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關注的新一輪公務員薪酬改革正在籌備之中。據報道,目前基本的目標方向已經確定:調整工資結構,擴展晉升空間,建立比較機制,實施配套改革。
盡管有關專家強調,公務員工資改革絕不等于單一漲工資,而是要針對公務員工資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但此前有報道稱“公務員工資已經十年未漲”,再加上有些公務員公開“哭窮”,這次改革不免給一些人的印象是“改革就是漲工資”。
公務員工資該不該漲?漲多少?這本是一個制度問題,而現實中卻成為國人熱烈討論的話題。
公務員工資高不高?
長期以來,民眾對于公務員的印象普遍是“福利好”、“隱性收入多”,因而公務員漲工資的話題每被提及,總有民眾“拍磚”。
目前,輿論分為兩級:一邊是體制內的人,大多抱怨公務員工資低,另一邊則是體制外的社會民眾,認為公務員工資不透明,津貼、補貼、福利等各種灰色收入比重高,公務員叫喊工資低,百姓工資更低。
公務員工資到底高不高?從中央機關來看,根據六部委發文規定,現在一個沒有就業經歷的碩士研究生在中央國家部委工作,其房租月補貼900元左右,單位月收入3500元左右,扣除公積金,實際3100多元,合計到手的收入大概4000多元人民幣。這個收入確實不算高。
從地方來看,有網友從湖南冷水江市財政統發工資信息網站查,該市公務員的絕大多數財政統發工資水平在2001元至4000元之間。網友大呼意外。實事求是地說,我國絕大多數地方公務員收入大致是這個水平?!凹纫R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結果馬兒只能吃窩邊草。”因此,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公務員局黨組書記兼副局長楊士秋說,“毫不含糊地講,我認為應該為公務員漲工資”。
按照2006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方案》,公務員工資包括基本工資、津貼、補貼和獎金?;竟べY由職務工資和級別工資兩項構成。由于公務員的職務工資、級別工資實行全國統一標準,由中央財政支付,而津補貼由地方財政安排,具有一定的浮動區間和靈活性,這被認為是導致各地公務員工資差異的“罪魁禍首”。
據研究中國公務員薪酬問題的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公共經濟系副教授孫琳統計,各地擅自發放的津補貼名目達到300多項。全國各地的津補貼很不平衡。因此,公務員工資水平各地差別較大。北上廣、江浙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公務員,其收入在未按照中央關于公務員工資政策規定執行的情況下確實不低。以廣州為例,根據廣州公布的2012年度財政決算表和三公決算報告,廣州公務員當年人均工資和補助達17.51萬,是普通市民平均收入的2.79倍。
但也有一些窮困地市,當地財政收入很少,相應地這些地市的公務員收入偏低,尤其是一些基層科員工資確實低,少數人生活確實很清貧。
與同一地方其他領域工資水平相比呢?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中國勞動學會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認為,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年鑒數據,2012年全國公務員的年平均工資是48608元,全國國有企業人員的年平均工資是51689元,公務員平均工資比國企的平均工資首次出現低一些的情況,但數據顯示,公務員比社會全部企業的平均工資仍要高一些。
老百姓為什么反感公務員漲工資?
這么說,公務員工資并不高,有些地方甚至偏低,但為什么民眾如此強烈反感公務員漲工資呢?最關鍵的原因是公務員在收入分配格局中地位的優越性。與社會職業靠勞動來獲取社會資源和社會保障不同,公務員更具身份化與福利化的特性。比如,工資之外的津貼、獎金、福利房以及令人充滿遐想的職務消費等,這些統統被稱為工資之外的“灰色收入”;又如,公務員不用繳納養老保險,退休后還能拿90%、95%的原工資,在職和退休兩頭不吃虧。此外,還有職務腐敗的種種猜想。
因此,一邊是基層公務員為收入低對媒體大吐苦水,一邊是公眾對公務員優厚福利的“吐槽”。
最直接的是,公務員有明目繁多的補貼和津貼,如住房補貼、防暑降溫費、交通補貼、帶薪休假等。有的單位還為公務員提供免費早餐和午餐(有的象征性收點費用),甚至發米、面、肉、蛋、油、蔬菜、水果等。體制內的人享受著百姓連想都不敢想的福利待遇。不過,2013年中央八項規定和整頓四風出臺以后,這個情況大大改變。
但在社會保障制度上的差距仍然明顯。在醫療方面,大多數公務員至今享受公費醫療,而其他則是參加醫療保險,報銷比例明顯不同;在養老方面,’更是實行“雙軌制”,公務員不交一分錢的養老保險,退休后卻領著比自己買養老保險的百姓高得多的養老金,這種制度不公引起了極大的民憤。
怎么改百姓才服氣?
不錯,大家是對公務員群體帶有以偏概全的情緒,但國家有關部門在進行這項改革時,也不能完全無視公眾情緒。如果只是公務員漲工資,而普通民眾收入不增加,或者過高于普通民眾收入增加幅度,那么普通民眾必然會產生不公平的感覺。
要想消除公務員漲工資的不公平感,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應包括很多方面:既要調整公務員工資結構,又要兼顧其他社會群體工資水平;不但要考慮提高基層公務員工資水平,還要控制津補貼和灰色福利;不僅要解決公務員內部工資不公,還要解決不同地區工資差距。總之,改革絕不只是“漲工資”。
其一,公務員平均工資要向社會人均工資看齊。2008年和2009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張廣科博士所在課題,通過對我國中部三個省份21個城市調查發現:公務員年工資收入平均比企業員工高3700余元。
專家稱,按照國際慣例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通行做法,公務員工資水平大體處于社會平均收入偏上位置。政府的性質決定了對公務員的創造性要求不高,社會應鼓勵更多的人才進入市場性的行業,創造更多的價值。所以,許多國家有意不給公務員過高的待遇,避免社會人才涌入公務員隊伍。比如美國的法律規定,公務員工資不得高于私企;新加坡公務員工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是私企的三分之二;法國公務員工資也比企業低30%左右。我國部分地區公務員工資高于社會平均工資數倍,這很不正常。
其二,公務員系統內部的工資要相對公平。基層公務員之所以“哭窮”,原因之一在于考核名目眾多,工作壓力大,但工資卻不高,而官員們動動嘴皮子,工資及津補貼卻很高。對此,蘇海南建議,建立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創造一個當官不當官都能夠按有關程序和要求晉升職級的制度,使官與非官各有自己的職業發展通道。
公務員工資制度顯然不僅僅是薪酬問題,還涉及到工資結構、激勵制度等。專家建議,一方面,要變隱性分配為顯性分配,清理和取消公務員福利與補貼,并建立公開透明的財政支出機制。讓“提低工資”建立在“限高福利”的前提之上。另一方面,要加快公務員養老的并軌,讓公務員以職業者的身份參加社會保障,消除養老包辦這一“最大社會福利”。只有解決好了這兩大問題,公務員工資改革或者說“漲工資”,才具有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礎。
盡管民眾對公務員漲工資一片反對之聲。但公務員是國家治理和國家制度、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執行者,我們要從國家、民族的長遠利益角度去看問題。“如果薪酬制度上不能保障公務員及其家庭成員的生活體面、安定,要求公務員廉潔公正是不現實的,這個隊伍也不會有責任感、使命感,也不會有良好的管理素質和服務心?!眹倚姓W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陳炳才說。
從國家公務員局黨組書記兼副局長楊士秋的表態來看,公務員工資會漲,但如何漲,國家將采取審慎的態度,在調研之后再決定。
此次公務員薪酬體系改革是收入分配改革的關鍵一步,承載著民眾許多期待。該怎么改,如何改,不能只站在某個群體的立場上,要更多地傾聽民意,為更進一步、更廣層面的收入分配改革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