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05年,在我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與我聯(lián)系最多的是一位金發(fā)碧眼的女同學,名叫杰西卡,當時年僅27歲。在我的四年學習時間里,有三年時間與杰西卡是語言交流的伙伴。
杰西卡的父親是一家電腦公司的老板,在首都華盛頓有自己的公司和為數(shù)不少的員工。杰西卡雖然從來沒有對我說過她父親如何富有,但我可以想象這個電腦公司老板的家底。身為富二代,那時的杰西卡能從她父親那里得到多少金錢幫助呢?據(jù)她所講,她自從高中畢業(yè)后,就好像在經(jīng)濟上完全與家里分開了。
杰西卡說她上大學四年的費用是通過她父親的擔保,由她自己向美國政府申請的教育貸款得到的。大學畢業(yè)后,她接著又讀了碩士與博士研究生,生活條件好了許多,因為可以在學校給教授們當教學助理,半工半讀。但我很清楚,教學助理的工資也就每月1000美元左右,她要自己租房子,還要付所有的生活與學習費用。好在她的學費被學校免了,因為她是教學助理。這樣下來,每月的1000美元基本上到月底就花完了。對于自己的未來,她說畢業(yè)后爭取能立即找到工作,掙錢還四年大學借政府的貸款。原來她那時不僅沒有多余的錢來花,還欠著一屁股賬呢。
一次,杰西卡窮極了,日子都快過不下去了,就假裝去看望父親,希望父親能給一些資助。她不好意思提,但父親卻問她:“你需要我的幫助嗎?”她回答:“太需要了,您要是能給我一些錢就好了。”但不想父親卻說:“我不能給你錢。你如果需要錢,可以為我公司干活兒掙錢。杰西卡學過制作電腦軟件,于是父親就把公司需要的一些電腦軟件讓她做,做好后,合格了,才發(fā)給她一些工錢,以解燃眉之急。但這種工作并不常有。
一次,杰西卡開著一輛新車來找我,高興地說:“我有新車了,是我爸爸給我買的。我很驚奇,因為我們以往見面時她一直開的都是一輛又破又舊的二手車。她興高采烈地介紹完她那極普通的韓系新車后說:“這次回家,爸爸送我一輛新車,說是自我高中畢業(yè)后到現(xiàn)在所有生日的禮物。”但就是這個生日禮物還是有條件的。因為她爸爸雖送了車,但車的保險、保養(yǎng)費、養(yǎng)路費等,杰西卡還要自己來付。對一個學生來說,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杰西卡的故事在美國非常具有普遍性。單舉住房一例,美國幾乎所有父母都不給自己已經(jīng)成年的兒女買房子。我有一對美國年輕夫婦朋友,丈夫博士畢業(yè),剛剛有了工作,也才結(jié)婚不久,但他們還買不起房。為了省點錢,就與父母商量,想再回去與父母住在一起。結(jié)果,他們只被允許住在地下室的一間小屋里,而且還是臨時的,并且一切生活習慣都要聽從父母。一旦條件允許,他們必須立即搬出去。
這與中國的父母寧可自己住小屋而把大房子讓出來給兒女們結(jié)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摘自《羊城晚報》)