕中山地貌。
(2)隧址穿越區山體整體走向北西——南東向,區內最高海拔為1346.1m,最低點為出口溝谷內,海拔高程927.3m,相對高差418.8m。山體斜坡坡度40°~50°,局部地段60°~80°。隧道進口位于斜坡中下部階梯狀平臺處,山體斜坡坡度25°~30°,其下方為階梯狀緩坡。隧道出口位于斜坡中部平臺,位于蘭成渝伴行路內側,整體斜坡坡度45°~50°,局部區域斜坡坡度60°~70°,出口下方為切割嚴重的深溝,地形坡度較大,較為破碎。隧道穿越軸線整體上陡下緩。
3. 地層巖性
隧址區域的地層特征見表1:
4. 工程物探
4.1 淺層反射地震勘探。
4.1.1 地球物理條件。
根據勘察,隧址區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三疊系下統銅街子組泥巖(T1t)、二疊系茅口組灰巖(P1m)、泥盆系中統觀霧山組白云質灰巖(D2g)和志留系中——上統泥巖(S2+3),各巖層之間波阻抗介質層之間存在波速差異,具備進行淺層地震反射法勘探的地球物理條件。
4.1.2 測線布置及參數設置。
(1)為有效查找地下不良地質體,布置試驗剖面2條,長度分別為141.0m、235.0m,勘探主剖面1條,沿隧道中軸線布置,起點為隧道入口樁向外延伸60.0m,終點為隧道出口樁向外延伸62.0m,長度1435.0m,合計淺層地震剖面長度1811.0m。
(2)此次淺層反射地震勘探使用錘擊震源,多次錘擊效果疊加得到地震記錄。地震勘探的觀測系統及具體的野外數據采集參數見表2。
4.1.3 資料解釋。
(1)圖2、圖3為淺層反射地震深度剖面圖,圖上顯示在深度約為30.0m、55.0m、120.0m出現明顯的反射波連續同相軸,反射波能量不均勻,根據波速特征,結合地質資料,推斷為巖體物性變化引起的反射界面,分段具體解釋如下。
圖2"" 淺層反射地震波剖面圖
圖3" 淺層反射地震波剖面圖
(2)0.0m(QMY2C1)至255.0m段:反射波同相軸較連續,整體各層波速較低,泥巖斷續出露,推斷此段地下為泥巖;崩坡積層分布于地表,初至反射波同相軸埋深25.0m-35.0m,根據地質調查資料,本段崩坡積厚0.00m~13.87m,據此推斷,崩坡積與泥巖接觸面未形成反射界面,不產生反射波,初至反射波為強風化泥巖與中風化泥巖分界面所反射;反射波能量反射不均勻,表明巖體較破碎;試驗結果顯示第四系松散層波速為Vp(松)=600~800m/s。強風化泥巖厚5m~25m,波速為Vp(泥巖)=800~1400m/s,中風化泥巖厚20~50m,波速為Vp(泥巖)=2100~2600m/s,微——未風化泥巖波速為Vp(泥巖)gt;3000m/s。
(3)255.0m至1227.0m段:反射波同相軸連續性較差,整體各層波速較較高,灰巖斷續出露,且鉆孔揭露下部為灰巖,故推斷此段地下為灰巖。反射波同相軸有缺失或有繞射現象,反射波能量時而衰減快,時而衰減慢,推斷有溶洞存在,巖溶較發育,但連通性差。強風化灰巖厚度變化大,一般厚10.0m~25.0m不等,波速為Vp(灰巖)=1400~2000m/s;中風化灰巖厚20.0m左右,波速為Vp(灰巖)=3500~4000m/s;微——未風化灰巖波速為Vp(灰巖)gt;4000m/s。
(4)1227.0m至1333.7 (QMY2C2)段:反射波同相軸較連續,整體各層波速較低,泥巖連續出露。反射波能量反射不均勻,表明巖體較破碎。強風化泥巖厚15.0m~25.0m,波速為Vp(泥巖)=800~1400m/s;中風化泥巖厚20.0m-30.0m,波速為Vp(泥巖)=2100~2600m/s;微~未風化泥巖波速為Vp(泥巖)gt;3000m/s。
4.2 高密度電法勘探。
4.2.1 地球物理條件。
根據鉆孔資料揭露,巖體較破碎、巖溶發育。為查明該段穿越工程潛在的不良地質體,在該區域內進行高密度電法測試。該區域覆蓋層為第四系坡積層,基巖為二疊系茅口組灰巖,覆蓋層視電阻率值在20~200Ω·m間,查找目標體在有效電場范圍內,地電數據能從周圍地電干擾因素中有效分離出來,周圍地質環境具備電法勘察條件。
4.2.2 測線布置及測試參數。
(1)為查明ZK4附近不良地質體范圍,在該孔附近十字交叉法布置測線2條,01剖面穿過ZK4,長度126.0m,02剖面沿隧道中軸線布置,長度110.0m,合計長度236.0m。兩條剖面交點在中軸線上,ZK4在01剖面64.0m處。場地情況及測線布置見圖4。
圖4" 高密度電法測線布置示意圖
(2)此次測試采用E60CN高密度電法儀,該儀器具有24位轉換精度,測試電極距為2.0m,采用恒流的方式進行數據采集。為便于對比解釋,采用兩種裝置形式(溫納裝置、二極裝置)進行數據采集。此次高密度電法具體參數見表3。
4.2.3 反演成果解譯。
圖5~8為測試剖面反演成像圖,圖像資料顯示電性界限明顯,呈明顯層狀結構。01剖面覆蓋層厚度為4.0m~10.0m,視電阻率值為30.0Ω·m~700.0Ω·m;灰巖層,視電阻率值在700.0Ω·m~3000.0Ω·m;02剖面顯示,該剖面上覆蓋層厚度為5.0m~25.0m,視電阻率值為30.0Ω·m~700.0Ω·m;灰巖層視電阻率值為700.0Ω·m~3500.0Ω·m。
圖5" 01剖面溫納裝置反演剖面圖
圖6" 01剖面二極裝置反演剖面圖
圖5" 02剖面溫納裝置反演剖面圖
圖8" 02剖面二極裝置反演剖面圖
5. 結論
5.1 淺層反射地震解釋結論。
隧道中軸線上,覆蓋層厚度0~13.87m,波速為Vp(松)=600~800m/s,強風化泥巖、灰巖厚度5.0m~25.0m,波速分別為Vp(泥巖)=800~1400m/s,Vp(灰巖)=1400~2000m/s;中風化泥巖、灰巖的厚度25.0m~50.0m,波速分別為Vp(泥巖)=2100~2600m/s,Vp(灰巖)=3500~4000m/s;微~未風化泥巖、灰巖的波速分別為Vp(泥巖)gt;3000m/s,Vp(灰巖)gt;4000m/s。推斷灰巖段有溶洞存在,巖溶較發育,連通性差;進、出洞口巖石較破碎,穩定性差;隧道軸線穿越地段圍巖區域內,圍巖巖體總體較完整,局部較破碎、裂隙較發育,隧道圍巖的穩定性總體較好。
5.2 高密度電法解釋結論。
由圖像資料解譯,兩條剖面交叉位置,深度20.0m~65.0m,寬度為中軸線左側約40.0m,右側約50.0m范圍內,灰巖視電阻率值大于3000.0Ω·m,為異常高阻。與鉆探資料聯合解釋,可得到以下結論:ZK4深度在15.0m~55.0m巖體破碎巖溶、大裂隙發育并間斷相聯吻合,64.0m處出現的低阻區域,判斷為鉆孔鉆進時水、泥漿等低阻物充填了溶洞及裂隙。
參考文獻:
[1]江玉樂,康萬福,張楠等.高密度電法在巖溶勘察中的應用[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4(4).452~455.
[2]熊章強,方根顯.淺層折射法在隧道工程地質調查中的應用[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11(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